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海汽的股权重组意味着什么?
海马汽车的前身是海南汽车冲压厂,成立于1988。它在那一年购买了福特汽车的冲压生产线,并为上海大众汽车加工面板。
自1991起,海航汽车引进日本马自达929旅行车,开始专业汽车生产。1994年,国务院批准海南汽车厂与广东湛江三星合资成立南方汽车公司,投资72亿元建设6万辆MPV项目,合资对象为德国奔驰。
但最终由于宏观形势和广东、海南股东的分歧,项目夭折。随后,海南汽车厂也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由于产品目录的问题,海马陷入了从1996到1999的发展困境。曾经账面资金只有800万元,债务却高达6亿元。
随着国家规划提出的“三大三小”产业布局思路,海南汽车厂于1997年以国有资产整体划拨的形式进入一汽集团,成立一汽海南汽车有限公司,从而成为一汽集团的子公司。
一汽海南因此有了汽车目录。
在海马汽车的发展过程中,日系马自达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就了海马汽车,并最终成为海马与一汽集团关系发展的微妙因素。
1991年,海马与马自达开始品牌合作,随后被允许小批量组装生产汽车。当1994经营南方项目时,马自达别无选择,只能退出。
南方汽车项目夭折后,海南汽车厂再次找到马自达合作。从1992到1996这五年间,海马* * *生产了各种马自达车型。
然而,与马自达的这种合作都是技术合作,马自达没有投资。更严重的是,海马当时只有地方生产目录,不能全国卖车。
从65438到0997,海南汽车厂的企业家之一朱静成为总经理,并推动了与一汽集团的合作。当时,朱静的想法是有一个生产目录,从一汽集团获得产品和资金支持。
1998 65438+10月18,海南汽车厂整体进入一汽集团,成为一汽集团100%控股子公司。但一汽海南只拿到了生产目录,其获得一汽集团产品和资金支持的希望破灭了。
由于生产车型老化,一汽海南急需一汽集团注入新产品和资金支持。部分车型已经在海南汽车厂生产了8年没有更新换代,没有新车型的一汽海南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
在海南省政府的主持下,成立了由员工持股、民营资本进入的海南汽车集团,由朱静担任董事长,并直接与日本马自达签署了Prima和Familia的技术合作协议,购买上述车型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权。
同样是在海南省政府的主持下,一汽海南再次重组。拥有Prima和Familia生产权的海汽集团进入海马汽车,获得49%的股份。一汽集团保留49%的股份,海南政府持有2%的股份。
至此,海马汽车的股权结构也由一汽集团持有的100%国有资本变为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共同组成的股份公司。后海南省政府将其持有的1%股权转让给海马汽车,并委托其管理另外1%股权。因此,海马汽车目前的股权结构为一汽集团持股49%,海马持股50%,海马管理1%。
海马曾希望与日本马自达组建合资公司,但在一汽集团的框架下,马自达最终将马自达6放在一汽轿车生产中。小李认为,日本马自达最终被撬走,这也造成了双方的隔阂。
可见,马自达的“三进三退”对海马后来的股权变动和发展模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马自达分手后,海马也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继续与第三工厂合作
目前,海马虽然否认了从一汽集团离职的传闻,但双方关系更加微妙。在获得海马郑州基地的轿车生产资质后,海马股份的汽车资源实际上已经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海马汽车,由一汽集团共同持股,另一部分是郑州基地,由海马股份100%持股,目前海马已经演变为依托郑州基地的独立汽车生产企业。
去年,海马在重组郑州轻型汽车的基础上成立了海马(郑州)基地,计划产量30万辆,以微型车为主。
对于之前盛传的海马汽车将迁出海南的消息,小李明确表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海口和郑州是有分工的,海马汽车在海口的第三工厂即将开工建设。
据了解,海马汽车第三工厂占地约831亩,设计产能1.5万辆,预计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
海马去年销量达到131万辆,同比增长62%。根据海马汽车的发展战略,海口基地的产销目标为30万辆。第三工厂建成后,海马汽车海南产业园将拥有三个整车生产工厂、两个发动机工厂和1变速器工厂。同时还有近35家配套工厂。
虽然一汽集团目前不参与海马的具体管理,但在海马盈利能力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一汽未必愿意退出海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