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洋上建造严介和:一个独特的“疯子”
他曾经相信受苦是福,他挖到了第一桶金;他在曾健走偏了,运营模式被质疑;他不按套路出牌,不按规矩出牌,他的野言论和行为令人咋舌。这是“疯子”严介和的独特财富之路。
严介和的“不安分”在他的老师时代显露出来。当时作为江苏一名高中语文老师,他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带着家人编织草帽、帽子、簸箕,生产销售,积累了几十万元的资产。
1986年,严介和被迫辞去铁饭碗,“跳海”创业。1992年创办淮安市引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开始在建筑领域做出一番事业。
为了找项目,他从淮安到南京跑了11趟,终于拿到了南京环路的配套涵洞工程。但这个项目被层层转包,到了严介和,不仅赚不到钱,还净亏损5万。
权衡之后,严介和决定接下这个项目,并提出了“宁赔8万,不赔5万”的想法。“有时候主动吃亏,才能主动得到。亏5万还不如亏8万。我们很绝望,必须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
所以,他只用了72天就完成了140天的项目。项目测试结果优秀,业主很高兴。第二年,工程指挥部把城市周边的高速公路工程全部交给了他,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860万。
此后,严介和参与了南京新机场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江阴大桥等项目的建设,公司业务不断扩大。
在公司发展过程中,严介和一方面采用“BT”模式运作基建项目,另一方面打包收购国企。这种颇为“另类”的操作模式让他备受质疑。
“BT”模式是指承包商先全额进行基本建设,项目完成后政府分期偿还项目资金。
当时,江苏省宿迁市政府计划修建一条城市大道,但由于缺乏资金,严介和率先出资修建了这条大道。首战告捷后,他迅速将“BT”模式复制到全国各地,成为严介和个人财富暴涨的起点。
面对质疑,严介和表现得非常冷静。“我们在太平洋没有任何原罪,我们的第一桶金来得非常干净。我们没什么好隐瞒的。”
此外,对于“低价”收购负债国企,他表示,“我们一直收购31的特困企业,都是负资产重组。总资产1亿,总负债1.5亿。当然,收购这些企业也不是一分钱。”
在收购亏损的国有企业后,严介和注入资本,输送人才和专业设备,使它们起死回生。仅在2005年,他就有2700亿份订单。
可惜好景不长。2006年,严介和陷入“债务门”,沉寂了一段时间。
在选择沉默来应对外界质疑的日子里,严介和被解雇了两次。退居二线后,他活跃在教育领域,同时培养儿子严昊顺利成功。
自从严昊上了大学,严介和就小心翼翼地训练他。大学期间,严昊先后担任办公室主任、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务,创造了非凡的管理能力。
毕业后,严昊成为集团公司江苏太平洋的董事长,并在第一年使公司扭亏为盈。
对于25岁就接班的儿子,严介和充满了信心。“我教育的儿子大20倍!”
与此同时,严介和“回归”了教育领域。他在传统国学的基础上编写了《新论语》,先后创办了华佗箭论组委会、中国郑和舰队首都国际集团、太平洋商学院。
“做了20年商人,回来做教育,终于走出了不正常,变得不平凡,回归正常。”
根据2017胡润百富榜,严昊家族财富高达115亿元。
今天,严介和已经进入了一种“漫游”的生活状态。他依旧狂野不羁,言语惊人,但这就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他说,“我可以一直疯下去。这才是真正的牛x。”
文章来源:南财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