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是什么?

2010世博会(Expo 2010)是一届筹备中的世博会。2010在中国上海举办,也是中国有史以来举办的第一届世博会。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办方预计将吸引700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总投资450亿元人民币,[7]超过北京奥运会,是世博会历史上最大的一次。

保持时间:

2010 5月1至10 10月31,共***184天。

地点:

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区域。

世博会主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英语主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次主题:

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市科技创新

重塑城市社区

城乡互动

主要目标:

1.提高公众对“城市时代”各种挑战的认识,并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

2.促进城市遗产的保护;使人们更加关注健康的城市发展;

3.推广可持续城市发展理念,成功实践和创新技术;寻求发展中国家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4.促进人类社会的交流、融合和相互理解。

吉祥物:

海波子

核心理念:

城市是人创造的,它不断进化,成长为一个有机系统。人是这个有机系统中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细胞。人们的生活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有机系统与地球生物圈和资源系统的相互作用日益加深和扩大。人、城市、地球三大有机系统紧密相连,这种关系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历程,三大系统将日益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海世博会会徽2010

会徽是集中反映理念的视觉符号。上海世博会会徽通过全球征集和专家评审产生。上海世博会会徽2010

会徽设计以汉字“石”为基础,与数字“2010”巧妙结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世界一流、多元文化的世博会的强烈愿望。

会徽像一个三口之家相互拥抱,其乐融融,体现了家庭的和睦。广义上也可以代表包括“你、我、他”在内的全人类,表达世博会“理解、沟通、汇聚、合作”的理念和上海世博会对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

会徽以绿色为主色调,充满活力,增添了向上、向上、明快的动感和寓意,表达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

2010上海世博会吉祥物

上海世博会吉祥物2010 2007年2月18日晚8点,上海世博会吉祥物2010终于亮相了,可爱的蓝色“人”字造型让大家耳目一新。

海宝的设计者:吴永健

◆主题图像

海宝以汉字“人”为核心理念,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在国际大型活动设计中率先使用人物作为吉祥物,是一种创新。“海宝”从头到脚都是满满的意思。

头发:如滚滚波浪,显得活泼而有个性,指出吉祥物发源地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来源。

脸:卡通般的简单表情,友好又充满自信。

眼睛:大大的,圆圆的眼睛,对未来的城市充满期待。

蓝色:充满包容性和想象力,象征着充满发展希望和潜力的中国。

身体:圆润的身体,展现和谐生活的美好感觉,可爱俏皮。

拳头:竖起大拇指是对全世界朋友的一种赞美和欢迎。

大脚:稳稳地站在地上,成为热情张开双臂的有力支撑,表明中国有能力、有决心办好世博会。

◆名字的由来

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吉祥物的名字叫“海宝”,意为“四海之宝”。“海宝”这个名字朗朗上口,与他身上的颜色相呼应,符合中国民俗的吉祥称谓原则。“海宝”这个名字与吉祥物的形象密不可分,寓意吉祥如意。

海宝是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形象大使。他用温暖的双臂和自信的微笑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主题体现

吉祥物海宝整体形象结构简单,信息简单,易于记忆,易于传播。虽然只有一个,但通过动作演绎和服装变化,可以千变万化,造型各异,风格各异。

“善如水”,水是生命之源,吉祥物的主体形态是水,颜色是海一样的蓝色,展现了中国融入世界、拥抱世界的全新姿态。

海宝体现了城市多元文化融合的“人”的理想;体现了“人”对经济繁荣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赞美;体现了“人”对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的无限期待;也反映了“人”对重塑城市社区的渴望;他还体现了“人”的愿景,即城市和乡村将共同繁荣。海宝是对多彩生活的向往,是对多彩生活的祝福,是中国和上海对五湖四海朋友的热情邀请。

[编辑此段]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团队

◆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标志

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标志由汉字“心”、英文字母“V”和衔着橄榄枝飞翔的和平鸽组成。类似于世博会会徽“世界博览会”,展现了中国的文化人格,同时表达了志愿者的“心”与“心”。“V”是英文单词“志愿者”的第一个字母,阐述了标志所代表的群体,赋予其明确的含义;飞翔的和平鸽代表上海和和平友谊,橄榄枝象征可持续发展和希望,传承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彩虹般的色彩,随风飘扬的彩带,是上海热情的召唤。我们认为,

◆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的主要口号

世界在你面前,我们在你身边。

在世博会为您服务

◆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子口号

渴望,希望,我是。

我的意志,我的帮助,我的快乐

有了我,这个城市更可爱了。

我们的城市,你的快乐

2010,心在一起

2010,我们在一起像一个人

◆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歌曲

[5]宋:在你身边(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之歌)

歌手:陈奕迅

专辑: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之歌

公司:上海世博会组委会

语言:普通话

时间:2009年3月28日

作品简介:著名歌手陈奕迅演唱了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歌曲《在你身边》。这首歌由张亚东作曲,陈少琪作词。歌曲旋律悠扬,贴近人心,歌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整首歌强调了志愿者对社会和周围生活环境“无处不在”的关怀和反馈,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你身边》(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之歌)歌词:

作曲:张亚东

歌词:陈少琪

歌词:

志向和愿望都有一颗心。

小心翼翼靠近城市的脉搏更强。

人加人成为人。

汇聚所有人的力量,才能打开时代的大门。

世界就在眼前,梦想用汗水实现。

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你就能看到未来。

每次在你身边,我们都超越极限。

每一部动图都是一场壮观的仪式。

志向和愿望都有一颗心。

小心翼翼靠近城市的脉搏更强。

生活在城市里,对生活诚实。

勇敢的坚持让回忆成为一起骄傲的事。

世界就在眼前,梦想用汗水实现。

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你就能看到未来。

每次在你身边,我们都超越极限。

每一部动图都是一场壮观的仪式。

世界就在眼前,梦想用汗水实现。

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你就能看到未来。

每次在你身边,我们都超越极限。

每一部动图都是一场壮观的仪式。

【编辑本段】确认参展国家和组织。

上海世博会国际征集工作进展顺利。截至2009年9月23日,已有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展上海世博会。以下是确认参展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名单。

非洲:阿尔及利亚、布隆迪、多哥、厄立特里亚、佛得角、刚果(布)、几内亚、科摩罗、莱索托、马里、毛里塔尼亚、塞舌尔、赤道几内亚、尼日利亚、吉布提、贝宁、中非共和国、科特迪瓦、安哥拉、埃及、坦桑尼亚、塞内加尔、津巴布韦、赞比亚、纳米比亚、苏丹和肯尼亚。马达加斯加、刚果民主共和国、乌干达、埃塞俄比亚、毛里求斯、尼日尔、莫桑比克、几内亚比绍、利比里亚、乍得、索马里、加纳、博茨瓦纳、南非、利比亚、马拉维、布基纳法索、冈比亚美国:古巴、加拿大、多米尼克、玻利维亚、美国、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阿根廷、乌拉圭、智利、秘鲁。牙买加、苏里南、厄瓜多尔、委内瑞拉、格林纳达、墨西哥、尼加拉瓜、巴西、安提瓜和巴布达、萨尔瓦多、多米尼克、巴巴多斯、巴哈马、巴拿马、巴拉圭、洪都拉斯、伯利兹、圣卢西亚、圣基茨和尼维斯、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哥伦比亚欧洲:法国、荷兰、摩纳哥、瑞士、乌克兰、意大利、西班牙、匈牙利。英国、保加利亚、波兰、卢森堡、阿尔巴尼亚、土耳其、比利时、立陶宛、黑山、摩尔多瓦、白俄罗斯、俄罗斯、葡萄牙、塞尔维亚、芬兰、阿塞拜疆、希腊、捷克共和国、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共和国* * *和罗马尼亚、爱尔兰、塞浦路斯、奥地利、丹麦、瑞典、圣马力诺、挪威、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亚美尼亚、欧盟亚洲:中国、巴基斯坦、巴林、柬埔寨、蒙古、尼泊尔、斯里兰卡、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新加坡、越南、缅甸、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菲律宾、马来西亚、老挝、也门、日本、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文莱。不丹、泰国、伊拉克、阿曼、伊朗、马尔代夫、阿富汗、孟加拉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叙利亚、朝鲜、约旦、以色列、卡塔尔、科威特、东帝汶和大洋洲:新西兰、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瓦努阿图、帕劳、汤加、密克罗尼西亚、萨摩亚、斐济、库克群岛、纽埃、所罗门群岛、图瓦卢。瑙鲁国际组织:独联体执行委员会、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世界水理事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阿拉伯国家联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非洲联盟、世界气象组织、南太平洋旅游组织、教科文组织、太平洋岛屿论坛、世界贸易中心协会、博鳌亚洲论坛、加勒比共同体、加勒比开发银行、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难民署、国际电信联盟、国际信息发展网络、法语国家商业论坛、全球环境基金、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能源机构、人居署、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会、东南亚国家。 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地球观测组织、粮农组织、原子能机构、海事组织、UNAIDS、资发基金、环境署、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公共运输联合会、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竹藤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

上海世博会的申办过程

1999 65438+2月,在国际展览局第126次全体大会上,陈良宇、吴仪、李岚清对2010世博会的申请进行了投诉,中国市政府正式宣布申办世博会。

2000年3月17日,中国政府成立了2010上海世博会申办委员会,国务委员吴仪任主席。

2006年5月,中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向国际展览局递交了主办2006年上海世博会的申请函。

65438+2002年6月30日,中国政府向国际展览局提交了举办2010上海世博会的申办报告。

2002年10月29日165438+至2002年2月5日,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国际展览局第132次全体大会,并做了申办陈述。

65438+2002年2月3日,中国在国际展览局全体大会上通过投票,获得2010世博会举办权。

举办上海世博会的意义

世博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自1851伦敦“各国工业作品大展”以来,世博会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盛会,成为各国人民总结历史经验、交流智慧、体现合作精神、展望未来发展的重要舞台。

具有悠久东方文明历史的中国,是一个热爱国际交流、倡导世界和平的国家。中国获得了2010世博会的举办权,这是第一个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世博会,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支持和信任,也体现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关注和期待。

以下是举办2010上海世博会的意义:

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将是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一次盛会。

21世纪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预计到2010年,全球55%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因此,未来城市生活的愿景和前景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人民密切相关。作为首个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在上海世博会184天的展期内,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将围绕“城市更美好”的主题,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的城市理念,从而探索新世纪人类生活、居住、工作的全新模式,为创建生态和谐社会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范例。

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将是一部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

创新是世博会永恒的灵魂;跨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是世博会一如既往的使命。“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样、合作共赢、面向未来”——上海世博会将继续弘扬新时代“创新”和“融合”的主旋律,创造人类新世纪的美好乐章。

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将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的一次盛会。

一方面,上海世博会将力争吸引约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吸引7000万海内外游客参观,以最广泛的参与度载入世博会史册。另一方面,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将始终以全球视角筹备和举办上海世博会,发挥全国之力,汇聚世界之智,最大限度地争取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参与、理解和支持,从而使上海世博会真正成为“世界人民的大团圆”。

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人类文明的精彩对话。

这份百年宣言将在世博会上汇聚各国人民的真知灼见,承载人们对世界未来合作和人类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和广博知识。这将是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留给世界人民的一份丰厚的精神遗产。

上海世博会主题解读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精髓

和谐城市是上海世博会主题的精髓。

2010上海世博会将以“和谐城市”的理念响应上海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和谐城市,魂动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

中国古代文化中蕴含着“和谐”的理念。中国文化提倡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身心和谐。《礼记》在描述“大同社会”时提出:“大道之行,天下公,择才择能,谈信修。”中国先秦诸子也在各自的著作中设想了和谐社会。同时,“和”也见于西方先贤的理想中。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理论,其中包含着对立与统一。同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了“看不见的和谐胜过看得见的和谐”的观点。在《理想国与法》中,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得到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都将得到大自然赋予的幸福”的美好状态。

数百年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和谐城市”模式的讨论。从18世纪的“乌托邦”到“理想城市”,再到“田园城市”,一系列的理论、主张、模式都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秩序、精神生活、物质摄入上的平衡与和谐。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应运而生。世界各国城市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着眼于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的和谐。可见,对“和谐生活”和“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并日益表现在人们为明天的城市所绘制的蓝图中。

构建“和谐城市”的根本基础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具体表现为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城市与乡村的和谐互动。“和谐城市”的概念将给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带来新的挑战,并将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上海世博会分主题分析

1,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从一开始,城市就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军事、贸易和移民进一步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个城市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融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全世界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文化自由和文化认同。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多方面的冲击。信息和人流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中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移民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碰撞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多元文化意味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意识到,兼顾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在融合过程中的鲜明个性,即文化认同,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2.城市经济繁荣

最早的城市是从市场发展起来的。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城市的集聚效应。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和创业日益成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是基于它的科研实力,但更多的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创造性互动。创业能力虽然和一个城市的富裕程度有关,但其实是根植于鼓励创业的文化传统。一个城市是否拥有高质量的工作生活环境和吸引一流人才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经济未来。此外,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完备的服务业也是城市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

不用说,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之间是有冲突的。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已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倡导在生产中减少资源利用(reduce)、产品再利用和废物循环利用的3R原则,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和谐。

总之,城市的经济在未来会更有活力,而这种活力是建立在两大基础之上的,一是市民的创新和创造力,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3.城市科技创新

城市是人类科技创新的巨大舞台。在城墙内,各种创新元素汇聚交融,创新思想因人们的密集交流互动而产生。同时,城市的R&D和生产设施使创新的火花迅速转化为技术,进而成为造福人类的产品和服务。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大规模的城市化成为可能。同时,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提高都集中在城市。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日常生活,这种物质生活也给人类的文化和精神生活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未来的城市中,科学技术将在保护不可再生资源、集约利用能源、保护物种多样性和创造可持续人居环境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4.重塑城市社区。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城市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形式。健康的“细胞”才能创造健康和谐的城市。文化融合和经济繁荣都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实现的。

城市社区的建设和改造一直是城市管理者面临的最直接的任务。如何让贫困社区从城市的社会版图上消失,曾经是城市发展史上最生动、最持久的谜题。如今,发达国家城市居民结构的变化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空前增长,使得这项任务更加艰巨。人居署在《千年宣言》中提出了建设“无贫民窟城市”的目标,力争到2020年显著改善世界城市中1亿贫民窟居民的生活。

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21世纪的城市社区重建意味着必须创建“平衡社区”,“平衡社区”应具有以下特征:合理的居民构成、合理的住房所有权结构、完善的基础设施、宜人的居住环境、充足的就业和创业机会、深厚的社会凝聚力。

5.城市与乡村的互动

从城市诞生的那一天起,城市和农村就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上相互依存。农村居民靠向城市出售产品谋生,城市的繁荣也依赖于农村腹地的资源和需求。

城市扩张给不可再生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城市规划的新思路、建筑和能源技术的应用可以最大程度地缓解这种压力。同时,大量农村人口的涌入给城市管理提出了艰巨的任务。一方面,城市社区的建设和改造会给城市化人口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小城市和集镇的建设也能有效减轻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压力。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一些国家的农业地区失去了竞争优势。良好的城乡互动可以帮助农民成功地改变经营和谋生方式,或者重塑农业生产结构,恢复农业的竞争力。如何协调城乡之间的人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与城乡和谐同步发展密切相关。

目前,近一半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差异促使相关国际组织呼吁充分利用农村与城市的互补作用和互联互通,在努力消除城市贫困的同时,努力消除农村贫困,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view/357651.htm?fr=al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