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教父郑俊怀创造财富的故事。

想当记者、律师的郑俊怀,莫名其妙地加入了1975的企业,在农场当了四年的革委会副主任、副书记。他养猪养鸡,打井修路挖渠,想尽办法找一个领导不满意,下属有意见的。当他带着怒气搬走的时候,他所有的家当只有一对木箱,一堆木炭和一堆燃烧的火柴。

“我总是在折磨自己,总是给自己找茬,总是穷,总是不满足。磕磕碰碰那么多,每当过不去的时候,想到92岁的老母亲安详地缝纫,一下子就平静了。我妈在炕上轻轻摸我的胳膊和脸,但这种感觉是最真实的。”郑曾对记者说。

之后,郑俊怀当了招待所所长,骑过三轮坞站,炸过油条。白天采购、洗菜、当服务员,深夜处理晚餐。然后他用一些钱算了一天的账,把敌敌畏撒在木炭上熏苍蝇。终于回家了,在台阶上点了一支太阳牌香烟,已经是下午12了。以三个月见不到家人为代价,郑俊怀回到了繁华的招待所,并得到了“他是个有官架子的人”的评价。但在郑俊怀看来,这段经历是他企业生涯中最宝贵的三年。"那时,我开始了解企业管理、成本核算、质量和服务."

“如果时光倒流,我们可以在呼和浩特1982找到至少500家比惠民牛奶食品厂更大更好的企业。但为什么只有伊利成为了行业老大?这和郑俊怀的‘油条的力量’是分不开的。”资深投行人士王纪周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

1982年,郑俊怀第三次服从了分配。当时农垦系统最差的企业红旗牛奶厂(伊利前身)任副书记,后任厂长。从那以后,郑俊怀似乎开始与今天的身份挂上了钩。这一等就是22年。

1992期间,当邓小平南巡的春风吹到内蒙古时,红旗牛奶厂已经成为呼和浩特农垦系统最好的企业——郑俊怀手中的惠民牛奶食品总厂。他组织了一个团队到深圳考察,做出了在当地实行股份制的决定。有关部门不同意这么好的企业改制,郑俊怀“全力以赴”的劲头又上来了――征求意见后,90%以上的职工同意入股,郑俊怀下定决心放弃副处级待遇,要股改。在市长现场办公会上,郑俊怀说,我们不要资金,不要减税,要求只有一个,就是重组。不同意,团队集体辞职。主管当局的意见在会上有分歧。

当时经历过这件事的人仍然记得郑俊怀当时的能量。他放弃了行政单位的副厅级待遇。最后立场:“如果市里不同意股份制改制,我就寻求个体户。”郑俊怀真是破釜沉舟。

若干年后,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郑俊怀仍十分感激时任呼和浩特市市长的白胤同志。正是白胤的最终决定,促成了1993惠民乳食品总厂以及后来的伊利股份的股份制改革。

郑俊怀,一个念念不忘自己吃水的打井人,培育了牛根生。

如果要谈郑俊怀,恐怕不能谈牛根生。蒙牛内部的书是这样描述郑和牛的:“中国乳业两大巨头在前三年的打打杀杀中,居然住在同一栋楼的同一单元里!尘埃落定的今天,一个身陷囹圄,一个耗尽家财,一个含泪牺牲百年,一个为后人立下了功德。老郑抚着脸颊若有所思,寻思着是不是有一声‘余,何生良’的叹息;老牛抚着下巴沉思,一定有一种“逝者如斯”的感觉……”

1983年,郑俊怀和牛根生差点进了呼市惠民牛奶食品厂。但在当时,老郑和老牛绝不是日后乳业中相互竞争的两大巨头,他们的地位却大相径庭――老郑作为企业的最高决策者坐在主席台上,而小牛站在车间里当洗瓶工。从“出身”来说,郑是的国家干部,享受副处级待遇,而牛则差得远。

几年前,记者听到一个传闻,呼市政法委有三分之一的领导来过蒙牛,但他们并不认识牛先生,而是牛根生,他十八九岁的时候就被抓起来拘留了。后来见过几次面,采访牛根生校长的记者也试图求证,但最终因为场合不合适或者环境太过庄重而作罢。直到蒙牛内部的书被公开披露,我才恍然大悟:“哦,原来这是真的。”

就是这样一对地位和“出身”不同的夫妻,后来成就了伯乐和千里马的婚姻。郑俊怀以战略家的眼光发现并提拔了牛根生,为牛普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牛根生在伊利开创了“从军人到将军的典范”,也树立了“从大起大落”的样本,上演了“洗瓶工-副总裁-高级经理”三点一线的大起大落。直到有一天,郑俊怀隐约觉得牛根生的存在已经危及到了他的地位。

1998年底,牛根生被郑俊怀安排到北大读书,黄牛每天以240元的高额房租住宿。但是,这不是郑对黄牛的“款待”,而是郑主持的“鸿门宴”,把黄牛逼出来的。因为郑已经给妞妞发信息了,不学习就收回他的车和手机。

此前,牛根生曾三次向递交辞呈,郑也曾两次“劝退”。第三次在董事会上递交辞呈时,郑俊怀说:“我不是故意的!”牛根生说:“那我撤回这份辞呈。”当牛根生伸手去拿辞呈时,郑俊怀迅速用手紧紧握住...后来郑的态度更明朗了:“伊利有他无我,我有他无他。”

有人说郑与牛的冲突是因为性格;有人说郑和牛的矛盾是因为误会;有人说郑和牛的矛盾是因为利益。

现在看来,探讨郑与牛冲突的原因似乎已无意义。众所周知,在牛根生忍痛离开伊利之后,又一颗璀璨的乳业明星——蒙牛在草原崛起。项羽在自己的鸿门宴上放了刘邦,为汉高祖立下了大功。郑俊怀用自己的“鸿门宴”赶走了牛根生,成就了中国的“蒙牛神话”。

伊利教父郑俊怀的性格特征。

“伊利教父”郑俊怀的特点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一丝不苟”。孙宪宏先后在伊利和蒙牛工作,曾受郑俊怀和牛根生的指挥。

孙宪宏回忆说,郑俊怀要求制定推广计划,强调“在暴风雨中做”。结果65438+万元的计划被郑俊怀“重新考虑”,变成了65438+万元,没有突变。1996,“伊利冰淇淋去亚特兰大奥运会”的营销,100万的合同已经签了,但郑先生还是打电话让先红“再加”...

但郑俊怀毕竟是郑俊怀,他的性格中也有倔强的一面。在惠民牛奶食品总厂的郑俊怀,忙碌而卑微。他曾经在满洲里参加过内蒙古的一个奶业会议,会上的安排之一就是去边境国家考察。但这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有机会。组织者只为一些大企业安排了参观,但郑俊怀和一些小企业的领导人没有被包括在内。后来,当他们得知这个消息时,郑俊怀等人不甘心,于是他们一起去了会议组,要求参观。然而,组织者没有车辆,最后设法找到一辆卡车来拉煤并送到那里。

惠民牛奶食品总厂厂长郑俊怀坐在那辆沾满煤灰的破卡车里,却满心欢喜地来到这个国家。

他从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小角色,变成了一个受人尊敬的著名企业家。1998年,郑俊怀又去了满洲里。这一次,满洲里市市长用他的丰田4500接待了他。郑俊怀告诉记者,这是由于他的贫穷背景和他母亲的教养。和很多有尊严的人一样,他可能觉得这些让他更有人情味。这是典型的成功人士的心态。

媒体报道说,他多年来一直乘坐经济舱旅行,并与他的秘书共用一个标准间。他说,为了“省钱”,他经常和秘书长或其他人住在一起;伊利的人都知道他是个“节俭”的人。他出国的时候经常吃一个披萨,在家的时候经常送一碗面的饭。

郑俊怀的妻子曾说:“老郑从来不和我谈公司的事,也从来不让家人插手公司的事。”

在伊利,郑俊怀不仅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还是公司的党委书记。他是典型的“铁腕”。被他排挤的总裁、副总裁多达14,但他对下属很好。作为一名企业家,郑俊怀经常出入许多高层场所,参加各种高层会议,但他总是说着地道的土气话。

就连牛根生的态度,郑俊怀也说过,时软时硬,时强时弱。起初,狮子郑俊怀一口气把羚羊牛根生赶出了他的领地。但牛根生建立蒙牛的时候,此时的狮子似乎忘记了羚羊要被狮子追的规矩,而是纵容羚羊跟自己跑,等着他“打造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和“为内蒙古加油?当“中国奶都”、“航天员专用奶”等一系列计划回过神来,人们听到了“草原品牌是一块,蒙牛伊利是一半”的声音。在这个广告语中,曾经宣称自己只是第二品牌的蒙牛被放在了伊利之前,“半壁江山”已经明显拉开了对手的架势。

22年在3分钟内结束。

2004年2月17日中午,伊利集团一如既往的忙碌和平静,办公室突然接到市政府的电话:下午3点,伊利集团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召开集体会议。对于像伊利这样的明星企业来说,与当地政府领导的会面是很正常的,所以郑俊怀和伊利的许多中高层准时到达。

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张,秘书长兰,副市长等参加了会见。与往常不同的是,除了这些市领导,还有一位自治区检察院的领导。会议由张主持。然而,检察院领导却成了当天会议的主角――检察院领导宣布,要向郑俊怀、张喜安、李永萍、赵成夏、陈艳、杨贵、詹永宽等7名伊利中高层“集中时间、地点,说明情况”。

第二天,检察机关再次传唤伊利的四名高管:杨、郭顺喜、和。前后传唤的11人中,先后有6人被释放,最终有5人因“涉嫌挪用公款罪”被自治区公安厅刑事拘留,羁押在包头市看守所。这5人分别是伊利董事长、副董事长杨、原奶事业部经理兼总裁助理郭顺喜、董事会秘书张、证券事务代表。

“听到检察院的决定后,郑先生()的脸一下子就白了,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一位当天参加会议的人士告诉《北方劳动时报》。

郑俊怀等人被带走的过程非常短暂,媒体报道“22年在3分钟内结束”“一夜之间面目全非”。的确,这一天的确是郑俊怀一生的“滑铁卢”。

见江东父老而不耻:《教父》之后

在郑俊怀被拘留几天后,他的家人成了舆论的焦点。经过几天的沉默,郑的妻子,薄湘女,终于向媒体开放了她的房子。

120平米的房子装修很普通,能看到的值钱的家电只有一台东芝液晶彩电。处于漩涡中的郑的妻子告诉记者,以前一个月只给她几百元生活费,从2001,增加到一个月3000元左右。要支付家庭的日常开支,这些钱根本不够。郑的女儿和儿子分别在法国和日本留学。学费和生活费都在老郑的掌控之中。郑的老婆不知道每年给他们多少。郑的妻子说,两个孩子都是一边打工一边读书,基本能赚够自己的钱。

说起亲戚,郑的妻子说:“自从他当了领导,我们家和他们亲戚的工作没有一件是他解决的。相反,他还在公司规定不能安排任何一个亲属的工作。"

郑俊怀被带走的那天,项波并不知道。薄湘女告诉记者:“老郑17一直没回来。18上午,老郑的秘书打来电话,说检察院要来我家。18大约11点的时候,老郑的秘书,公司行政办公室经理刘春海和五个检察院的同志来到我家,给我看了一张搜查证,说要查一下老郑的相关资料。我这才知道老郑被带走的消息。最后检察院的同志从我家拿走了电脑、录音机、磁带和一些公司资料,没有发现任何现金和存折。”

郑出事后,有媒体称蒙牛欲拿外资控股伊利,这让走投无路。蒙牛的孙宪宏对此坚决反驳。孙宪宏指出,郑俊怀最先成立华实贸易,蒙牛最后控股外资,所以蒙牛无意控股伊利。

高墙内的郑俊怀可能没有想到,伊利这个企业并没有因为把伊利当儿子的教父的倒下而倒下。相反,2005年,伊利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成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新当选的潘刚董事长荣获“2005年中国十大经济人物”第一名...

经历了郑俊怀风波的伊利正变得更加成熟。

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