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钢铁工业的发展
1,“以钢为纲”的发展阶段
1949新中国成立时,中国钢铁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国内几乎没有一家完整的钢铁合资企业。新中国成立后,钢铁工业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在苏联的援助下,建成了鞍钢、WISCO、包钢等钢铁厂,钢铁工业逐渐发展成“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
随着“三线建设”的发展,西南和西北地区新建了攀枝花钢铁公司、酒泉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等一批钢铁企业,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布局。
考虑到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家确立了以钢铁为纲的工业发展指导方针,提出了“大跃进”、“全民炼钢”、“超越英国赶上美国”等口号。因此,现阶段我国钢铁工业走上了以追求产值和产量增长率为目标的粗放型发展道路。
经过全国上下的努力,现阶段中国钢铁工业的产量和产值都有了很大的提高。1978年钢产量3178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4.5%,居世界第四位。据统计,1952至1978期间,钢铁工业产量年均增长12.9%,产值年均增长11.8%,利税年均增长9.67%。
需要指出的是,在“以钢为纲”的发展方针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钢铁工业部门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协调发展的问题。由于钢铁工业部门固定资产投资过多,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过度投资会制约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钢铁工业部门相对于其他工业部门的利税贡献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因此较高的投资比例会影响进一步发展所需资金的积累。因为钢铁行业是资源消耗大、能耗高的行业,所以现阶段钢铁行业的发展也占用了大量的能源。
据统计,1978年,钢铁工业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7.36%,能源消费占整个国民经济能源消费总量的12.97%。此外,企业管理水平低,员工积极性不高也是当时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在1970 ~ 1975期间,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形成了3000万吨的产能,但产能并不能完全实现。从1974到1976,连续三年产钢2600万吨的目标没有实现。人们称之为“三打不过两千六打”。
2.中国钢铁工业稳步快速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遇到了两个重要机遇。65438年至0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利用外资、技术和资源创造了条件。从65438到0992,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中国钢铁工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快了钢铁工业现代化的步伐。
在这一阶段,除了建设上海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厂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外,一些老的大型钢铁企业也进行了技术改造和升级,如鞍钢、武钢、首钢、包钢等。1981年,中国与澳大利亚铜业公司签订补偿贸易合同,首次实现了改革开放后利用外资和技术改造鞍钢焦化总厂沥青焦车间。
1987期间,国家计委批复了鞍钢、WISCO、梅山(1998后并入宝钢集团)、本钢、莱钢五家企业利用外资项目建议书。通过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中国钢铁企业的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此外,一些非国有企业也进入了钢铁行业,如沙钢、海鑫等,发展很快。同时,在1992之前,中国钢铁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从简政放权到承包经营责任制,希望通过企业改革释放强大的内在发展动力,实现了钢产量5000万吨和1亿吨的两次突破。1986年中国钢产量(粗钢)突破5000万吨,达到52210000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为钢铁工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在动力。自1994起,武钢、本钢、太钢、重钢、天津钢管厂、大冶、八一等钢铁行业12家企业被列入全国100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邯钢、抚顺钢铁公司、天津钢铁公司、酒钢等57家企业被纳入地方改革试点。
到1998,试点工作基本完成,试点钢铁企业按照公司法进行重组,初步界定了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理顺了出资关系,建立了企业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1996中国钢产量(粗钢)首次突破10124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13.5%,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产钢国。2000年中国钢产量为12850万吨。
3、加速发展期
“十五”期间,中国钢铁工业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粗钢产量2000年为654.38+0.3亿吨,2003年突破2亿吨,2005年达到3.6亿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突破3亿吨的国家,随后在2006年达到4.2亿吨,实现了钢产量2亿吨、3亿吨、4亿吨的三次连续跨越。
2001至2007年期间,钢产量年均增长率为21.04%,其中2001、2003、2004、2005年年均增长率均在20%以上,2005年钢产量较上年增长率高达30.42%。
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钢铁企业销售收入达25735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二,仅低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利润总额6543.8+0367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三,仅低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电力和热力生产及供应业。
扩展数据:
钢铁工业“十二五”主要成就:
1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粗钢产量从3.5亿吨增加到6.3亿吨,年均增长12.2%。钢材的国内市场份额从92%上升到97%。2010年,钢铁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总资产6.2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的10.4%,为建筑、机械、汽车、家电、造船等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
2.品种质量明显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钢材品种齐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大部分产品自给率达到100%。
重点钢铁产品开发取得重大进展。高强度建筑钢板、抗震建筑用高强度螺纹钢筋、航天器用合金材料、高性能管线钢、大型水电站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高速铁路用钢轨等高性能钢铁材料有力支撑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保障了北京奥运会场馆、上海世博会场馆、灾后重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以及西气东输、三峡工程、京沪高速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
3.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十二五”期间,钢铁企业高炉产能1000立方米及以上比例由48.3%提高到60.9%,转炉产能100吨及以上比例由44.9%提高到56.7%。大多数企业已配备铁水预处理和二次精炼设施,精炼率达到70%。
轧钢系统基本实现全连轧,热连轧和冷连轧宽带钢轧机长期短缺分别由26台和16台增加到72台和50台。宝钢、鞍钢、WISCO、首钢京唐、马钢、太钢、沙钢、兴澄特钢、东特大连基地等大型钢铁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十二五”期间,* * *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272万吨、炼钢产能7224万吨,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煤气回收、蓄热式燃烧等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部分大型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促进了钢铁行业节能减排。
2010重点统计显示,钢铁企业各项节能减排指标全面提升。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605千克标准煤,新增用水量4.1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63千克,分别比2005年下降12.8%、52.3%和42.4%。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从90%提高到94%。
中国网-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