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的电脑怎么不见了?
在随后的20年里,王安公司因不断创造和创新,事业蒸蒸日上。比如1972年,该公司成功研制出一种半导体文字处理器,两年后推出了这种电脑的第二代,成为当时美国办公室的必备设备。大量的科研投入使得公司产品日新月异,迅速占领市场。此时,王安公司在对数计算机、小型商用计算机、文字处理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的生产上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当然,任何公司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王安公司也不例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公司初期业务不错,老板王安博士野心勃勃,想与计算机行业霸主IBM一争高下,导致公司业务迅速扩张。公司的实力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压力,只能到处借钱。最终,我负债累累。1967年8月23日,在债权银行的压力下,公司只能发行250万美元的股票来偿还债务。没想到,这竟然是王安仕途成功的起点。原来,由于公司业绩良好,深受大众信任。该公司股票以每股65,438美元+0.25美元的价格上市,当天收盘价高达40 5美元。一天之内,王安家族以5000万美元的账面财富成为超级富豪。
1986年前后,王安公司达到鼎盛时期,年收入30亿美元,在美国《幸福》杂志排名的500家大型企业中排名146,在全球雇佣员工3 15万人。王安本人是美国十大富豪之一,个人财富20亿美元。
然而,运气并不总是青睐王安公司。上世纪80年代末,王安几乎病入膏肓,但王安公司却因一系列重大失误而由盛转衰。到1992年6月30日,王安公司的年终利润已经下降到6543809亿美元,比过去四年的总收入低了6543806亿美元。与此同时,王安公司的市值也从56亿美元下降到不到1亿美元。4年前,王安公司全盛时期的员工人数达到31.5万,现在将减少到8000人。就像十几年前王安公司奇迹般的崛起,如今却以惊人的速度衰落。
事实上,早在三年前,王安公司就已经陷入了资金和医疗匮乏的困境,但当时王安的儿子王烈仍然对公司的前景充满信心。“我们年收入30亿美元,永远不能倒闭。”王烈自信地说。
事实证明他错了。王安公司的工业损失相当惨重。在他们申请破产法第11章“破产保护”的前三个月,王安公司没有得到新的投资者,深陷债务泥潭。王安公司似乎在劫难逃,其全部资产近四分之一的巨额亏损迫在眉睫。此时,王安公司有违反银行债务协议的危险,银行债务协议要求公司至少维持最低净资产值。王安公司即使能成功重组债务,规模也会大幅缩减,甚至无法继续从事计算机行业。如此惨烈的局面会让王安公司的5000名员工失去工作,王安公司的股东们也会受到不小的打击——包括王安家族本身,他们曾经拥有价值近16亿美元的股份。辉煌帝国的梦想破灭后,“多么惨淡无奈的结局!”
是什么让一个强大而繁荣的年轻计算机帝国在短短五六年内轰然倒塌?当然,原因很复杂。首先,王安退群和引进新人失败。王安晚年失去了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在经营上因循守旧,判断力变得迟钝,使公司失去了原有的千变万化的优势,可谓王安公司衰败的原因之一。以他的天才,没有找到更便宜的多功能个人电脑,这必将淘汰他单一功能的文字处理器和大型微型计算机。当IBM和其他公司正在努力开发个人电脑时,王安不顾下属的劝告,拒绝开发这种产品。当计算机行业正在向更加开放、产业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时,王安却坚持着他那条古老而独家的生产线。此时,王安公司的产品不仅没有赶上开发高兼容个人电脑的新电脑潮流,反而失去了王安电脑原有的宝贵功能和性能。在计算机这个高科技快速发展的行业,新产品开发脱离市场必然导致一个公司的失败。
此外,王安公司衰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偏离了现代企业“专家组控制、人才管理”的一般模式,反而像中国很多企业一样,延续了传统的家族管理模式,任人唯亲,用人不当。1986 11,王安以“虎父无犬子”的心态,不顾众多董事和下属的反对,任命36岁的儿子王烈为公司总裁。事实上,王烈在负责研究部门的时候表现并不好,他在1983公布的10多个产品没有一个兑现。由于他天赋平庸,缺乏父辈的辉煌,对公司业务不了解,董事会大失所望。一些跟随王安多年的高层管理人员愤然离开,公司元气大伤。从王烈在1986年底上任到1988中期,短短1年多时间,公司财务状况急剧恶化,从1988开始的亏损高达4 240万美元。1989年9月,奄奄一息的王安不得不亲自宣布王烈辞职,要求高明另谋高就。1990王安去世后,王安公司每况愈下,失去的不仅是市场,还有客户的信心。
此外,在最近关键的三年,公司决策优柔寡断,没有做出快速降低产品成本的坚定选择。他们不是生产更多客户期待的新产品,而是通过维护、软件更换和其他对已售产品的附加费从客户那里榨取金钱。这种只注重眼前利益,损害公司形象,侵蚀“上帝”信任的做法,必然会把公司引向末路。
《亚洲华尔街日报》的分析认为,王安公司对其客户群造成的最大损害是,该公司近年来大幅增加了更换维持电脑运行所必需的软件的费用。谁买王安的大型微型计算机,就要交5000美元的费用,而过去是65438美元+0,000美元。
王安公司和那些王安电脑销售公司的关系也极度恶化。这些公司向有特殊要求的客户出售特殊的王安电脑系统。这些公司因为技术问题电话询问王安的工程师时,每次收费175美元。这些不仅失去了客户的信任,也极大地伤害了合作伙伴,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衰落。这就是王安的悲剧。
爱德华·米勒是著名的商业专家。他曾多次拯救濒临绝望的公司。1989年9月3日,王安博士亲自下令长子辞职,高薪聘请米勒接任此职。米勒表达了对当时被视为王安公司救星的王博士的坚定信心。他签了一份为期三年的合同,帮助王安公司重整旗鼓,年收入654.38+0万美元。他的加盟又给投资者带来了希望,王安公司的股价上涨了25美分,达到了6.25美元。
米勒上任后,真正展现了他处理债务的才能,迅速缓解了致命的财政困难。1年,他大幅削减了有义务要求的银行债务,并成功地将总债务从5 75亿美元减少到12亿美元。这笔债务的大部分是通过出售分公司的资产和出售台湾省一家工厂30%的股份来支付的。
但对于计算机这种高科技新兴行业,米勒有他致命的缺点——他是个新手,无法有效解决王安失败的基本问题,即促使王安的实验室快速推出新产品。由于他对计算机行业知之甚少,无法正确预测公司新产品的开发进度,也无法成功组织人力物力开展研究活动。他承诺生产一台可以运行Unix操作系统的工业标准计算机,但到1991年底,他还没有组织软件专家进行开发。他甚至声称要在图形兼容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把公司变成一家软件公司。这些都使得王安公司追赶世界潮流的机会再次丧失。
原来的客户已经逐渐把王安公司的文字处理机换成了个人电脑,而其他潜在客户对王安公司的发展心存疑虑。信息发展顾问特纳先生说:“他们未能接受开放系统,一旦开始,他们就远远落在后面了。”是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停滞甚至缓慢的进步都会让企业被时代淘汰。
另外,米勒没有保住客户的信任,这是公司生存的根本。他在某些方面行动太慢。比如本来决定提前裁员65,438+0,000,但是他直到几个月后公司停工后才付诸实施。许多伤害顾客的规定和做法没有被尽快禁止。后果显而易见:没有客户的公司无法生存。
而且米勒误判了自己面临的严峻形势,一厢情愿的盲目乐观。甚至就在王安公司宣布巨亏的前几分钟,他还在预测利润的回升。
无论如何,爱德华·米勒并没有成为王安公司的“救世主”。致命的债务和一系列决策失误,让公司一次又一次错失了重振雄风的机会。机会稍纵即逝,造成的损失无法弥补。
仅在10年前,也就是80年代初,王安公司的股票长期保持在42 5美元的峰值。这个全盛时期太短了。当王安公司的财务状况到了山穷水尽、前途暴露的时候,王家B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普通股从1992年2月的65438+75美分一天下跌了37.5美分。在这之前疯狂的三天里,超过800万美元的股票易手。
无奈之下,爱德华·米勒申请破产保护。他说,破产保护的目的是使王安公司能够继续经营和重组。重组后,王安公司将成为一家更精干、更专业、更具竞争力的公司,员工由1.3万人缩减至8000人。鉴于王安公司目前的财务和经营状况,申请破产保护是进行重组、扭转公司亏损局面乃至使王安公司继续存在下去的唯一出路。重组后,王安公司将不再专注于计算机硬件的开发和生产,而是转向软件的开发和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
根据美国破产法,申请减产保护并不意味着破产。国内很多人还在怀着善意关注王安公司的动向。毕竟,王安作为一个中国人,开创了让千千千千万万中国人骄傲的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因此,中国人对王安公司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不愿意看到王安博士用毕生心血浇灌的美好梦想就这样破灭。他们期待王安公司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再创东方奇迹。
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严峻的。呈现在王安公司面前的是一条看不清尽头的路。在(文学作品)上写评论并用圆点和圆圈标记以引起注意
王安,一个来美国闯世界的中国人,用短短20年的奋斗,创造了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现代神话。在短暂的辉煌之后,不到10年,这个神话就破灭了。为什么?这就是人才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个大企业领导作用的体现。
王安公司经历了三任总裁,不同的才华和风格对应着公司不同的发展阶段。首先,王安本人,一个年轻甚至中年的王安,有野心,有胆识,有见识。作为计算机科学博士,他有着无与伦比的创造力。而这种独特的创新能力对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行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阶段,王安公司也以惊人的速度崛起。王安晚年不仅失去了敏锐的判断力,而且固步自封,刚愎自用,成为他事业发展的障碍。由此,王安公司失去了在计算机行业的龙头地位,开始走下坡路。
如果王安这时候能醒过来,那么王安公司就有结论了。不幸的是,他是一个裙带关系,教育他的长子取代他的位置。这个第二任总统很平庸,没有什么特长。他不仅不能弥补过去的错误,还让公司越来越糟糕。
这时,公司的第三任总裁爱德华·米勒出现了。多次临危受命的米勒应该是个合适的人选。然而,人们忽略了他对计算机行业一无所知的致命缺陷。虽然王安在债务处理方面的特长帮助王安成功减少了债务,但电脑企业繁荣的根本原因应该是开发产品,增加收入,这确实是米勒力所不及的。所以,他最终没有成为王安公司的“救世主”。
由此可见,王安公司在短短几十年间的戏剧性发展变化是必然的。这个深刻的教训应该成为我们今天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