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环保行业主要做什么?
众所周知,环境经济政策作为符合环境保护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政策手段,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使这样的政策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真正产生效果,仅仅依靠一两个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以绿色信贷为例,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和经济政策,它不仅是环保部门从生产源头和扩大再生产上控制污染的重要手段,也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选择。推动绿色信贷发展,金融机构责无旁贷。
首先,发展绿色信贷是金融机构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责任。由于金融机构没有生产行为,通常对环境的直接影响很小,其社会责任也很少被提及。然而,事实上,投资和贸易活动都会产生环境和社会风险,金融机构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延伸并反映在其客户的生产和实践中。显然,金融机构会给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贷款,支持其生产经营活动,这会增加污染物的产生;对清洁生产企业的支持将大大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因此,虽然金融机构只是对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间接影响,但如果银行能够积极管理这种影响,就能更有效地支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发展绿色信贷业务也是商业银行发展的一大商机。能效、可再生能源、碳融资、生物多样性、清洁生产和可持续供应链融资等项目已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信贷和融资也是金融机构应该而且必须把握的重要发展机遇。“赤道原则”是在项目融资信贷中管理环境和社会问题的一套自发的指导原则。由签署承诺的机构资助的项目将以对社会负责的方式实施,并反映良好的环境管理做法。瑞穗实业银行在日本的排名从2003年的18上升到2006年的第三,这完全是由于其从2003年的10开始采用赤道原则,积极开展相应的融资和信贷项目。
发展绿色信贷也可以让金融机构规避更多的风险。这种风险一方面来自贷款企业。如果企业因污染受到处罚,失去生产能力,或增加生产项目成本,金融机构将面临信用违约风险。同样,抵押品的价值也可能因企业污染而降低,如土地污染。事实上,金融机构在声誉方面也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
国外也发生过类似事件。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因忽视环境因素,进行不当贷款和投资,受到公众和一些环保团体的质疑和批评。美国花旗银行因支持导致亚马逊盆地森林砍伐的项目而遭到环保组织的抗议。环保组织在一个巨大的气球上写道:“银行变得富有,但让地球买单。”世界银行集团的国际金融公司也因在智利大坝融资项目中未考虑社会和环境因素而受到媒体的广泛报道和批评。
绿色信贷在中国刚刚起步,还面临着认识、基础、信息等多重因素的制约。虽然一些金融机构推出了绿色信贷,但相当一部分金融机构尚未启动,甚至处于观望状态。
因此,作为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增强绿色信贷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发展绿色信贷仅仅依靠环保或金融机构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创新工作方法,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畅通信息沟通交流渠道,积极与环保部门沟通,从机制和技术上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推动绿色信贷的快速发展,达到环境经济政策规范企业环境行为的目的。
金融机构在加深认识和理解的同时,也要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制定符合自身制度特点的程序和规则。截至2007年11年底,全球已有56家金融机构采用了赤道原则,且均有环境项目审批和管理的成功经验。我国金融机构应尽快借鉴成功经验,抓住当前我国节能减排的良好机遇,开展绿色融资和信贷项目,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了提高对绿色信贷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开展绿色信贷,金融机构还应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培训内容不仅要包括绿色信贷的意义、实施步骤、国际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还要包括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只有让员工充分理解它的意义,才能在工作中真正重视它,更好地达到预期目标。
绿色信贷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