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企业是国产的?

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发达,企业雇佣的劳动力就越多。发达国家90%左右的劳动力在企业就业。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包括我国台湾省,每千人企业数量为45-55家,平均每家企业就业人数约为10人。每千人企业越多,就业越多,失业率越低;相反,每千人企业数量越少,就业越难,失业人口越多。每千人企业数少,实际上意味着中小企业少,中等收入者少,失业造成的贫困人口多,资本分配能力强,国家分配多,劳动分配能力弱,资本所有者在大、大型企业中的分配率高。这样的国家,虽然经济可能增长,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资本所有者富,劳动者穷,国力强,民力弱,两极分化严重。

之前讲过中国中小企业的数量,但是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有必要再讲一遍。我们看到的最常见的数据是原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2001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中所说的中国中小企业数量为3980万家。另一个版本是由国家信息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联合调查的。

调查显示,到2001年末,中国有2930万家中小企业。此外,有媒体报道称,“在工商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中国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达到2000多万家。”在大量的文献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段引言:“根据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的最新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为11万。”此外,原国家经贸委副主任张志刚曾说,中国的中小企业在过去两年里已经超过800万家。国家工商总局也公布了中国的企业数量是800万家。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01年末,全国共有法人单位510.7万户,其中法人单位302.6万户。

2004年经济普查后,我们了解到,在乡镇企业数量萎缩,数百万已经关门但没有工商年检的企业被剔除后,中国只有325万家企业。在一个654.38+0.3亿人口的大国,每千人只有2.5家企业,47%的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是上世纪50年代韩国、中国和台湾省每千人拥有企业数量的一半。统计局普查数据显示,1998的企业法人有262.8万户,2004年为325万户。1999至2004年期间,企业法人仅增加62.2万户,每年仅增加65438+万户企业法人。

2004年的普查结果显示,在按登记类型分组的325万家法人企业中,私营企业总数为654.38+0.98万家,占全部法人企业的665.438+0%。与2006年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同口径数据5438+0相比,2004年末私营企业增加65.8万户,增长49.7%。2004年,我国私营企业数量为36565438+1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47.5%。这两组数据反差很大。主要原因是统计中没有剔除未关停年检的企业,报告是正确的。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的公司制企业数量增长非常缓慢,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关闭,外资和非国有集体企业的注册增长率也在下降。此外,工商总局和经济普查的个体户数量差异很大。同时,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个体户39265438+6000户,国家工商总局统计2004年末为2351000户。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1999有31.6万个体工商户,在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从1999到2004年减少了770万个,年均减少654.38+0.28万个。从整体上看,由于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和个体户的预算外收费和罚款大幅增加,矛盾、重叠、多重、恶意的执法检查过多,企业和个体户对政府有关部门和公务员的隐性调研成本大幅增加,能够增加就业的企业数量日益缓慢,个体户大量倒闭,成为近年来的一种经济现象。国家工商总局最近公布2005年内资企业350万家,比上年减少301万,正好证明了这一现象。

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国综、劳动、教育、工商、统计等部门应该多向中央领导反映实际困难,如实反映工作成绩,坚决不能虚报成绩。比如劳动部门,不管减税降费,不管审批登记,都不能强制党政机关和企业增加就业,为什么能说几万人就能就业?如果教育部门“生产供应”大学生,是否需要大学生是党政机构和企业的事,党政机构要精简,机构要改革,创业严重不足,企业成长缓慢,大量个体户关门。为什么可以说毕业生就业率能达到主观决定的某一水平?特别是原国家经贸委说全国有4000万家中小企业,比普查时多了13倍!按照世界规律,一个企业容纳10人就业,就有4亿人在中小企业就业。也许中国自己的劳动力不够,需要从国外引进劳动力。如果据此决策,不需要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而是应该停止创业,减少就业需求,避免大量外来劳动力涌入。这不是很可笑吗?统计数据和虚报数据是国家和人民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