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日县行政区划
1959年7月,除江(乡)外,大部分温暖地区属乃东县管辖。
1959年9月,桑日县划分为4个区,18个乡:绒曲(辖巴郎、吉荣、扎巴、成巴、平琼、叶琼6个乡)、桑日区(辖学巴、毕巴、罗翔、江乡4个乡)、窝卡。随后,扎嘎从拉嘎里(曲松县)转到桑日县,属绒布地区,建立扎嘎乡。
1960年8月,茂名乡被撤销,原茂名乡分别归甄珍、窝卡、白金乡。撤销许穆乡,设立白堆乡和基隆乡。至今,桑日县辖4个区,19个乡镇。
1962年3月,新成立扎嘎区,辖扎嘎、叶琼、平琼三个乡。
1965年3月,扎嘎区撤销,所辖三个乡、区并入荣区。
1960年3月,19乡成立乡人民政府。'
7月1966,金林乡、巴郎乡、白堆乡改为人民公社。到1974年8月,全县19个乡全部建立了人民公社。桑日县辖4个区,19个人民公社。
1984年,全县19人民公社撤销,恢复乡建制。
从1987到1988,撤销4个区,合并19个乡,调整为7个乡:增岐乡,辖8个行政村;沃卡乡辖6个行政村;舍巴乡辖6个行政村;江乡,辖3个行政村;荣巷,辖9个行政村;白堆乡辖8个行政村;扎嘎乡辖5个行政村。
1998年,7个乡合并为1乡,3个乡,分别是桑日乡、增奇乡、白堆乡、荣乡。西藏曾经是横跨欧亚大陆南部的特提斯海的一部分。二叠纪晚期,特提斯海逐渐南退。第三纪始新世晚期,特提斯海完全退出西藏,第一次喜马拉雅造地运动完成。喜马拉雅运动第三阶段,发生了以断裂活动为主的大规模地壳运动,形成了一系列褶皱断块山、断陷盆地和断陷谷。西藏分阶段、大幅度崛起,形成了“世界屋脊”。主要是白垩纪以后的地质运动造就了桑日县的地质构造,影响了地貌发育。
受地质构造影响,桑日县地层较为简单。拉萨-波密亚区以雅鲁藏布江为界,以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层区为北,出露大面积燕山晚期花岗岩等中酸性侵入岩。北特提斯喜马拉雅地槽沉积带,南面属于喜马拉雅地层区,主要出露火山岩、放射虫硅质岩和中生代地层混杂岩。雅鲁藏布江深断裂带南北两岸断续分布着第三纪陆相糜棱岩砾岩。境内地层类型自北向南依次为:石炭纪-二叠纪应时砂岩、砾砂板岩、板岩、燕山晚期花岗岩、第三纪麦莱士砾岩、蛇绿岩和复理石状。桑日县位于冈底斯山南麓,雅鲁藏布江中游。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呈“两山一河”之势。境内山地面积约1841.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9.94%;河谷和湖盆755.9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8.67%;水域面积36.7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39%。山区平均海拔约4587米,相对海拔约1042米,河谷海拔在3100-3800米之间。境内最高海拔6220米,最低海拔3143米,平均海拔4065.75米。
雅鲁藏布江将桑日县分为两部分: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北部的冈底斯山脉。峡谷从河岸向南北逐渐隆起,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0多座。南部山区属于喜马拉雅东西断块北坡的一部分,坡角5-10,向雅鲁藏布江平缓倾斜。山和高原没有明显的界限,山的北坡是高原的一部分。该县北部的山区是果卡日久褶皱山区的一部分,属于冈底斯山脉的东部延伸。整个山系由强烈褶皱的侏罗纪、白垩纪大型中酸性侵入岩和混合岩组成。褶皱带以燕山花岗岩为主,受特殊的干冷环境影响,霜冻风化剥蚀强烈。境内大部分山脉为南北走向,少数为东北-西南、西北-东南走向。桑日县的山脉呈南北向分布(自西向东)。大布卓拉不如尼坡,一堆龙拉一个真基拉,一脚麦的马牙锅拉一个沙嘎拉,一个结果日,一个结果日的假拉,一个俄罗斯的爬拉的长拉,一个欧罗拉-嘉绒拉东北-西南走向* *段的味道一个错母绿一个博嘎嘎,一个错嘎拉一个伊隆的奴才感。(江南)嘎布拉、拉卜拉、桑日、曲松、乃东三县交界处的山脉,在大哈布里-曲松的尽头,自西北向东南延伸。雅鲁藏布江靠近上游的两岸,有一条东西长约20公里的带状平原,还有沃卡和白津两个小盆地,是中国比较发达的农业区。桑日县有三种地貌类型:山地地貌、河谷地貌和风沙地貌。
高山地貌
高山地貌在桑日分布最广,除县中部雅鲁藏布江河谷外,各地均有分布。山体相对高度在1000m以上,火绒、刀脊、冰桶等地貌发育,部分海拔6,000m左右的山峰周围发育现代冰川。高山地区,河水深,山谷陡,垂直坡度大,山谷深谷。海拔4500-5500米,高原中低山寒冻风化强烈,形成侵蚀沟渠密集、基岩裸露、地形破碎的剥蚀山地地貌和山间宽阔的河谷地貌。此外,还有一些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蚕蚀丘陵。山体由砂岩、板岩、页岩组成,侵蚀性强,山脊线不明显。
河谷地貌
山谷地貌多沿海拔4000米以下的河流分布,大致可分为宽谷、窄谷、峡谷三种形态。白堆乡藏嘎村以上的雅鲁藏布江河谷为中宽河谷地貌,宽1-2km,最宽处(杨村水文站附近)约3km。河流偶有分叉,谷坡10-30,边滩和中心滩较多,河床纵向比降较小。白堆乡藏嘎村以下的雅鲁藏布江河谷(甲岔峡谷)为峡谷地貌,平均宽度100-200m,最窄处只有几十米。河床为单一河道,河床较深,谷坡重力活跃,滑坡泥石流频繁。雅鲁藏布江一、二级支流的河谷多为窄谷,平均宽度约500米。最宽处出现在支流交汇的河口,宽度可达1公里。
河谷地貌区有阶地、河漫滩、心滩、冲积扇、冲洪积台地等中小型地貌单元。地貌单元分布范围的主要特点是:雅鲁藏布江及其主要支流的宽谷是地壳上升和河流下切形成的;多为堆积阶地,分为数层河漫滩,呈条(块)状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宽谷河段两侧,正常时期高出江面1-2米。大型河道的中心由砂石混合体组成,堆积成沙丘状,洪积扇口正常时期高出江面约1米,由岩石、碎屑、泥沙堆积而成。
桑日县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宽谷段海拔4200米以下的坡脚平坦凹陷地带。该段河谷干旱多风,植被稀少,地表物质疏松,地形宽阔,形成了风成沙丘、月牙沙丘、沙丘链、格子沙丘、沙袋等风成地貌。其中沙丘最为常见,往往覆盖在相对高度为200-300米的河滩、阶地、冲积扇、谷坡和山坡上。桑日县属于高原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区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桑日-加查社区。其主要特点是气温低,冬长无夏,季节不明显。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白天地面受热剧烈,气温上升,夜间空气隔热作用弱,气温下降快,造成日温差大,年温差小。有句话叫“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干湿季节分明,降水少,蒸发强;立体气候显著,阴阳坡分化明显;灾难性天气频繁发生。受地形影响,县城南北水热分布不均。雅鲁藏布江北部大部分地区为高原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区,县南部及河谷地区为高原温带季风半干旱气候区。
雅鲁藏布江流域年平均气温8.2℃,7月平均气温15.4℃,极端最高气温29℃,1月平均气温-0.9℃,极端最低气温-17.6℃。无霜期150-18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429.1毫米,干湿季节分明。降水集中在6-9月,夜间有雨,全年夜雨率达80%以上。冬春季干燥多雨,湿度系数小于0.08。年蒸发量1968.7mm,是西藏蒸发量最大的地区之一,旱情严重。年平均日照时数2936.6小时,日照百分率66%。受大气环境和地形影响,盛行东北风,有风天数73.8天,年平均风速3.5m/s,其中冬春季受西风急流控制,“风季”为65438+10月至次年5月。
北部山地草原气温低于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5-8℃,最暖月(7月)平均气温13-15℃,最冷月(6月65438+10月)平均气温-2℃左右。无霜期约60天。年平均降水量约370毫米,其中6月至9月降水量约33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770小时。冬天和春天又冷又多风。
桑日县海拔差异大,气候垂直分异明显。从山谷到山地,有五种垂直气候类型:山谷温暖半干旱气候、山地温和半干旱气候、山地凉爽半湿润气候、山地寒冷湿润气候和山地寒冷半湿润气候。地表水
桑日县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湖泊星罗棋布,冰川发育,形成了以雅鲁藏布江为主流的树枝状水系格局。
境内所有河流都属于雅鲁藏布江水系的出流,一级支流从南北两座高山上奔流而下,汇入雅鲁藏布江干流,纵贯全县。全县有22条河流常年奔流,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条。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贯穿县城中南部,全长约71.5km;洪水期河道最宽处约1.2km,最窄处约100m。河段高程从入口点的3520米下降到出口点的3260米,降幅为260米;平均水位(高于假设基准面)8.27m,平均流量937m3/s,平均径流深193.0mm,年平均径流量295.7亿m3,年平均输沙量1210t。沃卡河是雅鲁藏布江在该县的最大支流,全长57.5公里。总体流向由北向南,自然落差1138米。年平均水位高于假设界面2.75米,年平均流量18.3立方米每秒,年平均径流量5.78亿立方米。碧巴河(碧乡曲)发源于桑日、墨竹工卡、乃东三县交界处,自北向南流经康麻车村、普村、卡如村、碧乡等地,在县城附近汇入干流,全长约35公里,天然落差1.572米,流量较大,河谷较窄。此外,还有曲松河、堆遂河、蒋巷曲、东固曲、洛浪曲等大型支流。桑日县东北角约200平方公里属于拉萨水系,最后属于雅鲁藏布江水系。
桑日县境内有大小湖泊126个,总水域面积623.44公顷,主要分布在县城东北角,海拔4600多米。多为淡水湖,水质较好。其中流出湖多为河流的补给源,较大的有坦巴措、热真措、措茂措、真措、粗措。内湖四面环山,较大的有拉莫措、通青马、热孜措,水质差,含盐量高。我国北、东、东北、南的高山山顶上约有14平方公里的永久积雪冰川,属于海洋现代冰川,是河流的重要供水水源。
地下水
桑日县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东北部和南部的入渗、河谷两侧的地表径流入渗和农田退水,主要以岩石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层蓄水形式存在,地下水储量相对较少。从地下水水量来看,河谷面积大于河谷两侧的沟壑,北部大于南部。我国地下水为淡水,主要包括重质碳酸钙和镁质重质碳酸钙两种。属于弱碱性水,盐度小于1g/L..县城附近地下水埋藏较深,达30-50米;沃卡、白金、白堆、毕巴、巴郎埋藏较浅,深度2-5米。由于泥沙淤积和河床抬升,碧坝河、白堆河、曾祺河、白金河等河流部分河段出现地下水涌出。桑日县地貌复杂,土壤类型多。境内有11个土类,27个亚类,13个土属,39个土类。根据土壤适宜性和农业利用程度,可分为耕地土壤、草地土壤和难利用土壤三种类型。主要耕作土壤有亚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山地灌丛草原土、草甸土和潮土。桑日县主要耕作土壤类型分布特征所耕作的亚高山草甸土为42.19。荣巷扎嘎等海拔4100米的村庄,厚度中等,有机质含量高。分解慢耕亚高山草原土1206.09海拔3900-4200m的荣巷、曾岐等乡镇山地成土母质为残坡积、洪积、冲积,质地多为砂壤土、沙土。土壤中性至碱性,耕植山地灌丛草地土壤2253.43。荣乡和桑日镇多为砂壤土,砾石含量高,pH值6.6。是桑日县主要的农业土壤,最广泛栽培的草甸土为47.89。沃卡河谷冲积台地地下水位高,水量丰富,植被生长旺盛,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潮土699.05主要分布在曾祺、桑日镇、白堆、荣乡,蒋巷乡土质多为砂壤土,部分为粉壤土。土层深厚,水源条件优越,作物广适,产量高。我国草地土壤面积为96606公顷,其中高山草甸土分布在各山地上部海拔4500 ~ 5300米之间,面积为11552公顷。亚高山草甸土与高山草甸土相连,覆盖全县,面积57449公顷;亚高山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米至4200米之间的谷坡,面积11970公顷。山地灌丛草地土壤分布在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两岸,面积14504公顷。沼泽草甸土面积1131公顷,主要分布在县城东北部增岐乡高山湖盆地区的低洼地带,地下水位高,草甸植被茂盛。
桑日县有34570.82公顷难利用土壤,植被稀疏,土层浅,坡度大,粗骨强。高寒荒漠土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北部的曾旗、沃卡、白堆等海拔18836公顷的分水岭、古冰斗、古冰川或冰碛台地。新堆积土壤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及一级支流河漫滩或山前冲积扇,面积835公顷,成土时间短,土层薄,砾石多,水分条件差,养分低。风沙土是由随干热风迁移的砾石堆积而成,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两岸和坡脚,面积1099公顷。石质土面积13797.75公顷,主要分布在江北的沃卡、曾祺、白堆、桑日镇等地。粗骨土面积3.07公顷,常出现在海拔较低的亚高山地区。地形陡峭,土层极薄,砾石含量达70%以上,开发利用难度大。根据利用类型,桑日县土地分为适宜耕地、适宜林地、适宜牧草和不适宜牧草四种类型。桑日县土地类型区土地利用类型列表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2.91.63%,主要分布在海拔3500-4000米的雅鲁藏布江两岸。265,438+07.028.23%成坝、江乡至扎坝、拉隆的坡脚河谷区和冲积扇区,以及曲松河、碧香曲河、窝卡河、白金河、白堆河等宜林地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下的山坡和河谷区,可分为防风林(用材林)地、宜林地和林地。约有三分之二的中下层土地不适宜农林牧,其中53.92%分布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寒区、山坡阳面和河谷地带,集中在白堆、曾祺、荣巷的部分村落。桑日县的主要矿产资源有铜矿、铬矿、砂金矿、大理石、石灰石和高岭土。
铜矿山
铜矿主要分布在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块南缘的冈底斯火山-岩浆弧中,呈近东西向断续分布;截至2000年,境内已发现65,438+0个矿点和6个矿化点,如八队。矿床成因类型为矽卡岩型和热液应时型。冲木达铜矿铜品位1.82-3.87%,含金0.18-0.84克/吨,含银9-39.7克/吨。
铬矿
该铬矿位于雅鲁藏布江南曲松-桑日-乃东铬矿带中部,品位超过45%。
石灰石
毕巴村石灰岩矿床位于雅鲁藏布江北侧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内。石灰岩呈层状,矿体呈层状,厚度巨大,单层厚度0.5-3米不等。矿石主要为细粒灰岩,块状构造,矿石成分为方解石。其质量能满足化学灰岩和水力泥灰岩的要求,矿体产状相对稳定,资源量大。
大理石
荣巷大理石矿位于雅鲁藏布江东侧,桑日县荣巷东北约7公里处。大理岩平面呈透镜状,矿石呈灰白色块状,矿石成分为方解石,脉石矿物含微量磁铁矿。截至2000年,桑日县共有高等植物53科191属419种,其中草本植物369种,如麻黄、藏荨麻、冰川蓼、藏卫矛、萆薢、高平景天、毛委陵菜等。13树种,如康定柳;灌木有雪松、拉萨小檗、二色锦鸡儿、吉拉柳等37种。
截至2000年,桑日县共有脊椎动物173种,其中鸟类31科123种,如喜鹊、红嘴山鸦、杜鹃、雪鸡、斑鸠、岩鸽、红点鸭、条纹鹅、黑颈鹤等。哺乳动物14科31种,如狼、藏狐、豹猫、雪豹、马鹿、白唇鹿、麝、瞪羚、藏原羚、岩羊、群落鼠、高原兔、鼠兔、猕猴等。山蛙、温泉蛇、鬣蜥等5科6种两栖爬行动物;鱼类有鲫鱼、鲤鱼、青藏高原泥鳅、裂腹鱼等3科13种。桑日县农业区划分为雅鲁藏布江、窝卡河农业区和山沟、高寒农牧区两个区域。雅鲁藏布江和沃卡河农业区位于河谷内,地势相对平坦,水热条件较好。耕地面积约12.5平方公里,草场面积约86.7平方公里,是桑日县粮油主产区。山沟和高山农牧区分别位于县城的东部、南部、西北部和北部,为半农半牧区和纯牧区。草原面积9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7平方公里,天然草原面积较大,主要发展畜牧业。2013年,桑日县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7203人,农林牧渔业产值6053万元。
农业
桑日县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马铃薯、豌豆、蚕豆等。主要经济作物是油菜,蔬菜有白菜、萝卜、胡萝卜、辣椒、黄瓜、生姜、茄子、南瓜、韭菜、生菜、西红柿、芹菜。1959年桑日县耕地面积1.9万亩,产量72公斤,油菜产量28.28吨。1972冬小麦种植成功,与青稞并列为主要粮食作物。2013年桑日县耕地面积3531公顷,全部为旱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84公顷,总产量8144吨,其中粮食播种面积861公顷,总产量7998吨;豆类播种面积23公顷,总产量146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416公顷,油菜籽产量1170吨。2013年,桑日县实现农业产值321.6万元。
畜牧业
桑日县主要饲养牦牛、公牛、黄牛、土羊、藏羊、藏羊、藏羊、新疆半细毛羊、藏山羊、马、驴、骡等家畜。1960,曾岐乡大界村建立县府牧场。1965沃卡乡建立县马场。20世纪60年代中期,引进外国牛羊来改良本地品种。1985年,全县划分为三个畜牧业发展区:北部高寒草原牦牛黄牛发展区,中部河谷黄牛山羊猪发展区,南部高寒河谷山地绵羊发展区。截至2013年末,桑日县共有牲畜9.43万头,其中大牲畜501万头,羊421万只。2013年,桑日县肉类总产量为2132吨,其中牛肉1732吨,羊肉260吨。牛奶产量2270吨;羊毛产量39吨,其中绵羊毛14吨;牛皮产量17825,羊皮产量12420;畜牧业产值2477万元。
林业
20世纪60年代,桑日县引进苹果、桃、梨等果树,建立果园,开始实施植树造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防止沙尘暴,人们建造了防护林带,并鼓励个人承包荒山、沙滩和山坡进行植树造林。在1983,划分了20个封闭区。1985进行林业区划,将全境划分为南、北两个林业发展区:灌木水土保持、薪炭林区、中部防风固沙农田保护、薪炭林区。截至2000年,桑日县约有65,438+50万立方米木材。2013年,桑日县完成造林2.3万亩,植树48万株,实现林业产值70万元。自古以来,桑日就有铜矿开采,江北地区也有土著开采铜矿的痕迹。1959以前,中国主要是个体手工业,如席子、地毯、帐篷、陶器、铁器、木材、石器、编筐、酿酒等。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桑日县发展了小型面粉加工、榨油、机械维修、烧石灰等行业。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中国建了9个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45千瓦,后来都关停报废了。1978-1986期间,在我国沃卡河建成三级、二级电站两座,总装机容量10400 kW,年发电量4000万kWh。1992年底,桑日县铜选矿厂建成投产,全国只有工业企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蒋堂、吉荣和城坝村建立了采石队和石材加工厂。2004年,华新水泥厂投产,成为桑日县建材行业的龙头企业。2007年,西部矿业集团兼并整合了赤木达铜矿。2010年后,桑日县提出了以建筑建材园区、光伏产业园、高原特色产品流通、总部经济为主体的规划,引进了无锡尚德、中广核、中电投、上海保利GCL四个光伏发电项目。
2013年,桑日县第二产业从业人员774人,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6.597亿元;工业企业6家,工业总产值8514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2家,工业总产值78648万元;4座光伏电站累计发电6077万千瓦时,实现产值6989万元;华新水泥产销量118万吨,实现产值7.65亿元;沃卡电站年发电量654.38+0.2亿千瓦时,产值654.38+0.84万元。此外,桑日县还有纺织、农产品加工、采矿、选矿等产业。第二产业成为桑日县的经济支柱。2013年,桑日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390人,实现增加值1.14亿元,比2012年增长20.5%。
商业和贸易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有14个商人,从事简单日用品和土特产的收购;在沃卡、藏嘎村的火布滩和鲁抗村的渡口,每年初冬都要举行物资交流会。藏北的牧民和商人以易货的形式交换粮、盐、茶、布、黄油、奶渣、皮毛等商品,鲁抗村的交换点一直持续到90年代初。1961成立桑日县贸易公司,全县有2个供销社,5个供销点。80年代初,县城出现了个体商户。2013年,桑日县个体工商户533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00万元,比2012年增长20.1%。到2015上半年,桑日县共有市场主体569家,注册资本6.66亿元,从业人员2883人。
旅游业
2003年,桑日县举办了首届沃卡物资交流暨旅游文化节。自2009年以来,桑日县的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大幅增加。2010开始开发建设鹿鼎林卡、沃卡温泉、达古峡谷、锡金拉科等旅游景点。2012桑日县提出了“游财富湖、看马鹿、泡温泉、品竹文化”的旅游定位。2013年,桑日县接待游客4.7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12.17%;旅游总收入654.38+0.492万元,较2065.438+02增长654.38+05.7%。
金融行业
1964年,中国人民银行桑日县支行和四个区信用合作社相继成立。县支行1969撤销,1978重新设立。1995,中国人民银行桑日县支行更名为中国农业银行桑日县支行,受中国农业银行山南地区中心支行领导。截至2013年末,桑日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38亿元,比2012年末增长3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44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7366万元,较2012年末增加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