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泡沫事件的背景
南海公司在成立之初就认购了总值近654.38+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当时英国为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而发行的巨额国债),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额。为了支付每年约60万英镑的利息(国债年利率为6%),作为筹码,政府对南海公司经营的酒、醋、印度货、缫丝、烟草、鲸鳍等商品实行永久退税政策,并允许其在南海(当时英国称南美为“南海”)享有贸易垄断权。简单来说,南海公司是政府的债权人,英国政府是南海公司的股东。
当时大家都知道南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地下埋藏着巨大的金银矿藏。只要英国的加工者能被送到海岸,成千上万的“金砖和银币”就会源源不断地被运回英国。
可怜的普通人没想到的是,这只是南海公司的“嘴皮子”。真实情况是,当时欧洲强国西班牙已经垄断了欧洲与南美之间的海上贸易通道和贸易基础设施,英国政府给南海公司开了一张空白支票。英国和西班牙政府的协议中白纸黑字写着:英国商船需要向西班牙缴纳25%的利润,才能使用西班牙在南美的港口设施,剩下的75%还要缴纳5%的税。唯一免税的是贩卖奴隶,但只能运到墨西哥、秘鲁或智利。由此可见,南海公司的南美贸易垄断并不能给公司带来多大的好处。
但是股票上涨总是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于是南海公司的高管们开始编故事。他们吹嘘公司在南美的业务,说发现了金矿和银矿,有吃不完的玉米和烟叶,壮如牛的黑奴不知疲倦地忙碌着。反正那时候没有互联网,在股价飙升之前,所有的故事都是那么合理可信。
在股市大好形势下,南海公司不断发行面额越来越高的新股,但由于民众热情太高,需求仍然供不应求。不仅公务员和普通市民买,就连当时的英国国王也买了65438+万英镑的股票。在国王的主导示范下,民众的参与热情更高了,就连不屑于投机的知识分子也放下了傲慢,矜持地进入了市场,包括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
面对异常火爆的股市,一些大胆聪明的人看到了商机。他们纷纷注册公司,发行股票,然后卖给饥渴的投资者。这些新成立的公司只需要做好一件事:编故事,想象自己公司的美好未来。这些公司的主营业务五花八门:有的声称可以淡化海水,有的声称可以从铅中提取银,有的声称可以制造永动机,还有的声称很快就会生产武装船来对付海盗...只要故事大胆美好,股票就会受到追捧,暴涨,公司创始人分分钟把白嫁到人生巅峰。
但是,在那次疯狂的投资浪潮中,有些人的头脑一直很清楚,那就是股票的发行人,比如南海公司的高管。这些人很清楚,他们公司的业绩根本配不上高股价。意识到这个问题,南海公司的高管们开始偷偷抛售手中的股票。抛售股票的消息不胫而走。股东潜意识里认为公司经营有问题,怕自己掉队,成为接盘侠,纷纷抛售南海公司股份。南海公司的股票开始暴跌。
随后,那些新公司的高管也开始抛售股票。有一段时间,整个大英帝国从之前的全民购股变成全民卖股,几乎所有的股票都在暴跌,每个人的财富都在蒸发。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此期间体重减轻了2万磅。大量英国人血本无归甚至倾家荡产,于是很多公司倒闭或者永久休假,也有人因为负债累累而自杀,或者逃到国外再也没有回国。
在南海股灾后的近100年里,英国人留下了谈股色变的后遗症,再也不敢轻易碰股票了。这种病对正规企业的融资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政治上,南海泡沫事件让人们对执政的托利党和乔治一世失去信心,政府诚信破产。辉格党的罗伯特呢?但沃波尔从1721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首相,辉格党政府继续称霸政坛,直到1770。(贾佳丽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