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专家,你做过哪些看起来很业余的事情?

外行能领导内行。

回顾一个熟悉的故事。汉高祖刘邦不仅不如“汉三杰”(张亮、萧何、韩信),而且“好酒好色”。早在他做亭长的时候,“朝廷官员无所不用其极”,简直就是地痞。而项羽则是一个“力大拔山,振聋发聩”的英雄。不过,最后刘邦还是赢了。为什么?项羽被消灭后,在庆功宴上,刘邦向群臣说明了原因:“夫君胜于我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国,要食饷,粮道无穷,我不如萧何;即使是百万大军,仗也要打得赢,攻也要攻。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我可以用他们,所以我取天下。项羽有个范增,不用。这就是他所做的。”坦率地说,其成功的原因在于“外行”领导“内行”。

怎么理解?

经济乃至社会进步的直接原因是分工,而分工的作用是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组织(包括企业、协会和政府组织)的出现,是因为个人(比如个人)直接在市场上交易的成本太高。所以,建立一个组织(本质上是一个契约),用要素市场代替产品市场,是现代公司理论的核心。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同样需要“交易”。至于员工个体之间的分工,比如明确工作的范围和质量,不需要交易成本。比如界定出版公司、编辑、记者、校对、排字、出版人的权利和责任,需要时间、精力和金钱。也就是说,员工之间的分工和竞争与合作的存在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需要由专门的人员(这类专门的人员可以称为“管理者”)来组织、协调和激励他们,否则,即使组织形式建立起来,也相当于产品市场上的那种交易。因此,对“管理者”的需求就成了分工的结果,或者说是新分工的开始。因此,现代公司制度更有效率的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其组织结构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员工等。这个企业法则的重点在于资本和劳动的分工和交易。老板不一定要了解具体的业务,他只需要做好“管理”就可以了。刘邦就是这样。他虽然只是一个地痞,对带兵打仗等具体“业务”一无所知(“外行”),但他擅长“管理”(另一种“内行”),他成就了“三杰”,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把项羽这样的大英雄打得落花流水。

人类的知识像星星一样浩瀚,没有人能掌握一切。他是各领域的专家和行家。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学科越来越细。外行领导内行是常见的,也是必然的。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人人都是外行,只有外行才能领导内行”,并进一步得出“外行领导内行是规律”的结论。我的观点是,外行可以管理好内行。彭真曾说:“只有外行才能领导内行。毛主席不会开坦克,也不会当兵。他指挥一百万勇士去攻击和战斗。梅兰芳只会唱青衣,却能当戏剧学院院长。一个人成不了大都市,但他是决策者。”隔行如隔山,人们通常用这种方式来描述不同领域之间具体知识的差异,但山不是分开的,管理是相通的,管理的规律和方法是通用的。外行领导内行,关键是要抓住管理中的共性,打开思路,理顺关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组织效率最大化。汉高祖刘邦把自己“外行领导内行”的成功经验总结为:“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如一个子房;镇国,抚民,哺哺,永不停息,我不如萧何;即使是百万大军,仗也要打得赢,攻也要攻。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我可以用他们,所以我取天下。”纵观历史,这样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建国后,很多在军队待了半辈子的将军可以脱下军装领导原子弹的研制,把卫星送上天,把体育、外交、经济、大学管理好。美国IBM前CEO小路易·郭士纳(Louis v . Schmidt Jr .)在去IBM之前,曾在美国运通公司卖过饼干。他是IT和计算机技术的门外汉。但在他的带领下,IBM熬过了十年前亏损和濒临破产的危机,反而重振雄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就在这一年,美国总统布什任命了一位门外汉——战略家沃尔福威茨担任世界银行行长。最近,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马云表示,到目前为止,他只能用电脑做两件事:收发电子邮件和浏览网页,但这并不妨碍他成功地带领那些专业人士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B2B网站。简而言之,外行和专家说的是掌握具体事务所所涉及领域的知识,就领导者而言,他们说的是管理的艺术。因此,这是两个问题。一个门外汉,只要掌握了足够的管理知识,正确运用管理技巧,自然可以管理一个专家。

当然,外行也能管好内行。管理学之所以独立于具体的科学和其他学科,是因为管理学本身的科学性毋庸置疑。管理科学的独立存在本身从科学根源上证明了管理可以在不涉及、不依赖特定学科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作用,也就是说,在科学研究领域,独立的管理科学支撑了外行能管好内行的理论基础。

高级管理人员必须知道具体的技术吗?其实也不一定。当然,知道具体的技术可以使他们在具体事件的管理和把握上有更多的发言权,但先进的管理、有效的管理、良好的管理的目的都是为了有效地管理和协调技能型人员,一般可以使企业的效率机构在组织效率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以优化管理的科学方式达到预期的效果。

说得更明白一点,高级经理主要管的是人,不是具体的事。在先进和大规模的组织结构中,无微不至和事必躬亲的管理已成为充分发挥组织效能的最大障碍。问题恰恰在于高层管理者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与人相处不自在。这样一来,组织其他成员的积极性就大大削弱了。既然你一切都好,一切都由你决定,我们为什么还要努力?简单的讨好你就万事大吉了,不省事吗?

另一个问题涉及领导人的权威。似乎有一种观点认为,不了解具体问题,就会失去领导的权威。我们应该看到,权威的建立是多方面的,包括经历、政绩、人事制度、个人领导风格和魅力、管理艺术等等。它是由具体处理方法上的民主决策和审美神秘性等多重因素构成的。所以对领导的权威有一些影响,但影响不是太大。

在现代资本型企业模式下,你再努力,也做不了一个玩弄人的全职经理。这是不争的事实。能晋升到最高管理层的技术人员少之又少,能跻身最高管理层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专业外行和管理专业人士的社会发展现象是合理的。

当然,兼顾技术和管理科学,无疑对有效管理有很大帮助。但鉴于管理科学和管理经验的独特性和共同性,外行管理内行的提法绝不是纸上谈兵。结合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管理人仍然是中国社会生产实践中所有管理和人力资源科学的最高模式和最高境界。

众所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各行各业都在等待繁荣。,但是各行各业需要多少人才呢?有多少专业人士?所以当时外行领导内行是普遍现象。当年,服过兵役的将军可以领导原子弹的研制,把卫星送上天空,管理体育、外交、经济和大学。即使在今天,我国优秀企业的* * *里也有很多复员军人。一些企业不是存在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吗?

推翻秦朝后,汉高祖刘邦总结说:“运筹帷幄之中,我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国,抚民,哺哺,永不停息,我不如萧何;即使是百万大军,仗也要打得赢,攻也要攻。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我可以用他们,所以我取天下。”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一个领导者能否大度的告诉古圣先贤“弟子不必次于老师,老师也不必优于弟子。”如果你有照耀你的精神。

已故的王选教授曾经说过,要超越王选。一个科学家经常上电视,他的学术生涯就结束了。那么,专家型领导呢?

再比如我们现在的电影行业基本都是专家主导的,对吧?但是结果呢?谁能相信在某些地方,18岁左右的青少年不知道“影子的味道”?

方毅同志是中国对外经济、科技领域的杰出人士。粉碎“四人帮”后,方毅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党组书记,国家科委主任、党组书记。他强调科技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出实验室成果要转生产,军事成果要转民用,先进地区要转落后地区,国外的成果要转中国。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动员了一大批国内著名科学家制定了新时期科技发展规划,部署了一批大科学工程和一大批科技攻关项目。(人民网信息)

被誉为新中国经济战线奠基人的陈云同志。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中外人士对我们能不能把经济管理好有疑虑。有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者,他们不愿意接受自己在中国土地上的失败,说* * *可以征服世界,但不能统治世界,认定我们解决不了自己的经济问题,对我们实行封锁、禁运和制裁,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国内,上海的资本家不相信我们有能力管理好财政工作,他们想在经济上和我们竞争。1949 65438+10月15从上海、天津开始,然后蔓延到华中、西北,全国物价波动很大,是资产阶级和我们在经济上的大较量。陈云同志亲自指挥了平息这次物价波动的斗争。短短几天,他就止住了物价的上涨趋势,稳定了市场,给投机资本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以毁灭性打击。事后,上海的资本家说:中共这次能够在没有政权的情况下稳定物价,给了上海商界一个意想不到的教训。(人民网信息)

聂荣臻元帅与“两弹一星”有着不解之缘。谁能说他领导不好?

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根据徐迟的报告文学,“文革”中迫害他的都是他数学所的同事,但后来解放他并给他提供良好工作环境的都是他所在单位的党委书记、工会主席。两人都是不懂数学的“三八”干部。你能想象如果陈景润的领导一直是数学专家,他能离开锅炉房吗?还是他能离开,最后会证明整理是2+1?

所以管理和专业知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不是互为因果的。把管理和专业知识混为一谈是错误的。目前很多人反对外行领导内行,认为这样会导致瞎指挥,麻烦。但别忘了,“术业有专攻。”作为领导,是嫉贤妒能,互相排斥,还是心胸宽广,心胸开阔?是为下属同事做出的科研成果欢呼祝福,还是不平衡;是慧眼识珠的谦谦君子,还是看到下属同事的学术科研成果会心有不甘,想尽办法给他一趟;是否耐心听取不同意见;是否对待事物和人,利益等。抱着超然的态度,还是得过且过。

现在很多行业和部门都是由专家主导的,但是存在的一些问题解决了吗?还是比以前轻了或者差了?为什么?这是管理干部中专业人士太多造成的吗?

如果一个爱吃醋的人在领导岗位上,后果会不会更严重?有人拿“武大郎开店挑矮个子”来嘲笑外行人和管理专业人士。但是“一英雄三帮”呢?

据说“一个中国人是龙,三个是虫”这句话很流行。是因为同行被仇人嫉妒排挤吗?

还有人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没有厨子的手,难得有五味”。但也别忘了,美食家不一定是厨师,评论家不一定是文学大师。"当你耕种时,你问奴隶,当你编织时,你拜访女仆."。

不管是什么行业,在管理方面都差不多,无非就是一些组织能力。如何用经济和制度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如何做到公平合理,尤其是在利益面前,如何做到一碗水端平,与专业知识有什么联系?所以,如果一个内行人不懂管理科学,麻烦会不会比外行人大?

中国证券市场建立十几年,一些业内人士接受了多少教训?那些反复的表现是什么?这都是专家吧?

我们有些人在成为管理者或人才之前,总是在说别人,但当他们成为某个行业的领导者或“精英”后,就变了脸,排挤下属,占据话语权,不让别人说话。看看我们有些人所谓的“精英主义”是不是这样?

还有,作为领导,他必须经常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会议、任务等。,他的学术研究工作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如果他是一个爱吃醋的人,会怎么样?但如果他全心全意为其他专业人士服务,会有人说他工作做得不对吗?会不会有一些专家说他在某些方面不配做我的领导?

为什么现在会出现学术造假?为什么有些论文属于名字而不是评论?你害怕“长江后浪推前浪”吗?

“有伯乐,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如果你不按照你的方式,你不能充分利用你的食物,但你不能理解它。你实行你的政策,你就面对它说:‘天下没有马!’唉,真的是无辜的吗?我真的不了解马。"

"土壤赋予花朵美丽的色彩,同时又保持其自身的简单性。"嫉妒的人能做到吗?

有句话说的好,铁盖在身上能打几个骰子?又是谁造成了学术管理的泛行政化?难道不是某些专家自己造成的吗?

所以孔子说:你看他安,人怎么会惨!见其本来面目,见其本来面目,让人尴尬!

而一个领导者不也需要有这样的品德、宽广的胸怀和“伯乐”的眼光吗?经历了这一切,世界上还会没有“马”吗?谁领导谁还会是个问题?!

外行如何管理专业人士?

首先要明确“行”指的是行业知识,产品技术知识等等。我们通常所说的“专家”是指具备本行业相关知识、产品知识和工艺技术的人;我们所说的“门外汉”是指没有这方面知识的人。外行通常指管理领域的专家。这些人在战略方向的选择、管理运营体系的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人员的使用和组织团队的建设、企业资源的整合等方面都有很强的操作能力,而这些通常是技术专家的弱项。因为再强的技术也只是一个人的力量,就是一个人再强的技术也不一定能跟得上他。这时候“外行”往往能抓住重点,把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发挥整体效应。至于什么时候用“外行”和“内行”,要看以下几个因素:

1,看问题出在哪里:

①技术问题:由技术人员和工程师解决(20%)。

(2)管理问题:通过管理团队的建设、企业运营体系的建立、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企业资源的整合来控制企业的运营;通过企业运营分析、企业系统优化、企业资源优化、加强企业运营的职能团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80%)。

2.功能互补:

(1)技术和管理往往不是一体的,它们通常是互补共存的,技术往往由管理主导。关键是管理者能够了解自己管理的团队在企业不同阶段要帮助企业完成的不同使命,了解技术对企业的价值,以及技术在企业运营中应该如何发挥作用。当然,管理者要对(技术)知识、原理、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对症下药。由此,不难理解和认识一件事,尤其是高层。

(2)如果是专注于产品技术的领导,应该是专业人士,比如工程部经理、开发部经理、品控部经理。

3.功能的进化和分化:

(1)规模小的时候:管理者永远在战斗的最后,抓什么都抓细节,企业的运营靠个人英雄主义;

②大规模时间:管理者会集中精力进行团队管理,充分发挥团队潜力。这个时候企业的运营就要靠完善的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

4、职位级别问题:

(1)越是基层干部,越熟悉具体业务和技术,动手能力强;

(2)级别越高,则相反,因为此时它的重点不是这些具体业务,而是决策规划和组织协调。而业务主要是宏观把握和理解。

5.管理的魅力不仅在于知道自己知道什么,还在于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管理者常常探索和总结实现目标的方法,然后把方法作为“专家”的指导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