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吸引外资政策的思考

200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延续了前一年的态势,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在世界经济前景不明朗、美欧企业丑闻、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下降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世界各地的跨国公司都表现出非常谨慎的投资策略。这种情况给国际直接投资的未来形势增加了一层焦虑和期待。

一.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形势

2002年国际直接投资的情况,继2001全球跨国并购的下降趋势之后,继续呈现投资规模递减的现象。具体特点如下:

(一)对外直接投资总规模持续下降。

200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7350亿美元,流出621亿美元,分别比2000年下降51%和55%。近年来,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与新增投资相比,跨国并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实际上,跨国并购规模的下降是全球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下降的最直接原因。2001年,全球跨境M&A交易总规模为601亿美元,比2000年的1.1.4万亿美元下降了47%。2002年,国际直接投资仍然疲软。根据OECD公布的统计数据,2002年6月1至6月12,OECD国家跨境M&A流入总额为1994亿美元,仅处于2006年1/3的水平。因此,根据这一数据和下半年国际投资的总体情况,可以估计2002年全球跨国并购的总规模可能在5000亿美元左右。按照跨国并购规模占全球直接投资80%的估算,200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总规模约为6300亿美元,比2006年下降约14%。

图1 1988-2002年全球FDI流入总规模

资料来源:基于联合国贸易会议《世界投资报告2001》和其他材料。

(B)美国对外国投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图2显示了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动的区域分布,发达国家占全部外国投资的2/3以上,发展中国家吸收的不到65,438+0/3。其中,美国引进的外资金额一直是反映国际直接投资状况的晴雨表。2001年,美国仅吸引了1,31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比2000年的3080亿美元下降了57%,是1,99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2001年,美国外国M&A规模为6543.8+0.88亿美元,比2000年的2695亿美元下降30.2%。2002年,流入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下降更为明显。从2002年6月初到2003年6月,流入美国的外国M&A资本为343亿美元,是2006年654.38+0.88亿美元的654.38+0.08%。2001年,美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占全球的23%,但2002年上半年,下降到17%。

同样,在对外投资方面,美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热情和能力也呈持续下降趋势。美国对外直接投资2000年为1.51.2亿美元,2006年下降到1.234亿美元,2002年10月至6月初仅为47654.38+0亿美元。

图2 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地区分布5438+0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表1.2。

欧盟的国际投资能力也在萎缩。

和美国一样,作为世界上另一个重要的外资进出口国,英国在国际投资中的地位也明显下降。一方面,从外资流入来看,2000年,英国跨境M&A资本为214.8亿美元,2006年下降47.5%,5438+0,为12.7亿美元;2002年6月至2002年6月为309亿美元,仅相当于2001全年的27.4%。另一方面,从外资流出的角度看,英国的外国M&A资金从2000年的3726亿美元锐减到2001年的846亿美元,2002年10月至6月仅为325亿美元,相当于上年的38.4%。

从地区总体情况来看,欧盟仍然是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出地区,尽管这种净流出的规模也在明显减少。据欧盟官方统计,2001年欧盟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直接投资为2020亿欧元,而流入欧盟的直接投资为970亿欧元,比上年下降39%。从表1可以看出,2006年欧盟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为1.5亿欧元(占欧盟GDP的1.2%),而2000年净流出为1.64亿欧元(占欧盟GDP的1.9%)。在欧盟国家中,德国是在其他地区投资最多的成员(600亿欧元),其次是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和法国。

2002年上半年,法德吸收了全球跨境M&A规模的20%以上,而2006年5438+0,仅占14%。在德国,平均每笔M&A金额达到1.1.6亿欧元,与去年持平,高于全球并购平均交易金额,这主要是因为德国的大型企业正处于调整重组期,而中型并购呈上升趋势。其他欧盟国家,如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等。与去年同期相比,它们在2002年上半年的M&A流入量也略有增加。

表1 2000-2006年欧盟的国际直接投资

资料来源:欧洲委员会(2002年8月5日):

从对外投资来看,2002年法国、德国等国的对外投资规模虽然不能与2000年的投资高潮相比,但与2001相比,下降趋势有所减缓。2001年,德法两国的外资M&A分别为608亿美元和275亿美元。2002年10月至6月初,分别为254亿美元和148亿美元。估计全年都能维持甚至超过2001的水平。

发展中国家的外国资本流入水平相对较低。

拉丁美洲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在1999年达到创纪录的105亿美元,2000年下降到880亿美元,2006年5438+0年继续下降到800亿美元,但10%的下降速度远好于全球FDI的40%。在拉美国家中,墨西哥共吸引外国直接投资247.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654.38+065.438+0.444亿美元,成为拉美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00年,巴西吸引外资327.8亿美元,居当年拉美第一,但2001年,巴西吸引外资226.4亿美元,在拉美国家中仅次于墨西哥位居第二。然而好景不长。进入2002年后,由于该地区私有化浪潮的结束和金融危机,拉美地区的投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外资流入量迅速减少。就连原本打算投资拉美的外国企业也变得谨慎起来。2002年6-6月,65438,65438,65438,602,外资M&A流入巴西、阿根廷、智利的总额仅为46亿美元,小于智利2006年5438+0的外资规模。外资流入的锐减可见一斑。

同样,除了中国,亚洲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外资流入也呈下降趋势。2002年10月至6月初,东盟6个成员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约6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近60%。下降最明显的是马来西亚,从2001的30亿美元下降到6月的5.7亿美元。降幅高达80%。新加坡的外资流入量是六国中最小的,下降了22%。

(五)中国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受益者。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中国成为全球投资阴霾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是国际直接投资流向变化的主要受益者。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一年,中国利用外资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据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统计,2002年6月至8月,中国实际利用外资344.42亿美元,同比增长25.52%。可以预测,2002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总规模将超过500亿美元,创下前几年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最高纪录。而且,随着中国整体实力的提升,流入中国的外资构成也在发生积极变化,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投资比重明显增加。从来自中国及港澳台的投资构成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一变化。仅根据台湾省的统计,在1991-2000年期间,台湾省对大陆电子电器制造业的投资仅占其对中国大陆总投资的28%,但在2001年增加到45%,相应地,对纺织和食品饮料业的投资从12%下降到3%。

㈥流向公用事业和建筑业的M&A资金大幅增加。

虽然2001年全球M&A资金较上年大幅减少,但部门流向并未发生较大变化,即仍主要流向信息、金融、保险部门。然而,自2002年以来,M&A资金的部门流动与过去有所不同。除第一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外,最重要的变化是公用事业和建筑业M&A规模的显著增加,吸收资金占各行业的比重从2001的不足5%跃升至23%(图3)。相比之下,金融保险、信息和多媒体领域的资金流减少幅度最大。这些领域在2001年吸收的M&A资本总额高达43%,而在2002年上半年急剧下降到26%。其中,M&A在新经济浪潮中炙手可热的电讯业每况愈下。2002年,可以说是几乎偃旗息鼓,没有太多大规模的并购。

图3 2002年上半年全球M&A资金的部门流动情况

资料来源:经合组织:。

二,近年来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变化的主要原因

具体而言,近年来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

(A)世界经济增长缓慢,主要股票市场持续下跌

以美国经济为火车头的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主要股市持续下跌,制约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如今的美国股市,资本总市值大幅缩水。在美国65,438+00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26家(包括惠普、思科、AOL等。)已经损失了超过三分之二的市值。投资者损失惨重,投资信心受到重创。从2002年6月5438日到8月,美国标准普尔指数已经下跌了23%。第二季度,由于股市下跌,家庭净资产减少了8770亿美元,家庭共有基金减少了2000亿美元,退休基金损失了4690亿美元。证券行业盈利能力的下降也能说明这个问题。2000年美国证券公司的税前利润还是21亿美元,2006年5438+0,减少了50%,为6543804亿美元。美国证券业协会预测,2002年证券业的利润仅为6543800亿美元。股市的涨跌是并购活动的晴雨表。在此背景下,M&A交易的换股方式不再那么流行,被收购企业更愿意现金交易,这进一步增加了M&A的难度..

(二)第五次全球并购浪潮的结束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全球企业间发生过五次并购浪潮,各有特点和相似之处,但相同的特点都是随着当时的经济周期变化而同向发展。也就是说,M&A波的四个阶段,即开始、上升、高峰和下降,都与经济萧条、复苏、繁荣和衰退合拍。第五次全球M&A浪潮的发展就沿着这样的轨迹发生了变化。这场全球M&A浪潮的终结可以从三个方面反映出来。首先体现在全球M&A交易总规模、M&A件数和M&A平均交易规模的减少。第二是跨大西洋资本流动的减少,第三是新经济行业(主要是电信)的M&A热潮的冷却。

首先,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包括跨境M&A在内的全球M&A活动,在交易规模和M&A病例数量方面均大幅下降。从规模来看,与2000年全球M&A规模3.5万亿美元相比,2006年M&A规模5438+0下降到约2万亿美元。2002年第一季度,全球M&A规模仅为2436亿美元,为1995以来的最低水平。2002年上半年,全球企业在M&A的案例有8340起,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29%。此外,每笔交易的平均规模也大大降低,超过100亿美元的M&A案例屈指可数。无论是2001最大的M&A案、德国电信公司收购美国VoiceStream案,还是2002年后影响最大的惠普收购康柏案,它们的交易规模都在200亿美元以上。

其次,作为全球M&A活动的“主战场”,跨大西洋M&A的活动,尤其是欧洲企业对美国企业的肆意M&A,是第五次全球M&A浪潮的重要特征之一。但近两年欧美并购浪潮的降温,直接导致了全球并购规模的缩减。2000年,欧洲对美国的直接投资达到创纪录的2387亿美元,2006年5438+0减少了51%,至1181亿美元。2002年第一季度仅为23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6%。

再次,从行业情况来看,电信行业是第五次并购浪潮中最“火热”的明星领域,电信巨头们热情地进行了巨额资本跨界并购。但没想到,他们不仅没有获得预期的丰厚利润,反而陷入了债务危机。到2002年第一季度,大多数西方电信巨头都宣布经营亏损,这些企业的财务状况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善。另一个例子是在半导体行业。早在2001年初,美国贸易协会和半导体公司就预测2001下半年产业发展将走出低谷,但事实并非如此。2002年,他们做出了类似的预测。事实上,在2002年上半年,全球10家半导体供应商中,只有英特尔、三星电子和台积电三家销售额有所增长,其他七家(如东芝)销售额均下降了5-29%,因此整个行业并没有真正走出低谷。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外扩张和投资的意愿和能力大大降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形势必然由盛转衰。

(3)美国和欧洲的大公司丑闻沉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

安然、世通、泰科等一系列企业腐败事件,迅速戳破了美国股市泡沫。公司治理结构及其会计和审计制度暴露出很大问题。严重的制度缺陷使得曾经被其他国家推崇的美国企业模式受到广泛质疑。事实上,公司腐败的影响极其深远。仅从短期市场效果来看,它们对投资者造成了特别沉重的心理打击。人们不知道明天哪家公司会出丑闻,也怕股市投资踩了“地雷”。抛售和减持股票似乎成了投资者的唯一选择。股市的低迷反映了投资者对过去大量并购的反思。那些热衷于并购的企业高管,无论并购成败,往往都是最大的受益者。因此,股市中的广大投资者“用脚投票”迫使企业在当前的M&A活动中逐渐谨慎。惠普收购康柏的消息发布后,他们的股价不涨反跌,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美国和欧洲股市持续下跌,使得借贷能力下降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对新投资的扩张持谨慎态度。

(四)跨国公司“少而精”的全球投资战略

跨国公司整体盈利能力的持续下降迫使其重新思考之前的对外扩张发展战略。虽然《财富》杂志2002年全球500强年度排名因为安然、世通等问题而受到质疑,但由于是根据企业2001年公布的财务报告和营业额进行排名,因此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根据2002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2001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总资产增加(6.2%),但营业额略有下降(-0.4%)。最让人吃惊的是利润的巨大下滑(-54.438+0%)。

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迫使跨国公司重新审视和调整以往肆意对外扩张的战略,从过去追求外部扩张转变为目前加强内部整合。除了加强对美国、中国等重点国家的投资外,普遍转变为“少而精”的全球发展战略。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很多跨国公司的裁员(2001以来,仅美国的电信公司就裁员50万人),出售非主营部门的资产等等。在过去的两年里,索尼将全球资本支出削减了40%,并关闭了65,438+05家工厂(其中两家在美国)。再比如,作为欧洲新经济时代的标志性企业,维旺迪环球影业在短短几年内,从一家水务公司迅速发展成为全球传媒集团,但也欠下高达6543.8+09亿欧元的巨额债务,其总裁梅西耶被迫辞职。新总裁Fourtou一上任,就对之前的合并策略进行了180度的大转弯,决定采取“出售求生存”的策略,被迫放弃部分“重大资产”,包括可能出售几年前收购的美国环球音乐公司。

(五)中国日益成为影响国际直接投资格局的重要因素。

中国经济的崛起表明国际直接投资的格局正在发生重要转变。与近两年亚太地区外资流入减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华投资和外资在华并购的热潮正在升温。由于中国稳定的经济增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国对外国投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加,并开始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国际直接投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比如2001年,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大东道国不是美国,而是中国。此外,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正从东南亚转移到中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事实上,中国一直被认为劳动力成本低的情况正在改变。数据显示,外资企业中国员工的劳动力成本高于泰国、马来西亚和越南。而且随着外资的涌入和国内企业吸引力的提高,对合格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这都在增加外企的投资成本。因此,影响外资流入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开始下降。

事实上,真正影响和加速外资流入的决定性因素是中国的市场优势和制度优势(如投资政策和透明度)在上升。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和中国入世后鼓励外资的政策保障,增强了跨国公司的投资信心。仅从我国外资政策来看,2002年4月1生效的《外商投资指导产业目录》中,我国政府本着鼓励外商投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原则,将鼓励类目录由之前的186增加到262;限制类别从112减少到75个。同时,放宽了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原先禁止外资进入的电信和燃气、热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理网络系统首次对外开放,进一步开放了银行、保险、商业等领域。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大量跨国公司表示有意增加在中国的投资。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在其全球战略中将中国视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投资目标。中国投资市场的国际竞争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手表、眼镜到汽车、航空,竞争的硝烟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以汽车行业为例。在大众、丰田等巨头南北瓜分的形势下,不甘落后的日产公司励精图治,投资85.5亿元(654.38美元+0.03亿美元),与东风汽车公司组建新公司,双方各占50%股份,以实现2006年55万辆的年销售目标。

在新的外商投资政策指导下,外商不再满足于合资等过去的投资方式。2002年前8个月,外商独资企业占新批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65.3%,比去年同期提高6.3个百分点,反映了外商投资者日益明显的“独资化倾向”。随着我国允许国有企业向外商出售股权的政策出台,外资在华并购势必呈现快速升温的现象。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他们的地区总部搬到北京和上海。2002年上半年,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上海的步伐明显加快,共有70多家,其中大部分是信息技术产品公司和物流、航运等行业的跨国公司。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台湾省企业对投资大陆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外资流入却大幅减少。其中,2002年上半年新增投资的88%投向了长三角。而且台湾省对电子等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

三。2003年预测

2003年,国际直接投资形势能否走出低迷,仍取决于世界经济的复苏程度和全球投资环境的改善。从欧美等投资大国的情况来看,2003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止跌仍是指日可待的。促使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停止下降的因素包括:

一是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税制改革和欧盟东扩,欧盟企业区投资潜力巨大。尤其是中东欧经济转型国家,近年来经济的稳定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加上文化的趋同和地缘优势,使得这些国家对欧盟企业有很大的投资吸引力。

第二,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对外投资不仅远远落后于美国,也远远落后于英法德。然而,由于日本经济长期萎靡不振,日本人对外国投资的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日产被雷诺收购后的改革效应,让日本人切身看到,彻底重建日产或许是企业新的出路。经过几年的改革,日企相互持股比例明显下降,从1991的52%下降到目前的37%,为外资企业并购本土企业提供了更大的机会。因此可以预计,未来几年,随着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障碍的不断减少,完全有可能掀起一股外资并购日企的浪潮。

第三,美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决定了新一轮国际投资浪潮将在何时、以何种规模出现。虽然统计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美国对外国投资的吸引力确实下降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跨国公司放松了对美国投资机会的关注。相反,他们在等待新的更好的机会。因为没有迹象表明已经在美国投资的外国公司正在大量转移资产。事实上,在一些行业,如汽车和制药,外国企业仍在增加投资。例如,在对美国的投资中,汽车行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投资亮点。外国公司正在美国扩大产能和市场份额,丰田公司增资扩大其在美国的四家制造工厂的规模;韩国现代汽车公司斥资6543.8+0亿美元,在美国建设年产22.5万辆汽车、2000名员工的汽车工厂。同样,制药行业的跨国公司仍然对美国市场情有独钟。德国默克制药公司于2002年6月宣布,其未来的投资重点将转移到美国。此前,德国第二大制药公司——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和瑞士诺华(Novartis)也宣布将投资重点从欧洲转向美国。全球制药业聚焦美国有两个关键原因。首先,世界制药业越来越集中在美国。美国药品销售额占全球总销售额的40%以上(欧盟只占22%)。第二,美国可以为药物研发提供更好的条件,在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全球62%的新药是在美国研发的(欧洲研发的新药数量只占全球的21%)。这样,为了争夺美国医药市场,新一轮投资热潮正在兴起。

第四,以中国为核心的亚太地区M&A活动可能率先走出低谷,成为全球M&A局势最活跃的地区。随着中国开始向外国投资者出售国有企业股权,完善外资并购的相关法律法规,外资并购的可操作性将不断提高,外资并购的热潮将从2003年开始持续升温。同时,作为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世界第六的经济大国,中国的对外投资能力也将得到快速提升。特别是随着民营经济的崛起,中国对世界直接投资的增长将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作为邻国,亚太地区其他国家也纷纷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深远影响。此外,新兴的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国际资本最重要的避风港。因此,可以预期,以中国为核心的新一轮企业并购高潮正在整个亚太地区酝酿。

第五,传统行业将再次成为企业并购的主流。对于传统领域来说,分分合合是常事。只是在新经济浪潮中,高科技产业抢尽了风头,成为全球M&A浪潮的主角。但从某种角度来说,传统产业是新经济浪潮的最大受益者,高新技术产业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因此企业并购的活跃度会大大提高。根据2002年的情况,50%以上的M&A资本流向传统行业,主要是制造业、公用事业和建筑业,而且这一现象将持续到2003年。因为电信、互联网等领域的规模扩张已经基本停止,在债务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下,它们之间的重新整合更加困难。因此,未来人们在并购领域会更加关注传统领域。

综上所述,2003年不太可能形成大规模的国际投资热潮,总规模可能仍在5000亿美元之间。显然,与2000年至2002年这三年的总规模变化相比,其下降趋势已经大大减缓。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和投资者信心的恢复,新一轮国际投资浪潮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