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计师案例分析及解答(二)

4.《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债权人计划与关联方重组应收账款或应收账款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D公司是邢星公司的控股公司。当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应收款项无法收回时,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注册会计师应建议邢星公司予以纠正。

5.《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除应收账款外,还应当计提坏账准备。如有确凿证据表明企业预付的贿赂不符合预付款项的性质,或因供应商破产或撤销而无希望收到所购商品,应将原计入预付款项的金额转入其他应收款,并按规定计提坏账准备。如有确凿证据表明企业持有的未到期应收票据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应将账面余额转入应收账款,并相应计提坏账准备。据此,注册会计师应建议邢星公司按规定对其他应收款、预付款、应收票据计提坏账准备,并作出相应的会计处理。

坏账准备的案例

注册会计师文立对A公司的坏账准备项目进行了审计,发现:

1.原W公司欠款10万元。W公司由于财务状况不佳,多年无法偿还。去年,董事会决定处理坏账,并上报有关部门审批。W公司经营状况好转后,偿还了原欠款500万元。甲公司的会计处理是: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坏账准备”。

2.公司采用“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当年全额计提坏账准备的账户有8个,共计5000万元。其中:未到期应收账款2笔,占2000万元;计划债务重组65,438+0,金额65,438+0.5万元;与母公司交易65,438+0笔,占65,438+00万元;其他4笔虽逾期,但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无法收回,合计500万元。

3.已逾期7年,对方无偿债行为,近期财务状况无法改善,或对方已停产,近期无力偿还所欠债务2000万元。在确定坏账比例时,A公司只按30%计提坏账准备。

案例研究:

1.已按会计制度作为坏账处理的欠款,在收到还款时,应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科目,以全面反映违约单位的信用程度和经济事项的全过程。同时,借记“应收账款”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科目。A公司的会计处理不影响会计报表金额,但不是规范的会计行为。因此,文立要求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按照制度规定调整原会计分录,并补齐相关账务处理。

2.根据相关制度的规定:“下列情况不能全额提取坏账准备:(1)当年发生的应收账款和尚未到期的应收账款;(二)计划对应收款项进行债务重组或其他方式的重组。(3)与关联方的应收账款,特别是母子公司交易或事项产生的应收账款;(4)其他逾期但无确凿证据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因此,如果A公司坏账准备的会计处理不符合上述要求,应予以更正。

4.根据财政部35号文件的规定,“除有确凿证据表明应收款项无法收回,或者收回的可能性不大(如债务人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严重不足、严重自然灾害等)的情形外,,导致企业停产、短期内无法偿还债务,以及其他足以证明应收款项可能灭失、应收款项逾期超过5年的证据),下列情形。根据上述规定,注册会计师认为,甲公司对上述应收账款计提的比例应进行调整和提高。

㈤预付款的情况

案例一:注册会计师吴胜在对大华公司进行审计时发现,3年前预付给A公司654.38+00万元用于采购材料,预付给B公司500万元用于采购工具。

案例二:注册会计师文立在对新兴公司预付账款进行审计时,发现有300万元支付给了C公司。

案例三:注册会计师张刚发现应付及预付账款中有D公司的明细账目,其中应付账款中有D公司预收账款654.38+00000元,应付D公司借款80万元。张刚通过询问和核实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人员,确认应付D公司的款项应从预收账款中核销。

个案分析

1.一般情况下,供需双方签订的合同确定供货数量、时间、预付款比例等条款后,买方才能支付货款,并且在一定的供货期限内可以扣除大部分预付款。

2.在第二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将“在建工程”或“预付工程款”中应核算的在建工程款项从预付账款科目中转出,提交被审计单位进行相应的会计调整。

3.案例3的情况在实践中相当普遍。主要原因是货物入库手续不全导致账务处理不及时,造成资产负债虚增。注册会计师应当要求被审计单位进行会计调整。

㈥其他应收款案件

注册会计师文立在对JD.COM公司2001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并查看“其他应收款”明细时,发现一笔200万元款项的债务人是某证券公司。经询问相关人员,得知JD.COM公司于2月1998将暂时闲置的资金交由证券公司进行理财。由于证券公司从未为JD.COM公司交易,2001年末,JD.COM公司为此资金提取坏账准备20万元,文立致函证券公司得知其中1万元已于2001+2年投资于股票A。

案例分析:财政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准则问题的解答》规定,公司存放的投资款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前已作为“其他应收款”核算,并已计提坏账准备的,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时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公司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前存放的投资款已作为“其他应收款”核算的,尚未投资的其他应收款余额应转入“其他货币资金”科目。

原计入“其他应收款”的投资款,在投资前不应计提坏账准备。已投资的其他应收款已计提坏账准备的,应将已投资的其他应收款的账面余额转入“短期投资”等科目,已计提的坏账准备转入“短期投资减值准备”等科目。

为此,东东公司应做出如下调整:

借方:其他货币资金1 000 000。

贷:其他应收款1000 000。

借:短期投资1 000 000。

坏账准备20万

贷:其他应收款1 000 000。

短期投资减值准备20万元

三、库存案例

(1)星海公司存货的期末价值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2002年6月365438+2月31日,公司专门用于生产A型设备的材料A库存为2000 kg,单位成本为25元,总成本为50000元,可生产10台A型设备。

将材料A加工成A型设备需要人工和间接制造费用每单位5 600元;销售A型设备,每台需要支付销售费用和税金,500元。A类设备的正常市场价格为每台12 000元。

2002年6月5438+2月31,甲料市场价降为每公斤20元。星海公司在采购A材料时,不需要花费除货款以外的其他采购费用。

根据以下不相关的假设,分析星海公司甲方是否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如果要,金额是多少。

(1)假设2002年2月20日,星海公司与程心公司签订销售合同,合同约定2003年2月20日,星海公司以每台12 500元的价格向程心公司提供12台A型设备。

(2)假设由于A型设备市场价格下降,A型设备生产的A型设备市场价格降低到10 800元。2002年2月20日,星海公司与程心公司签订买卖合同,约定2003年2月20日,星海公司向程心公司提供5台A型设备,价格为每台11,000元。

(3)假设星海公司因市场情况变化决定停止生产A型设备,且未签订任何A型设备销售合同。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星海公司准备将专门用于生产A型设备的A料全部出售,预计销售费用和税金为1.200元。

个案分析

(1)根据星海公司与程心公司签订的销售合同,程心公司订购的A型设备为12台,而星海公司库存的专门用于生产A型设备的A型材料只能生产10台A型设备,低于销售合同中的订购数量。因此,在确定材料A的可变现净值时,应以销售合同中约定的A类设备的单位售价12 500元作为计量依据。

虽然材料A的市场价格低于账面成本,但用材料A生产的A类设备的可变现净值为65,438+0.2万元(65,438+0.25万-500),高于其生产成本65,438+0.06万(5,000+5,600),不存在价值减值。在这种情况下,按A类设备的合同单价12 500元计算的材料A的可变现净值必然高于其账面成本。因此,不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在2002年6月5438日+2月365438日+0日的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中,材料A应当以账面成本50,000列示。

(2)根据星海公司与程心公司签订的销售合同,程心公司订购了5台A型设备,星海公司库存中专门用于生产A型设备的A型材料可生产65,438+00台A型设备,高于销售合同中的订购数量。因此,在确定材料A的可变现净值时,应以销售合同中约定的A类设备单价11 000元和A类设备的市场价格10 800元作为计量基础。计算如下:

10 A类设备的可变现净值=(11 000 800 = 104 000(元)。

10 A型设备的生产成本=(5000+5600) 000元。

上述计算结果表明,A类设备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生产成本。因此,用于生产A类设备的材料应按可变现净值计量。

材料A的可变现净值=104 000-5600 000(元)

由于材料A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账面成本,材料A的期末价值应按可变现净值计量,即星海公司应按可变现净值低于账面成本的差额对材料A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算如下:

材料A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50000-48000 = 2000(元)

在2002年6月5438+2月31的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中,材料A应列为48000元。

(3)由于星海公司准备将材料A全部出售,材料A的可变现净值不能再以A类设备的销售价格为基础进行计量,而是以其当前每公斤20元的市场价格为基础进行计量。计算如下:

材料A的可变现净值= 2000200 = 38800元(人民币)

由于材料A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账面成本,材料A的期末价值应按可变现净值计量,即星海公司应按可变现净值低于账面成本的差额对材料A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算如下:

材料A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50 000-38 800=11 200元。

在2002年6月5438日+2月365438日+0日的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中,材料A应列为38 800元。

(二)存货跌价准备案例

【案例】H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在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过程中了解到,公司对存货的最终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在2001年没有存货之后,关于存货的信息及其会计处理确认如下:

1.存货商品A:账面余额65438+万元,计提跌价准备5000元。这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在可预见的将来没有复苏的希望。H公司对该商品计提了全额折旧。

2.库存商品B:账面余额6万元,无跌价准备。这种商品不再受消费者青睐。从目前的情况分析,其市场价格还会继续下跌。h公司全额提取减值准备。

3.库存商品C:账面余额20万元,计提减值准备2万元。由于这种商品的更新换代,这种商品已经过时,已经滞销。h公司全额计提折旧。

4.存货商品D:账面余额50万元,未计提折旧。目前该商品供销两旺,未发现减值情况。h公司按照65,438+00%提取折旧5万元。

5.库存商品E:账面余额20万元,未计提折旧。这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在可预见的将来没有复苏的希望。h公司未计提折旧。

6.存货原材料F:账面余额654.38+0.5万元,未计提折旧。在现有条件下,用这种原料生产的产品成本大于产品销售价格。h公司未计提折旧。

【案例分析】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所有存货商品A、B、C均不应全额计提折旧。a .商品只是市场价格和价值下降,但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商品B虽然不受消费者青睐,但只是价值下降,并没有完全失去价值。即使商品滞销,至少还有转让价值。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建议H公司根据各种存货的实物状况和减值情况,先推断期末应足额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再与已计提的减值准备进行比较,按差额补足存货跌价准备。

对于商品D,由于没有减值迹象,H公司按65,438+00%计提减值准备5万元,无根据。注册会计师应建议H公司调整账户,转回已提取的减值准备。

对于商品E和原材料F,处理是不同的。这两项存货实际上已经计提了折旧,但是H公司并没有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应建议H公司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减值准备的金额,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对账。

(3)

1.股份公司在本期末持有的存货如下:

(1)物料A用于生产。存货成本20万,目前市场价654.38+0.9万元。甲料生产产品的加工成本预计为654.38+0万元,产品价格预计为1万元,销售税金预计为3万元。

(2)材料B,为生产而储备,存货成本40万元;现价36万元,B料生产产品加工成本预计654.38+0.6万元,产品价格预计60万元,销售税金预计6万元;

(3)材料C预留销售,存货成本65438+万元,预计售价10000元,预计销售税金65438+万元;

(4)产品D,全部按合同为B公司生产,成本48万元,合同价格52万元,同一商品市场价格48万元,预计销售税金5万元;

(5)半成品E,库存成本80万元,深加工成本10万元。存货由B公司按合同生产,占50%,合同价50万元,预计销项税2万元,另50%对外销售,预计价46万元,预计销项税2万元;

要求:完成下表,计算期末存货的账面价值(单位:万元)。

存货材料成本材料售价材料可变现净值产品成本产品预计售价产品可变现净值最终定价。

材料A 20 19 35

材料B 40 36 60

材料C 10 13 * * *

产品D * * * 48 52

半成品E(50%) 40 * 50

半成品E(50%) 40 * 46

回答:

存货材料成本材料售价材料可变现净值产品成本产品预计售价产品可变现净值最终定价。

材料a20 19 32-10 = 22 10+10 = 30 35 35-3 = 32 20。

材料b 40 36 54-16 = 38 40+16 = 56 60 60-6 = 54 38。

材料c 10 13 13-1 = 12 * * * 10。

产品D * * * 48 52 52-5 = 47 47

半成品E(50%)40 * 48-(10/2)= 43 40+(10/2)= 45 50 50-2 = 48 40。

半成品E(50%)40 * 44-(10/2)= 39 40+(10/2)= 45 46 46-2 = 44 39。

存货期末定价= 20+38+10+47+40+39 = 19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