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使徒行传:香港警匪片的死胡同

这部电影是娱乐市场流水线生产的黄金作品。近年来,每年都会有大量同类型的电影上映,但没有一部能达到《无间道》的高度。

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贪”,贪速度,贪金钱,贪方便。

你可以在其他电影里找到类似的剧情,配角,僵硬的友情,这已经成为标准模板。这样拍可以赚钱。问题是演员在这个商业链条上只是走过场,怎么会有经典?

没看过使徒行传的电视剧。我不知道余诗曼在电视上表现如何,但她在电影里是个灾难。

文似乎不明白电影和电视剧的区别。一开始余诗曼浓浓的TVB风格让人怀疑她是在看电视,后来表现的很肤浅很尴尬。

我很高兴看到余诗曼在整部电影中游戏结束,但后来我知道她又活了,有一种想死的冲动。

导演最大的问题是不用力拍子,而是要把握所有的元素。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

当初有摩托追逐,有赛车,有地下基地,有高科技犯罪,什么都有。但对于电影来说,商业娱乐元素与其情绪和卧底的悲剧相冲突。

这就像一碗加了糖和盐的面条,很别扭,很难下咽。

巴西毒窟的场景从全景开始,从高空俯瞰镜头。

在陌生而孤独的环境中,毒贩骄横跋扈,能明显感受到危机感。

但是,打完之后,有一种卖烧饼的热潮。

远不及《上帝之城》的冲击力,主角的冷静让人怀疑内容的真实性,过多不必要的镜头打破了叙事的平衡。

很明显,这是导演的问题。

电影还是以兄弟俩为主,还是打了一手烂牌。

我以为《禁毒》给了港导演一个教训,没想到文又重蹈覆辙。

港片里的兄弟情,只能用特别直白的方式表现出来。他们在《禁毒》里唱过,但在这部电影里他们直接说:“做兄弟,在你心里。”

以前叫兄弟,现在只能算基友。

张家辉和古天乐之间有曲折。

卧底身份的不断反转,让背叛和相互算计的戏码不断上演。虽然这些反转让观众烧脑甚至惊艳,但是满满的设计感毁了这道菜。

“工匠精神”让兄弟情显得不真实,人物情感逻辑行为的选择让人觉得不可信。

电影中莫尔斯电码的滥用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无间道》中莫尔斯电码的使用有针对性,有偶然性,有说服力。

影片中,在不知道身份的情况下意外使用莫尔斯电码,让观众对这样的小概率事件产生了怀疑。

真巧。每次都让你发现?拍电影也要讲科学!

至于本片中的反派,显然导演无意丰富这个形象。

不如《禁毒》里的反派。

这明显就是一个吊的情况。

最终,两兄弟被颜能石打得一死一伤草草收场,明显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结局难以令人信服。

这显然是导演的潜台词:“该死,我编不出来。你们两个去死吧。”

张家辉和颜能石同归于尽,跪下磕头,让人很难感受到兄弟情,就像禁毒的结局,设计感很强。

远不如《无间道》里傻强和梁朝伟的小支线真诚。

说到支线,当女秘书和吴镇宇去世时,他们反而被感动了。

因为没有重复设计,所以让这两个角色简单真实。

地下通道女秘书这出戏的构图可谓是影片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