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县经济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互助合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到1956,全县实现合作化时,粮食总产量达到45200吨,亩产达到166公斤,人均占有320公斤。与1949相比,总产量增加13400吨,亩产增加31公斤,人均占有量增加23公斤。
1959 ~ 1961年期间,由于高指标、盲目指挥、夸大其词等“左”倾错误的严重蔓延,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自然灾害使粮食作物连续三年歉收。与1,966,5438+0,956相比,总产量减少1.1万吨,亩产减少33公斤,人均粮食减少1.654,38+0公斤。1961年9月,我们执行了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订草案,纠正了“左”的错误。经过三年国民经济调整,粮食总产量恢复到1965年的4.76万吨,亩产上升到178公斤,均超过65438公斤。
“文化大革命”初期,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普遍受到打击,干部受到批判,机构瘫痪,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遭到破坏,农业生产再次下降。1968年粮食总产量减少到38800吨,回到1951的水平。1972以后,逐步恢复农业机构,实行“以粮为纲”的政策,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革耕作制度,推广矮杆良种,改进栽培技术,增加农药化肥供应,使产量逐年增加。到197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99万吨,亩产296公斤,比1956亩增加130公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全面发展。198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900吨,超过历史最高水平。随后几年,受多种因素影响,粮食总产量徘徊在65438+万吨左右。1987年粮食总产量107000吨,居全区第五位;亩产266公斤,居全区第四位;人均占有量384公斤,居全区第四位;人均农业产值165.79元;国家人均粮食供应量(粮食征用、粮食收购、粮食涨价、粮食超购)80公斤。与1949相比,粮食总产量增长2.32倍,亩产增长2.19倍,人均粮食增长30.30%,人均农业产值增长48.40%。烤烟、茶叶、水果、生猪、水产品也大幅增长。
连城县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红心红薯、白鸭、花卉、烤烟等特色农业加快发展。2013年6月至10年6月,共保障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资金4400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547个,带动农户4.4万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10.8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5.3%。实现“三农”综合保险17个乡镇全覆盖。随着“推进花卉苗木整乡(村)”工程的实施,全县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成为全省花卉苗木生产大县。连城兰花有限公司入选“中国十大花木种植企业”。红薯干加工产值8亿元;连城白鸭屠宰324.3万羽,连城白鸭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成运行。福建连城农民创业园连城白鸭标准化养殖及蛋品加工、特色兰花种质资源库项目基本完成。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13新增8400万元。连城县获得第五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展馆布置金奖和最佳组织奖,连城兰花和毛竹分别获得“花王”和“竹王”称号。连城被评为“全国安全农机示范县”;宣和乡被认定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乡”。清朝以前,国内工业都属于手工业,包括陶瓷、造纸、采矿、冶炼、雕版印刷等。到了民国时期,除了一个半机械化的印刷厂和一个8千瓦的小发电厂,其余的仍然是为农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手工业。现代工业产品都是从外地进口的。所以195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只有761万元。
从1952开始,把分散的个体手工业重新组织起来,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创办县松香厂、热电厂、印刷厂、碾米厂等工业企业。到1957,全县工业总产值上升到704万元,是1950的9.25倍。65438年至0958年“大跃进”期间,在“大钢铁企业”的推动下,建立了一批工业企业。但由于违反经济规律,65438年至0962年实行“调整、整顿、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时,大部分工矿企业被压缩下马。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13310000元,不到1957的一半。1963年,贯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家经济建设总方针后,工业生产回升,工业总产值在1965年达到679.89万元,是1962的2.1倍。
1966“文革”开始后,生产管理混乱,大部分工厂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工业生产停滞不前。到196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为834.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4041978元的25.22%。并兴办铁厂、造纸厂、合成氨厂、水电站、膨润土矿、水泥厂、北团煤矿等工矿企业。
1978 1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7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73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9666万元的38.68%,比1969增长近4.5倍。65438年至0984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汽车修理厂、啤酒厂、塑料彩印厂相继成立。在改革中,企业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扩大生产能力,增加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到1987,全县工业总产值为1230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20064万元的0.32%,比1979增长了3.29倍。全县工业企业(含省属工业企业和集体工业)职工7260人,其中干部880人,工程技术人员284人,工人6096人(含学徒工、服务人员和临时工)。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28家,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27家,乡镇(含村)工业企业65438家。
光电、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产值9.6亿元,增长38.4%,其中光电产业产值3.7亿元,增长31.1%;海峡生物医药产业园开工建设,海峡光电产业园、新景光电信息产业园、赛特新材料产业园加快建设;福建新晶35 kg和80 kg人造蓝宝石生长炉已分别投产70台和11台,成为国内最大的LED基板材料供应商。赛特新材料公司进入上市辅导期。五大重点行业继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