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

非上市公司的估值无疑是理论界和财务实务界的核心问题。由于缺乏公开市场的有效监管,非上市公司需要对利润表中的收入成本等数据进行具体调整,以反映公司的真实现金流,然后在修正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流动性贴现调整的基础上确定其评估值。目前,国内对并购中未上市公司的评估主要基于公司的账面价值、当前市场价格和重置成本,侧重于对公司资产的静态评估,没有考虑资产之间的协同效应以及收购活动对公司未来价值的影响。因此,本文采用收益法下的自由现金流量贴现模型对未上市公司的价值进行动态评估。这种评估方法适用于民营公司,在当前资本市场效率低下的情况下,也非常适用于上市公司。

一、收益法的基本理论(一)收益法的基本思想收益法的基本思想是一项资产的价值和使用该项资产所获得的未来收益的现值。是指通过对资产未来的预期收益进行估算,转换为现值,然后进行累加求和,从而确定资产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

收益法包括现金流量折现法、利润折现法、股利折现法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核心都是将公司未来的现金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现到当前的方法来衡量风险因素。

本文介绍的收益法主要是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这是西方企业M&A评估的主流方法。西方的研究和市场表现都表明,企业的价值与其未来的自由现金流高度正相关。

(二)收益法的优势《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第二十三条规定,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包括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右图是三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

企业财务管理中企业价值评估的根本目的是基于企业价值科学地进行财务决策、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成本法和市场法不能用于以财务决策为目的的企业价值评估。在以并购为前提评估企业价值时,应该说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是相当完善的,从长期趋势来看应该鼓励其应用,因为它是从财务管理和持续经营的角度来定义企业价值的。

第二,自由现金流量折现的评估模型。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通常包括永续模型、固定增长模型、两阶段模型和三阶段模型。根据非上市公司的发展特点和市场的实际应用,通过两阶段模型对非上市公司的价值进行评估。

这种模式适合于企业在初始阶段有比较高的增长率,此时企业的利润或现金流的增长率会大大超过整个经济体系的增长率。一段时间后,企业进入固定增长期。此时,V=高速成长期现金流现值与固定成长期现金流现值之和,公式如下:

三、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的应用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应用于非上市公司价值评估时需要进行调整,主要通过以下步骤来确定非上市公司的评估价值。

资源类上市公司现有评价方法:利润加储量相对评价法

由于资源类上市公司最初因其较高的利润增长率而引起投资者的关注,因此对资源类上市公司最常见的评价指标仍然是盈利能力指标。投资者更关注其今明两年的利润,以PE和PEG的比值来衡量公司的相对投资价值。一般来说,市场上没有公认的资源类上市公司估值方法。一些研究机构也提出了一些新的估值方法。形式上最合适的估值指标是“可采储量”,但应用可采储量估值的方法仍局限于“每股可采储量”和“按市价计算的每股资源价值”。前者不考虑市场价格,所以只能应用于同一矿物的比较,后者从形式上解决不同矿物之间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