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镇镇的经济状况

凭借着湖镇人“敢于突破、敢于冒险、敢为人先”的精神,湖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各类配套市场蓬勃发展。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6.86亿元,其中工业产值36亿元,财政收入8647.34万元。

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县三分之一以上。缝纫机、带锯机、刀具、棉纺织和建材金属五大主导产业特色明显。分别是“国内重要的工业专用缝纫机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带锯机生产基地”、“江南刀具集散地”、“浙江机床品牌商标基地”。一个基础设施投资6000多万元、功能齐全的工业功能区,占地8.66平方公里,区内企业87家,已陆续建成投产。作为丽水市三大流域之一,壶镇农业发展以产业链为突破口,以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努力实现种养产供销一体化。

2002年至2004年,该镇建成了8家农业龙头企业和5个农产品市场,面积达2万多亩的蚕桑、高山蔬菜、凉席、水果和水产养殖。陈龙集团投资建设了集农业高新技术和农业科研为一体的“航天育种果蔬基地”。

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壶镇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每年农历的“5月28日”和“65438+10月28日”都是传统的大型市场,参加这个市场的经营者来自全国十几个省、40多个地区,上千米的市场非常热闹,人来人往。总占地面积8.66平方公里,一期1.000亩,二期1.500亩。

工业范围:缝纫机、带锯机、刀具、切割工具和五金交电产品。

生产规模:缝纫机年产量654.38+0.8万台,带锯机年产量3万台,刀具和切割工具年产量5000吨。

功能区功能:集行政办公、工业生产、科技咨询、智能管理、商业金融、货物仓储于一体。功能区以湖镇工业为基础,以五金缝纫机、机电产品为特色,结合基地原生态景观。规划形成“一心(公共中心)、一带(休闲绿带)、两轴(纵横工业区发展轴)、两片(居住区和工业社区)”的整体格局,打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园林式的现代工业区。

功能区总面积8.66平方公里。一期开发的1,000亩工业用地已全部出让。二期开发的1.500亩工业用地正在建设中。2011年,全镇生产总值达34.25亿元,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市各镇前列。财政总收入从2007年的6543.8+0.45亿元增加到4765.438+0亿元,年均增长34.24%,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35.4654.38+0%,可用财力持续增加。2011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达到11698亿元,是2007年的2.54倍。

四年来,累计完成工业投资6543.8+0.959亿元,企业规模持续增长,缙云带锯床、专用机械设备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投入运营,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快。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由865.438+0发展到654.38+040家,浙江裕兴实业公司产值突破654.38+0亿元。新增浙江陈龙锯床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锯业李荒锯床有限公司、中国天玺控股集团、浙江得力机床制造有限公司等4家中国驰名商标企业,拥有17省级名牌产品和商标,2家企业获得县长质量奖。

自营出口总额48.34亿美元,年均增长14.77%;全镇现有专业市场9个,个体工商户近2000户,以浙江万客隆贸易有限公司为首的农村连锁超市成为丽水第一品牌。以“伊瑞汽车用品”、“北山狼”户外用品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异军突起,电子商务总销售额过亿元,被列入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建设试点。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3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5260元增加到8805元。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扩大社会保障范围的工作稳步推进。2011,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参保率已达95.64%。

2011通过培育小城市试点工作,扩权强镇改革深化,承接县直22个部门下放的215项行政审批权限的湖镇行政服务中心试运行,建立一级财政制度,争取土地指标1414亩,是过去6年的总和。制定颁布了《土地资源和城乡规划管理办法》、《农村宅基地换房办法》、《学前教育科学发展办法》、《促进土地流转办法》等一批新政策,初步建立了适应小城市培育的行政管理体制。

在培育小城市政策的带动下,在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项目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543.8+0.376亿元,同比增长83%。新水厂、污水处理厂、聚贤路、工业功能区主干道、市政配套等一大批基础工程开工建设。建成区由2007年的4.7平方公里扩大到7.2平方公里,城市道路增加到25.24公里,副中心城市发展框架得到有效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