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础知识:生物资产的概念和特征?

简介

公益性生物资产也被定义为生物资产的一种,是因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公益性生物资产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具有服务潜力,有助于企业从相关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从而满足确认生物资产的条件。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为出售而持有或将来作为农产品收获的生物资产,包括生长中的大田作物、蔬菜、用材林和供出售的牲畜。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为生产农产品、提供服务或出租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包括经济林、薪炭林、畜牧生产和役畜。公益性生物资产是指以保护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

编辑此段落功能

摘要

生物资产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与其他资产一样,由企业管理,以寻求在生物资产准则下苗木的成本计量。

生物资产和其他资产对企业具有同样的意义,以至于收回投资时的资本大于原始投资。但是,由于生物资产的形态不同,价值转化机制不同,基于动植物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交织特点,生物资产除了具有一般资产的特征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资产的生物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物转化和自然欣赏

生物资产是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所以它们有自己生长、发育、繁殖和衰退的自然规律。它们依靠这些自然规律和人类劳动的推动,实现自身的蜕变,比如从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因为生物资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的结果,生物资产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自然增值。

生长周期

生物资产是活的动物和植物。由于其自身特殊的成长规律,其成长要经历孕育、成长、成熟、退化、消亡几个阶段,即具有生命周期的资产。而且不同生物资产的生命周期也不一样。有些生物资产的生命周期很长,比如树木,十几年甚至上百年,有些生物资产的生命周期很短,比如普通农作物,一年之内。

多样化

不同的生物资产有各自的生长发育特点,差异非常明显。比如植物和动物有完全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

区域差异

动物和植物都依赖于自然环境,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导致了生物资产的地域性。比如,农作物和森林资产生长在地球上的某个地理位置,那么附着在这个区域上的温度、湿度、光照、降水、土壤肥力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就会影响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潜力以及未来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因此,不同地区的生物资产表现出地区差异。

提供副产品的特性

有些生物资产可以提供多种农副产品,比如奶牛提供的牛奶。然而,同一种动物或植物提供的副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有很大差异。

依恋的不可缺少性

生物资产作为有生命的动物或植物,一般具有与其附着物不可分割的特征。例如,森林和农作物附着在土地上,鱼类和海洋生物附着在河流和水系上。这些生物资产一旦从其附着物中分离出来,就不再属于生物资产的范畴,如生物资产的收获和死亡。

双重资产特征

生物资产具有流动性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和长期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的双重特征。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牛、羊等生物资产,当人类以获取肉、皮等产品为目的时,这些牛、羊只能使用一次,其价值转移一次,即具有流动资产的性质;当人类以获取羊毛、牛奶等产品为目的时,这些牛羊可以被再利用,其价值逐渐转移,即具有长期资产的性质;但一般来说,公益性资产具有长期资产的性质,如防风固沙林、水源涵养林等,其生长周期和价值回收期较长。

未来经济利益的不确定性

生物资产存续期间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如农作物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特别是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很大的危害,动物疾病的发生,也使得生物资产未来的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

在本段中编辑测量模式的选择。

国际会计准则的选择

国际会计准则对生物资产的确认条件与其他资产相同,除了对生物资产会计计量模式的研究。

除了两个条件外,还特别规定了“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或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这意味着生物资产或农产品的确认时间可能早于按照其他准则确认的资产,比如对于新生动物或新收获的农产品,IAS41要求只要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无论其成本能否可靠地计量,关于生物资产,IAS41第12段规定,生物资产应按照其公允价值减去在初始确认时和每个资产负债表日预计将发生的费用进行计量,第30段提到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情况除外。按照IAS41第13段的规定,从企业生物资产收获的农产品,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减去销售前预计发生的费用进行计量。如果生物资产在初始确认时的市场价格或价值无法确定,且其他公允价值的估计明显不可靠,则生物资产应当以其成本减去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损失后的金额计量。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企业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出售时发生的费用进行计量。而这种例外可能只存在于最初承认的时候。企业一旦使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生物资产,即使以后不能可靠地确定公允价值,也应当继续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直至处置该生物资产。可见,在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下,企业对生物资产的计量是没有选择的。只要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确定,他们就只能用公允价值来计量。

中国会计准则的选择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资本不足,生产力水平低。农业是入世后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但我国缺乏合适的生物资产会计准则来规范农业经济活动。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农业有必要引进技术和资金,开展国际合作,并提供相关会计信息,以消除外国投资者对我国农业财务报表的误解和疑虑。因此,及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物资产会计准则是非常必要的。2005年下半年,我国发布了新会计准则草案,2006年2月发布了最新的38项企业会计准则,并要求从2007年的1开始在上市公司实施。在最新的38项准则中,包括了生物资产会计准则。我国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在第6条中明确规定生物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并在第7条至第15条中分别说明了各种生物资产的初始成本如何计算。第17条至第21条规定了生物资产后续计量的要求和方法。仅在第二十二条中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连续、可靠地取得的,应当计量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应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生物资产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2)可以从交易市场获取同类或类似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估计。可见,我国生物资产的计量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中国选择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原因

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提供的财务信息发生在过去,具有很强的可靠性。但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这些信息可能与现实不符,即相关性较弱。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提供的财务信息恰好弥补了相关性的不足,但同时由于计量过程中的估计和判断,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我国最新会计准则中,生物资产的计量仍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只是在一定条件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原因如下:1。总的来说,我国农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以家族式经营为主,这类企业通常不要求也没有能力向外界提供财务报告。目前,我国以农业为主业的农业上市公司只有40多家。因此,目前在我国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生物资产是不现实的。2.我国农业市场体系不健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不发达,农业信息化程度低,不适合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获得公允价值需要一个充分发展的市场。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难以从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获得有用信息,无法确定公允价值。因此,我国目前不宜直接采用公允价值作为生物资产的计量模式。3.中国资本市场不规范。只有在成熟的资本市场、完备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和完善的债务重组法律法规的支持下,公允价值计量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否则,企业将公允价值计量的差异作为计入损益的利得或损失的处理结果,将对企业资产价值的稳定性和企业的损益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在上市公司,很容易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粉饰会计数据的手段,从而降低会计信息质量。4.我国农业从业人员职业素质较低,职业判断能力有待提高。公允价值的计量要求会计人员具有高超的职业判断能力。要获得高质量的公允价值信息,会计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会计理论和实务知识,还需要了解和评价财务、资本市场等相关知识。然而,在我国现有的会计从业人员中,其整体素质并不高,这将直接影响职业判断水平,从而制约公允价值模式的使用效果。5.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在我国一些公司中,经常发生一人兼任董事会和监事会,股东大会对高级管理人员的约束力形同虚设,导致董事会和高级财务经理实际控制会计工作,会计信息具有监督和评价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能力、业绩和道德水平的功能。因此,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时,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很容易操纵会计数据以谋取私利。6.信用机制建设有待完善。虽然诚信是一种道德标准,但如果在当今社会缺乏,即使会计制度、公司治理结构、资本市场等其他条件再完善,也无法阻止舞弊的发生。中介机构和企业自身的诚信水平和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建立诚信负责的机制,明确判断诚信的标准和违反诚信应该付出的成本。但在我国,信用机制的建立还处于完善过程中,违背信用的事件仍时有发生,这对公允价值模式的应用非常不利。7.获取资产在市场上的公允价值需要一定的成本。因此,在选择计量模式时,必须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如果获取公允价值的成本过高,企业很可能放弃采用公允价值而采用历史成本。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有必要采用历史成本模式对生物资产进行计量。但由于公允价值的一些优势及其对我国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意义,我国在最新准则中也明确规定生物资产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说,目前我国对生物资产的计量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公允价值计量为辅”,但在现实条件的限制下,公允价值在我国并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相信随着宏观环境的不断改善(农业市场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完善,信用机制的建立等。)和微观条件(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等。),公允价值模式将是进行生物资产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