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如何发展工业园区

一,影响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发展的经济特征

欠发达地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总的来说,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相对发达的地区,而中西部大部分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更准确地说,所谓欠发达地区,是指受历史、地理、观念条件限制,受不平衡发展战略影响的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但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没有受到严重破坏。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的发展和制度的创新,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实现快速发展是可能的。工业园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区域经济活动空间,其成长和发展是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深受该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

制约工业园区发展的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工业总体规模较小,经济增长缓慢,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匮乏,民间资本积累规模较小。因此,资金、高中级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缺乏,该地区工业园区建设单纯依靠地方政府或地方民间要素积累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势必要依靠外力;

2.欠发达地区自然资源、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相对丰富,供大于求,价格相对低廉。这些低成本要素的优势,对于土地和能源日益匮乏的发达地区,必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具有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融入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圈的优势;

3.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往往不平衡,但也有相对发达的地方,如一些区域性中心镇,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好,经济实力强,以自身特色产业为主导,形成一定发展规模。这些相对优越的条件,必然会为这些地方的工业园区成长壮大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因此,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战略;

4.从制度特征上看,总体上欠发达地区市场经济制度建设起步较晚,配套改革相对落后,整体经济发展仍处于模仿阶段。由于制度决定了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的投入方向和产出效率,政府在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中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以弥补市场制度不完善的缺陷;

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落后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因为社会文化和观念是本地区人们在长期生产和交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相同的价值取向,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着人们的选择和行为。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引进新的思想和观念,不断增强本地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逐步改变原来制约地区发展的落后思想和过时观念。

二,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1.发挥区域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自然优势仍然是赢得竞争的第一要素。比如优越的运输位置使得生产地靠近原料产地或消费市场,从而降低运输成本;丰富且价格相对低廉的自然资源、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以为工业生产节约大量生产成本。这些低成本优势是吸引国外、海外和沿海发达地区众多厂商在园区投资设厂的主要因素。这些地区的工业园区向东发展有三种模式:

(1)吸入型。注重吸引周边资金和技术,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吸引外省企业入驻工业园区。比如淮北和苏州东南部的工业园区,都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本地资源深加工产业为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依托江苏徐州经济圈、连云港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优势,内外资源并重,加快对接,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辐射,快速建立工业化平台和城市发展新区;

(2)整合。皖东部分城市和地区与江浙一带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局面,从基础设施、管理方式、发展模式等方面融入东部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圈。如合肥、马鞍山、芜湖、广德等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工业园区开始进入东部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同时形成向省内各地区辐射的趋势;

(3)移植。在江浙一带地理条件相似的地区,直接模仿东部省份的成功案例,学习他们的管理方法和发展模式,为安徽工业园区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新思路。如天长综合产业园、滁州茶涧镇产业园、铜陵有色金属产业园位于安徽省东南部,紧邻江苏省,纵贯苏南苏北,属于中国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和南京城市经济合作区,其园区建设模式与“长三角”经济圈有很大相似性。

2.政府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

在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建设初期,政府不仅扮演着政策制定者的角色,同时也是园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主体,这就要求政府根据特定的区域经济特点,探索和采取适合本地区工业园区的管理方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目前,安徽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主要是政府管理,新的管理模式开始出现。从安徽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大企业、大公司数量少,实力不足,引进大公司投资建厂的机会不多。因此,政府建立的行政仍然是主要形式。但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也开始注意发展多种经营方式,鼓励大企业、大集团组成联合体、设立工业园区,积极引进省外、国外的公司、协会来安徽设立工业园区。安徽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开始从政府管理向政企混合、企业化管理过渡。巢湖市黄甫工业园由黄甫集团独立运营。与政府管理相比,这种“企业化管理”模式在实际发展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企业自主经营有利于园区招商引资,可根据项目发展吸引配套企业;也有利于整个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对将要入园的项目进行认真的论证和筛选,选择那些适合在园区发展的项目企业;也有利于对园区内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文化进行合理的规划、管理和整合;更有利于提高园区企业的运营效率,因为园区企业之间的沟通比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更方便有效。

3.充分利用对内对外的辐射功能,统筹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得到充分发展,民间资本不断积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大量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呈现出向欠发达地区梯度转移的趋势。资金、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是欠发达地区最稀缺的生产要素,成为工业园区发展的瓶颈。但这是同样的国外、海外、沿海发达地区的实力。此外,沿海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起步早、发展快,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晋江模式等,为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借鉴材料。因此,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应建立长效的经济发展合作机制,不断进行资本、技术、人才的跨区域合理流动和补充,着力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依托特大城市形成具有巨大辐射效应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区域内产业园区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安徽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随着和宁(合肥至南京)高速公路和合沪(合肥至上海)铁路的开通,从合肥开车到南京和上海只需一两个小时。安徽经济融入“长三角”的步伐加快,其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了对江浙发达地区的辐射作用。合肥、芜湖、马鞍山、巢湖、天长、滁州、广德等地的工业园区已率先实施东向发展战略。

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工业园区发展较快。因此,要充分发挥内部优势,搞好区域内的协调发展,利用区域内发展较快的工业园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带动其他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从空间分布上看,安徽工业园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合肥为中心的皖中、以安庆为中心的皖南和以马鞍山、芜湖、滁州为中心的皖东,初步形成了以合肥为中心辐射、东南快速发展的基本态势。“安徽89个工业园区(开发区)中,32个位于皖东南、沿江,39个位于皖中,以合肥、巢湖为中心,其余主要位于蚌埠、阜阳、亳州、宿州等皖北地区。从整体上看,该省东部发展快于西部,南部发展快于北部。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趋势不均衡。合肥位于安徽中部,贯穿东西南北,是省内交通枢纽。它有很好的地理优势。工业园区建设较早,发展较快,带动了六安、淮南、蚌埠、巢湖等合肥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发展。安庆以化工为依托,产业链发展优势明显,为园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沿江地区和皖东、马鞍山、芜湖、滁州、天长、广德与东部江浙地区联系紧密,具有资金、技术、交通等优势。

4.鼓励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园区。

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一般都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这些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往往是这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发展速度比较快,规模比较大,发展趋于成熟。因此,立足当地,鼓励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建设和发展地方特色工业园区,是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园区经济的重要途径。在特色产业产业园,以特色产业为中心,发挥联合效应,发展相关联合产业。“安徽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是以地方特色产业为基础,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产业、资源、环境优势,形成特色工业园区。阜阳市颍州区工业园区经过精心规划。在总体布局上,坚持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定位。颍上县依托旅游产业,突出绿色工业园区特色;阜南县工业园区,农产品资源丰富,突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颍州工业园依托阜阳市的区位优势,突出高新技术产业项目;2004年,苏州市富力集镇政府开始建设富力集烧鸡工业园。园区依托富力吉烤鸡产业,大力发展富力吉烤鸡相关产业,产生了鸡肉产业、饲料产业、包装运输产业等连锁效应。6家企业先后入驻。由于这些企业的扩张和技术含量的提高,很快在烧鸡同行中脱颖而出,产值和利润翻了几番。六安的山区占有很大比重。因此,多年来,六安的经济一直以种植养殖为主,形成了当地的传统产业,如茶叶、蔬菜、板栗、蚕茧、山珍海味等农特产品。工业园区的产业围绕当地特色产业,特色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充分发展,形成合力效应,是安徽工业园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路径。

5.更新观念,完善内外制度,提高园区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欠发达地区的市场经济体系日益完善,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外部体系逐步优化。因此,无论是体制上还是思想上的障碍都在逐渐减少,促进了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安徽作为欠发达地区,资本积累和财政收入都非常有限。过去,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因此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速度慢,规模小,水平低。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今天,全省工业园区发展势头强劲,几十个项目同时投产。从选址建厂到投产只需要一年,大型项目不会超过两年。

虽然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还处于模仿阶段,但政府已经逐步采用现代企业制度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一些地方政府在园区建设过程中明确坚持培育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路。产业集群是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是指相关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在地理上的集聚。)在一个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产业集群作为实现企业转化为有效合作的组织形式,是降低园区企业交易成本、构建良好创新环境、提升产业园区和区域竞争力的最佳手段。“合肥高新开发区是安徽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企业200多家,分别占全省和全市的35%和65%。形成了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了科大讯飞、开利电子、阳光电源、美亚光电等知名企业,引进了微软合肥技术中心、安徽移动、美的、荣事达、三洋等知名企业,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比较优势。

在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建设初期,凭借其低成本的要素优势和优惠政策,确实可以获得暂时的竞争优势,为园区的启动创造条件。但优惠政策毕竟是有底线的,而且非常容易在短时间内被其他地区模仿,所以单纯依靠廉价的资源、能源、劳动力来保持优势,并不是长久之计。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日益扩大,要素价格会不断上涨,优势将不复存在。在当今的知识经济中,帮助企业或地区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是知识和人才的存量。经济增长的根源是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而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学习和创新。因此,培养、提高和加强学习和创新能力成为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