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品反倾销第一案认定印度企业倾销。

4日,商务部公布了对进口磺胺甲恶唑(smz)反倾销调查的初裁结果。经调查,商务部初步裁定,印度进口产品存在倾销,并对中国相关产业造成了实质损害。

根据初步公告,自2007年2月1日起,在进口原产于印度的产品(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PRC)进出口税则号列39079900内)时,进口商应向中国海关提供15.2%至37.7%不等的保证金。

这是迄今为止国内药企提起的首例倾销调查案。从2006年6月商务部立案至今,已经过去半年多。

申请反倾销调查的企业为西南合成(4.49,-0.14,-3.02%)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00788.sz,以下简称“西南制药(5.26,-0.07,-1.31%)”。磺胺甲恶唑是生产磺胺类药物的重要原料,主要用于生产片剂、颗粒剂等药物制剂。西南制药公司生产的Smz占国内总产量的90%以上。

据商务部调查,在产业损害调查期内(2002年10月1日至2005年2月1日),印度smz出口中国的加权平均价格分别为6263.64美元/吨、5397.66美元/吨和5557.96美元。2003年至2005年,印度被调查产品进口价格分别下降13.83%、上升2.97%和上升22.58%。

调查期内,被调查产品的销售价格一直低于国内同类产品10% ~ 21%。由于印度进口产品占国内进口产品总量的99%,占国内市场份额近50%,其低廉的价格冲击了国内同类产品。2003年至2005年,国内同类产品销售价格比上年分别下降了7.38%和65.44%。

因此,2003年至2005年,国内工业的损失分别比上年减少68.57%、增加17.97%和减少35.42%。调查期间,国内产业始终处于亏损状态。

鉴于此,商务部初步认定印度两大进口商virchow laboratories limited和andhra organics limited的倾销幅度分别为65,438+05.2%和37.7%,两者均利用关联交易降低原材料采购价格,从而将其产品低价倾销至中国。

针对商务部的初裁,西南制药原料药销售部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样的结果是合理的、正常的,公司对此持冷静态度。

“这为国内药企利用反倾销调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开了一个好头。”健康网原料药研究员巴艳峰告诉记者。与国内罕见的反倾销调查相比,我国医药产品在国外屡遭调查。据统计,从1990到2004年,我国医药产品遭受国外反倾销案件43起,以印度、欧盟和美国为主要国家和地区,其中印度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最多,占总数的一半。

在原料药领域,原料药如维生素C、青霉素工业盐、柠檬酸、糖精等。都是遭受反倾销调查最频繁的国家,而中国和印度都是原料药生产大国,产品结构大多相同,导致双方贸易摩擦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