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国家级开发区。

沭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

12年,苏北第一个县级开发区跨越式发展,落户沭阳。

从无到有,从优秀到强大。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2001年8月,2006年被江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加入“国家队”前夕,在江苏省商务厅公布的江苏省开发区建设水平综合排名中,沭阳经济开发区在苏北35个省级开发区中排名第一,荣获“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荣誉,为成功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奠定了坚实基础。20111 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沭阳经济开发区正式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苏北第一个县级国家级开发区,命名为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县级到国家级,从产业到产业集群,“以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为目标,再造一座产业新城。”这是记者在沭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看到的一条标语。成功不是偶然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些硬指标,硬杠杆,足以威慑很多人。江苏省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魏伟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1-11月,开发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5亿元,同比增长49.8%。开发区715家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644亿元,同比增长47.3%;工业增加值达到6543.8+0.5亿元,同比增长53.2%...这是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创造的成绩,在宏观工业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实现了逆势增长。“我们沭阳经济开发区有资格申报国家级开发区了!”魏巍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自豪溢于言表。沭阳县作为全省最后一个县,苏北最后一个县,2005年财政收入才跨过5亿元,2012年全县财政总收入8016万元。沭阳县能成为接受产业转移的“洼地”,成为客商投资创业的“福地”,不仅靠的是数字上的飞跃,更体现的是创新进取的精神。沭阳经济开发区从成立到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的12年间,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成功之路,即项目引进培育与产业集群集聚的有机结合。2012年新引进106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包括纺织服装项目23个,电子信息项目18个,装备制造项目31个,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项目28个。定向引进项目不仅扩大了园区主导产业总量,还建成了高新电池、纺织纤维新材料、智能机械、软件等4个省级特色产业园区,逐步形成了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5大主导产业。沭阳的干部中还有一句话:“金山银山更是绿水青山!”记者了解到,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从一开始就杜绝了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目前,开发区已建成污水管网90公里,污水处理厂4座,热电厂1,垃圾焚烧发电厂1。通过不断完善基础功能,提高了开发区的招商引资能力,形成了良性循环。为了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滚雪球效应,沭阳经济开发区的做法是用“软环境”来弥合硬件的先天不足。他们既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又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不断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方法。比如在客商中培训了68名招商大使,激励他们主动牵线搭桥,当好“红娘”,以商招商。近年来,入驻园区的新客商70%是“媒人”,这也证明了招商引资不仅是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招商方式,也是同类企业优势互补、加速产业集聚的法宝。招商业绩表现在大型项目上。自10月25日投资8亿元的季华新能源项目开工以来,总投资33.6亿元的5个工业项目集中开工。其中,由沭阳县委、徐希镇引进,港商洪朝阳投资的奥斯生态(中国)有限公司,总投资20亿元。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今年1-11的一个月内,已经举行了5次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最多的一次开工工业项目33个。“我们开发区完成注册外资1.45438+0.62亿美元,大大超过年度目标。”在65438+2月65438+2月4日的晨会上,沭阳县政府党组成员、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明向全体干部职工通报了这一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在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销售额50亿元的天能电池(江苏)有限公司、盛瑞科技(沭阳)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投资规模大、生产效益好、开发质量优、竞争潜力好。这些企业不仅成为“支柱”企业,每年还为当地经济贡献了数十亿元的税收,为13万多人解决了问题。此外,在原画材料、涂层纱、手机音箱、电动车电池等8个全国单打冠军的基础上,新增针织浴衣、聚酯薄膜、遮光提花窗帘布3个单打冠军,使开发区全国单打冠军达到11。2013即将结束,但这对于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来说,只是一个开始。发展永无止境,成功加入“国家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苏北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容易。沭阳经开区的成功升级,将对未来招商引资的能力、质量和水平有显著的帮助,同时对自身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葛守坤告诉记者,只有充分利用“国”这个平台,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和创新,才能实现更大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