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Zoox的传闻?市值万亿的亚马逊如何部署无人驾驶和电气化?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双方正在深入谈判,目前尚未公布最新进展。
这已经不是亚马逊第一次和自动驾驶公司同框了。它已经投资了硅谷的自动驾驶公司Aurora。
不仅是自动驾驶,亚马逊还在去年2月罕见地投资了美国造车新势力Rivian,作为主要投资者。
为什么电商巨头亚马逊如此热衷于自动驾驶和电动汽车?这背后有什么考虑?
25年后,杰夫·贝索斯将亚马逊从一家不知名的网上书店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目前其总市值是?1.23万亿美元,仅次于苹果和微软。
如此庞大的电商公司,每天要处理全球数亿用户的购买需求。
为了增强竞争力,保证体验,亚马逊的商品发货周期控制在2-3天左右,尤其是会员用户,力争实现次日达。
因为这些严格的标准,构建完善的物流体系是亚马逊的命脉。
亚马逊早就建立了自己的物流体系。
外媒Wired 2065 438+09年6月发表的一篇报道指出,亚马逊已经拥有?40架飞机和30,000辆卡车用于该市的航空运输和配送。
此外,在仓储物流环节,亚马逊部署了超过?200,000个仓储机器人和AGV手推车,用于搬运货架、装载托盘和分拣包裹。
在整个2019年,亚马逊交付了超过?30亿包裹,其中一半由亚马逊自建物流系统完成,其他由外部物流合作伙伴承担。
如此大规模的配送需求,给亚马逊带来了巨大的仓储和物流成本。
例如,在2020年第一季度,亚马逊花费了大约?115亿美元,占第一季度营业成本的26%以上。
对于亚马逊来说,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已经成为未来技术创新的重中之重。
过去几年,亚马逊一直通过自主研发、外部收购和投资等方式推动这一技术创新进程,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可以肯定的是,亚马逊自己的物流系统未来将经历两大转型:无人化和电气化。
物流系统向无人化转型很好理解:亚马逊拥有庞大的配送车队,需要配备大量的司机和快递员。
未来,如果部分司机和快递员能被智能化手段取代,亚马逊的物流成本将大幅降低。
电气化层面,目前亚马逊的配送车队主要是燃油车。比如2018一口气购买了2万辆奔驰V系面包车,这些车的燃油、保养、运营管理成本都比较高。
如果车队实现纯电动转换,其运营成本也将降低一个数量级。
围绕无人驾驶和电气化,亚马逊近年来在物流体系创新方面做了哪些尝试?
故事要从2016说起。
2016年,全球掀起了开发无人驾驶技术的热潮,亚马逊也成立了具有前瞻性的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团队。
2017年4月,华仁街日报的一篇文章曝光了该团队。当时有报道称,该团队由超过10名员工组成,计划开发无人叉车和卡车来运输货物。
同年,亚马逊低调收购了一家创业公司,研发无人送货车?Dispatch,基于Dispatch团队,亚马逊在西雅图建立了专门的硬件和软件实验室,开发无人配送技术。
在此期间,来自JD.COM和阿里的国内新秀也开始了无人送货车的研发,这表明电商巨头们对技术有着敏锐的嗅觉。
经过一年多的研发和产品化,亚马逊研发的无人送货车Amazon Scout于2019年6月正式亮相。
Scout大约有26英寸行李箱大小,有六个电机驱动的车轮,车身周围有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和其他部件,可以识别和避开路线上的障碍物。
出于安全考虑,这种送货小车的速度接近成年人。
事先,这些车辆在亚马逊西雅图总部附近的街道上进行了测试。
在测试之前,开发人员将使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等传感器对跑步区域的环境进行建模。
环境模型建立并与Scout的路径规划算法匹配后,就可以进行车辆的模拟投放,训练成熟后再投入实际道路测试。
在西雅图进行了数千次实际服务后,亚马逊Scout送货车的测试于2019年8月进一步扩展至加州尔湾。
童军将于周一至周五白天进行训练。欧文的亚马逊客户在网站下单后,可以选择普通人工送货或Scout送货。
在整个测试过程中,Scout将由一名监管人员陪同。
由于法律法规、产品成熟度等多重原因,亚马逊Scout还没有迎来大规模商业化。
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许多未交付的国内外产品已经走上了抗疫的第一线。
我们有理由期待Scout能够在亚马逊这样的电商巨头的支持下,在终端分销市场运行健康的商业模式。
亚马逊物流体系的无人化创新,终端配送只是其布局的一小部分。城市配送和长途货运的市场规模更大。
2019 1月,美国网友在10号州际公路发现一辆前带的车。上船?车厢上印有亚马逊Prime标志的货运车辆Logo,后来被证明是两家公司联合开发的自动驾驶卡车,Embark主要负责自动驾驶系统的开发。
1个月后,亚马逊参股硅谷自动驾驶公司?奥罗拉?创新?新一轮融资5.3亿美元,因为极光的明星团队和巨额投资,这个投资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无论是干线物流还是城市配送,自动驾驶技术对亚马逊都有足够的吸引力。
正如亚马逊在投资后的声明中所说,“自动化技术可能会帮助我们的员工和合作伙伴更安全、更高效地工作,无论是在物流中心还是在路上。我们对这些可能性感到兴奋。」
从极光的角度来看,有了亚马逊的背书,其自动驾驶技术在物流领域更有保障。
投资Aurora后没多久,业内盛传亚马逊将收购中国自动驾驶卡车公司Tucson Future。
然而,事实证明,途胜在未来接受了来自UPS的投资。
虽然传言没有成真,但亚马逊未来收购图森本身就是合理的。毕竟就无人货运业务的契合度而言,两者可以说是非常“合适”的。
亚马逊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野心并未止步于此。
今年5月,硅谷又一个自驾明星创业了?Zoox?它被曝光正在寻求出售,亚马逊赫然列在潜在买家名单上。
据相关知情人士透露,最新一轮融资后,Zoox的售价将低于其32亿美元的估值。
这不是一笔小数目,但对于市值全球第三、电商领域最大的公司亚马逊来说,收购Zoox毫无压力。亚马逊需要考虑的是,Zoox的价值能否与自身的业务发展相匹配。
如前所述,亚马逊自建的物流配送体系包括大规模的城市配送车队,其中大部分是燃油车,如奔驰V系列面包车。
在电气化浪潮下,这些送货车辆的改造也将大大降低亚马逊车队的运营成本。
在这条赛道上,亚马逊引领美国造车新势力2019年2月?里维安?总金额7亿美元的a轮融资,之后又参与了另一轮6543.8+03亿美元的融资。
Rivian曾经在2018+01的洛杉矶车展上推出两款纯电动车型:R1T皮卡和?R1S SUV .
这家公司被视为特斯拉的有力竞争对手,它计划在2021年交付电动皮卡。
亚马逊投资Rivian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未来用Rivian车型组成物流配送车队。确定的信息是,亚马逊将从Rivian采购65,438+万辆电动卡车。当然,作为股东,亚马逊应该会得到一个不错的报价。
今年4月,Rivian透露,将专门为亚马逊设计制造一款全新的电动面包车,用于物流配送,这款面包车应该包含在亚马逊6.5438亿+的采购订单中。
不过,亚马逊使用这款电动汽车还需要一段时间。
在此之前,亚马逊今年已经去过德国邮政旗下的电动车企业1?街头摩托车?已经订购了40辆电动卡车,将在慕尼黑运行。
为此,StreetScooter还在慕尼黑郊区的亚马逊配送中心安装了60个充电站。
2018年,StreetScooter和福特推出了电动卡车StreetScooter Work XL,目前已经量产。
这款车的设计基于福特的全顺大卡车,并配有StreetScooter设计的动力传输系统和车身。
针对未来物流配送体系的创新,亚马逊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业务,就是亚马逊空中配送系统?Prime Air?的一部分。
2013 12,亚马逊正式启动无人机配送计划,配合地面配送系统。
由于美国的政策限制,该计划进展缓慢。随后,亚马逊走出国门,在2016和12年完成了无人机在英国的商用测试。
亚马逊最新一代Prime Air无人机配备了六个螺旋桨,还配备了热感相机、摄像头和声纳,以调整飞行轨迹。这种全电动无人机可以飞行65,438+05英里,并在30分钟内将5磅以下的包裹交付给客户。目前这项服务还没有大范围普及。
如果要总结亚马逊在物流配送领域的发展方向,那就是“无人电气化地面+空中配送”。
这一愿景的实现将有赖于亚马逊的自主研发和一系列被投资公司的技术进步。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自动驾驶和电动汽车领域,亚马逊很可能会各收购一家创新公司。
在更大的旅游领域,亚马逊也有很多收购/投资业务和相关的技术储备。
这些收购/投资公司包括3D地图制作服务商、快递服务商、货运平台等。杰夫·贝索斯的个人投资公司贝佐斯探险公司早期也在优步投资了3700万美元。
针对车载智能领域,亚马逊依托自主研发的智能语音助手Alexa,与包括福特、奥迪、宝马、大众、通用在内的大量车企建立了合作。
借助帮助?Alexa Auto,消费者不仅可以远程启动车辆,检查燃油和胎压,还可以在驾驶时传达语音命令,实现流媒体播放、天气查询、机构提醒等车载功能,甚至可以远程控制家用智能设备。
“将Alexa嵌入所有汽车”是Alexa Auto的战略目标,语音交互是其进军汽车行业的战略基础。
2019年7月,路透社分析了亚马逊从2016年2月到2019年5月获得的5000多项专利,发现至少有210项专利涵盖了从无人机到自动驾驶汽车和交通工具的主题。
这比谷歌和苹果的同类专利都多。
未来,如何使用这些专利,完全掌握在亚马逊手中。
作为全球首富和全球最大电商的掌舵人,贝佐斯在交通领域会下怎样的一盘棋,值得期待。
目前,自身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和更新是亚马逊这个庞大商业体接下来的重中之重。
如果自动化和电气化创新成功完成,电商巨头将从中获得巨大利益。
反过来,这样一个万亿美元的公司所创造的商业机会也将在未来惠及自动化和电气化领域的许多创新企业。
同样,在中国,阿里、JD.COM等电商巨头也在物流配送自动化领域广泛布局,这样的产业变革也将创造无尽的商机。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