从扼杀微软,威胁IBM,到彻底破产,谈“王安悲剧”

比尔·盖茨曾在采访中说:“如果王安能及时完成第二次技术改革,世界上就不会有微软了。”。

王安是世界著名的发明家,也是一位极其富有的企业家。1986是王安的人生巅峰:被美国选为首位“杰出移民”,身价高达20亿美元,位列美国富豪榜第五,全球华人第一,被誉为神一般的人物。当时王安在计算机领域的地位就像泰山一样不可动摇。

然而,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传奇人物和他庞大的王安科技帝国在6年后轰然倒塌,公司股价从43美元暴跌至75美分,亏损超过40亿美元。直到1990,癌症晚期的王安在麻省总医院去世。两年后,王安的电脑破产了。

借用我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王安的成功始于IBM,止于IBM”。他与IBM的不和持续了半个世纪。不同的是,IBM进入了世界100强企业,而王安电脑,从巅峰到没落,只有短短的十年。

无数人在为之叹息,无数人在思考:王安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笔者认为王安电脑的结局是必然的!

王安的第一桶金来自于内存技术的突破。在被IBM以50万美元的天价收购后,他敏锐地意识到了未来计算机的巨大市场,他将所有的金钱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一领域。1960-1980期间,计算机应用范围主要在企业和军事,IBM和王安均未涉及个人PC。80年代个人电脑全面崛起,如何改造成为一大难题。在被拷问之后,一向保守的IBM毅然决然地打开了大门,联合了一批小型PC设备厂商。虽然这些小厂商的技术规模和业务范围都不大,但优点是设备兼容,使用方便,有自己的软件开发阵营。

这些小厂商中,一个是微软,一个是苹果,一个是ARM。

IBM抛弃了旧有的偏见,终于在市场的冲击下站稳了脚跟。然而,王并不认同IBM的做法。他认为开发个人PC不合理,单独开发不兼容的高价机是更好的选择。所以,当其他企业都在抱团取暖的时候,王安电脑选择了一条与未来方向完全相反的道路。然而,高昂的成本和不断萎缩的市场份额严重拖累了王安的精力。更要命的是:王安电脑几乎没有自己的软件产业!这件当时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成了日后压垮王安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这样,王安科技由于思想保守,错过了最佳时机,第一次转型失败。

第一次转型失败后,王安科技陷入低迷。最终,王放弃了他一生中最引以为豪的成果——基于晶体管的“罗赛”台式机,转而做了一台小型个人电脑。好在鉴于之前在该领域的影响力,王安的个人电脑做得不错,公司状态也逐渐回暖,所以王安乐观的认为公司重回昔日辉煌只是时间问题。于是他做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和IBM斗争到底。

IBM的业务涉及方方面面,很多都是美国科技经济的命脉产业,其底蕴比不上王安科技。此外,如前所述,IBM因为转型及时,合作共赢,获得了很多美国公司的支持。昏了头的王安居然找到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和格罗夫,要求他们离开IBM与他合作。

接过橄榄枝,两个人都小激动地说:我不去了。

这确实不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微软是在IBM这棵大树上迅速成长起来的,比尔·盖茨的母亲也是IBM的高管。格罗夫的理由更可耻。早些年,格罗夫拜访王安,希望他能为英特尔的一段记忆提供建议。这其实是一个出卖个人感情的问题。但是,当时王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当着众人的面说:“你要是早点来找我,根本就不会出这么烂的产品。”自尊心极强的格罗夫无法接受这样的羞辱,直接愤然离开。现在这么好的复仇机会,他怎么可能和王安合作?

虽然被拒绝了,但王安的电脑还是有巨大的财力和生产水平的。此时王安身患绝症,无法担任CEO。这个时候如果他能选择人才,还是有机会翻盘的。然而,他做了一个决定,一个直接毁了他一生努力的决定:

尽管董事会一再反对,王还是选择了他的儿子担任首席执行官。

第二次转型的机会也错过了。

凭良心说,王安真的很大方。他曾经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上投入7亿美元,当年收入20亿美元,可见他在这方面的努力有多大。王安的公司人才济济,连IBM自己都承认“我们真羡慕王安有这么多人才”。

但问题是,在王安的潜意识里,公司是我家的。他不主张公司投资,宣称自己对公司有绝对的控制权,在很多重要岗位上选择自己的家人。即使是后来带领思科市值达到4440亿美元的约翰·钱伯斯,也只是一个像区域经理一样平庸的小角色。

在中国,这种情况或许可以接受,但在美国,这些人佩服王安的真实性,却无法接受王安的管理模式。王安下台,王烈接任后,他们的不满彻底爆发,大批人离开。当时计算机行业竞争空前激烈,人才流失对王安的公司是致命的打击,王安科技陷入绝境。

王烈无能吗?事实上,他不是。他是布朗大学的高材生。他有坚实的技术基础。他曾经说服王安开发个人电脑,可见他也是有一定眼光的。如果让他做技术总监或者项目总监,那绝对是一把好手。但是,没有那么多如果。和父亲相比,王烈缺少王安那种白手起家的勇气,也没有王安那种手段。短短一年,公司股票暴跌。王烈慌了。为了弥补资金的不足,他开始“杀鹅取金蛋”:为了增加产品成本,连咨询电话都要收费175美元。这一举动让王的名声一落千丈,很多客户直接放弃了与王电脑的合作。

王安没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于是赶紧把王烈撤掉,换上了所谓的“企业修理工”爱德华·米勒(Edward Miller)。这个人很厉害,让很多管理不善的企业起死回生。王安认为让米勒上台可以带领公司走出困境。

又一招!

爱德华·米勒在企业管理方面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上任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王安电脑的债务从5.57亿美元减少到12万美元,但他不懂技术!他对计算机行业几乎一无所知。他虽然稳住了摇摇欲坠的公司,却无法组织公司有效研发新产品,也无法提出客户满意的解决方案。还闹出“用Unix产业整合做个人电脑”“王安的电脑转型成图文一体的软件公司”等笑话。另外,王家确实隐瞒了米勒的公司现状,这让他在各种举措上总是落后一步。最后,65438+。

王安电脑的历史就像昙花一现,没能进入21世纪的大门。

王安在自传中说:“要想在竞争激烈的世界计算机行业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跟上世界经济的不断变化,始终领先于同行。”可惜不是他自己做的。

几年后,一个年轻的加拿大小伙看到他的自传,想起了这句话。他叫埃隆·马斯克,真正的钢铁侠。

中国企业一直有个坏习惯——过度竞争。企业为了立足不得不拼个你死我活,公司不断的崛起,繁荣,消失,循环,从来没有一个长久的强势品牌。像之前提到的IBM,成立于1911,直到现在还是一家“巨头”企业。

王安成功了,但他也失败了。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会先建立一套合理的、现代化的规章制度,再由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基于制度的合作关系可以带来牢固的信任。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比较欠缺。因为文化关系,我们更喜欢和自己有关系的人,企业也逐渐家族化,难以转型。王安犯了这样的错误,这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在当今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如何把中国企业做大,是一个非常沉重的问题,但也是必须迫切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