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行业频频出现“跨层级合作”。材料厂变成代工厂怎么办?
在保证供应和降低成本的压力下,电池厂近期频频绕过材料厂的中游环节,寻求更多上游资源的合作,反向向材料厂提供原材料,以获得成品。代工、贴牌的生产模式逐渐出现。
目前在原材料价格高企的背景下,贴牌模式以价换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上下游对成本和资金控制的诉求;但从长远来看,在各环节定价透明的大背景下,代工可能意味着话语权的丧失。材料厂只有绑定核心客户,加大技术变革,保持战略资源,才能在新一轮产业链博弈中占得先机。
跨层级合作下的准OEM模式
“最近,我们在和一家头电池厂谈合作。对方一上来就提出了“以货换货”的要求。华中某正极材料企业人士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越来越多的电池厂在绕过材料厂,直接与上游谈判,锁定原材料提供给材料厂,材料厂再将成品返销给电池厂,过程中只赚取加工费,这实际上某种程度上把材料厂变成了代工厂。
从产业链排序来看,材料厂作为资源端和电池厂的中间环节,是电池厂的一级供应商。但从最近电池厂的动向来看,“跨级合作”现象频频上演。
6月29日,蜂巢能源与延锋锂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锂资源、锂盐供销、电池回收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并计划携手规划江西上饶锂电池全链条生态产业园项目;5月9日,中创新航与天齐锂业达成战略协议和供应协议。双方同意在电池及电池材料、新材料、锂盐、锂矿等领域开展投资、研发等合作。同时,天齐锂业将于2022年6月至6月65438+2月向中创新航销售电池级碳酸锂。更早的5438年6月+10月,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后与永兴材料、天华超晶联手,以合资公司形式建设碳酸锂项目,计划产能分别为5万吨和65438万吨以上。
而且各大电池厂也追根溯源,参与矿产投资。如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在非洲和美洲参与了多个矿产项目,中创新航与四川国资合作开发甘孜州锂矿,郭萱高科在江西宜春有锂矿布局,并计划锁定阿根廷Jujuy的相关锂矿资源。
“现在的市场环境是上游挑下游。对于上游的原料厂来说,肯定更倾向于和电池厂合作,因为集采和需求更有保障。”华东某电池公司人士对证券时报·E记者表示,上游原材料周期性强。如果他们能和电池厂结成深厚的纽带,即使以后遇到下行周期,也不会担心产品销量。
在跨层级合作的背景下,电池厂全面控制上游成本,而材料厂的生产模式逐渐从自主生产转向来料加工,“上下斡旋”的空间减小。
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正极材料供应商长源锂业表示,加工产品利润空间比较小,主要是为了满足客户的订单需求。然而,即使利润微薄,代理加工业务仍在迅速增加。2021年锂的长期代理加工规模约为5000吨,占三元正极材料年产量的11%。2020年,公司对其核心客户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委托加工业务收入为零。
电池厂除了直接加工,通常还会指定原材料给材料厂,形成一种OEM的贸易模式。以长源锂业为例,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要求其优先采购广东邦普和湖南邦普生产的三元前驱体,这两家公司都是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2021锂前驱体长期自供比例约为65%~70%,外采主要来自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
湖南豫能招股书显示,2021年,公司向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采购碳酸锂2.5亿元作为原料,同时向后者供应磷酸亚铁锂正极材料。然而,在之前的两年中,他们之间没有碳酸锂的购买交易。
保障供给,降低成本是内生动力。
“动力电池企业布局上游资源,最根本的动力是降低成本。”上述正极材料企业人士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越往上游走,灵敏度和控制能力就会越高。
过去一年,在以碳酸锂为代表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动力电池厂利润承压,毛利率集体下滑。2021,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动力电池业务板块毛利率为22%,同比下降4.56个百分点;亿纬锂能锂离子电池业务毛利率为19.02%,同比下降7.11个百分点;郭萱高科电池产品毛利率为17.88%,比上年下降6.84个百分点。福能科技动力电池系统毛利率为-19.05438+0%,同比由正转负;欣旺达电动车电池产品毛利率为-0.87%,同比大幅提升,但仍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今年一季度,电池厂继续承受原材料上涨压力,毛利持续下降,一度引发4月份相关股票股价下跌。
面对毛利率的下降,电池厂选择与资源方直接对话,尽可能锁定原材料价格,缩短供应链长度,防止以贴牌或代工的形式“中间商赚取差价”。“与材料厂相比,电池厂的整体实力还是比较强的。在谈判中,更容易以量换价,议价能力更强,形成‘进、攻、退、守’的良性局面。即使资源端价格高,他们手里还是有一些低价的原材料可以利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成本。”华南一位锂电池投资者表示,在锂电池四大主材中,正极材料在电池成本中占比最大,对资源的依赖性更强,是代工模式最受欢迎的领域。同时,电池厂在正极材料的前期研发上有很深的积累,很多都配备了自己的前驱体产能,使得代加工更符合逻辑。
据上述锂电投资人士透露,加工模式下,报价系统变了,成本在别人手里,主动权会少很多。目前三元正极材料加工每吨利润仅为654.38+0万元左右。
除了降低成本,保证供应也是电池厂绑定上游的一大抓手。“前端资源供应跟不上动力电池扩张的步伐。如果原材料控制不到位,就会形成闲置产能,影响企业的利润表现。”前述电池厂人士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目前碳酸锂货源依然紧张,市场上的小料厂很难拿货,只能靠电池厂出面。
“某种程度上是材料厂把电池厂往上游推,‘原材料+加工费’的定价模式是双方形成的默契。”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莫可说。
在前述电池厂人士看来,贴牌模式也能满足技术保密要求。“锂电池行业的竞争趋于激烈。大部分电池厂在材料研发领域投入巨大,代工可以把核心技术控制在自己手里。目前大部分动力电池厂对供应商都有专属要求,就是为了防止技术泄露。”
前述锂电池投资人士认为,电池厂上游布局的另一个逻辑是资本逐利的结果。“近年来,锂电池行业增长迅速,大量热钱涌入。锂电池行业已经从技术密集型向资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处于产业链核心的电池厂沉淀了大量财富。要找到出口实现增值,布局高毛利的产业链前端,有利于提升自身估值和融资能力。”
权宜之计还是未来趋势?
在贴牌或代工模式下,面对可能出现的微利时代,材料厂会如何处理自己?“在享受了去年低价囤货、锁货的红利后,未来材料厂不再希望大幅增长,转而寻求稳定增长,降低经营风险。”上述正极材料公司人士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
从财务数据来看,在这波行情中,材料厂凭借长期合作锁定的方式,普遍过上了比较滋润的日子,除了营收规模大幅增长,头部企业毛利率大幅上升。磷酸亚铁锂龙头公司方得纳米、湖南豫能、湖北万润2021的毛利率分别为28.85%、26.35%和31.1.09%,同比分别上升18.49个百分点、11.06个百分点和1.06个百分点。“随着前期签订的长协到期,分红期结束,目前原材料价格仍处于高位。材料厂采购原材料相对谨慎,财务风险较大。”隆众资讯正极材料分析师宋静表示,在此背景下,中小材料厂可能更倾向于以加工模式换取规模,获得相对稳定的利润。
一直以来,材料厂处于原料厂和电池厂的夹缝中,上游需要现金现货,下游有账期,现金流表现不佳。2021年磷酸亚铁锂和德国纳米、湖南豫能、湖北万润、长园锂业分公司、白蓉科技等三元材料厂商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均为负值。
可比说,材料厂承受价格波动的能力有限。与其把大量流动资金押在原材料上,不如以OEM模式维持稳定的现金流,用于扩大再生产。“个人预测,电池厂采购原材料由材料厂加工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材料厂的话语权似乎较弱,但其生存状态更稳定,但前提是依附于一些大客户。”
“和电池厂绑定后,会有稳定长期的出货量,营收规模和利润率都能得到保证。”上述正极材料企业人士坦言,相比之前的市场化采购,电池厂会给一定的账期,与下游账期形成对冲,不会占用太多自有资金,也是对成本的摊薄。
事实上,目前锂电池行业处于大扩张周期,材料厂在不影响自身生产的情况下,也愿意利用闲置产能进行代工。“发挥有效产能,走薄利多销之路,才能行稳致远。”莫克表示,代工和贴牌模式会让产业链的价格体系越来越透明。任何一个环节都只是赚了应该赚的钱,获取超额利润会越来越难。“其实目前电池的定价方式也在调整,逐渐转向与金属资源形成价格联动。当前述机制建立完善后,锂电池将走向商品定价。”
不过,在上述正极材料企业看来,代工还是目前原材料价格高企的权宜之计,如果从长远来看,纯粹的代工会成为电池厂的附庸,实际上材料厂还是会守住底线的。“据我所知,市场上虽然有很多做代工的企业材料厂,但大多采用的是‘自产+代工’的双轨制。比如一半产能以加工方式出口,另一半采用自主经营模式,自己采购原材料,在市场上销售;如果客户给的订单足够大,一般会协商合资建厂,利益分成,以增强话语权。”
宋晶表示,虽然电池厂与资源方的合作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但这需要时间的磨合,短期内可能不会全面铺开,而材料厂在生产、回收、资源等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应对措施。“代工模式更受中小材料厂欢迎,但大厂还是更愿意按照自己的规律生产。其实在产能供不应求的阶段,很多中小材料厂早就给大厂代工了。”
材料厂的突围之路
电池厂逐渐向上的布局,似乎为与材料厂的博弈天平增加了砝码。在新的产业生态下,已经处于相对弱势的材料厂将如何突围?
“目前电池厂向上整合更倾向于优化产业链。正所谓术业有专攻,电池厂不可能包揽产业链上的所有事情。材料厂未来仍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分化会进一步加剧。单纯做代工的企业没有竞争力,因为供应商和客户都卡在别人手里,会逐渐失去话语权。也许在目前市场供不应求的时候会很滋润,但一旦出现供过于求,最早就会被抛弃。”前述电池厂人士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
在大部分受访者看来,材料厂目前最重要的是绑定核心客户,而如今的头部材料厂大多是通过长期合作、股权、战略合作等方式实现了与电池厂的深度绑定。以湖南豫能为例。2020年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和比亚迪成为股东后,公司业务快速增长。2021年实现营收70.27亿元,净利润165438+7500万元,同比增速分别超过6倍和24倍,与德国纳米并列磷酸亚铁锂龙头公司。从业务占比来看,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和比亚迪贡献了公司90%以上的收入。2021,他们还分别以预付款的形式向湖南豫能支付了5亿元和2.5亿元,用于扩建生产线,提前锁定产能。“从目前的行业格局来看,如果头电池厂打算支持哪家材料厂,成功率是很高的。”前述锂电池投资人士表示,绑定大型电池厂的材料企业,会迅速兼并小企业或者外包订单进行产能扩张,这是最快放大产能的方式,也将形成新一轮的行业洗牌。
当然,深度绑定也会滋生业务依赖风险。在前述投资人看来,材料厂需要及时分散客户,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这几年很多二三线电池厂也是热火朝天。他们没有头部企业强大,尽早与他们合作,可以赢得一定的议价能力和话语权。但在前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材料厂需要牢牢守住现有的独立原料渠道,不能在采购端过于依赖电池厂。
除了抱客户大腿,材料厂目前面临的压力还来自技术变革。“此前国内材料厂的技术大多以‘拿来主义’的形式从日韩购买技术包,但近年来自主研发趋势明显。大的材料厂都有自己的研发团队,资金投入越来越大。”宋静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2021,三元材料厂商白蓉科技、党生科技、长园锂业R&D投资分别为3.6亿元、3.4亿元、2.9亿元,同比增速超过100%。磷酸亚铁锂制造商方得纳米和湖南豫能分别投资654.38+0.6亿元和0.8亿元,比上年增长超过200%。然而,随着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R&D投资占大多数材料厂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锂电池技术迭代很快,材料龙头企业很难翻身。新的技术路线一旦出来,会给新进入者带来机会。如果能在新的技术路线上跑出领先,一般来说维持3到5年的红利不是问题。比如未来,快充材料和高压材料是发展趋势。未来可能会有很多企业扎堆,或者开启一个新的战国时代。谁会赢还是未知数。”前述正极材料公司人士表示。
前述锂电池投资者认为,锂电池行业仍是一片蓝海,赚钱效应明显。等到行业成熟,成本核算更加精细,产业链会再次细分。届时,企业的最终生产能力将受到考验,只有专攻it的企业才能赚钱,才能生存。“当材料厂的成本控制能力比电池厂强的时候,是不可替代的。”
想实时了解更多财经新闻,请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