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公文的主要传播方式

960年,赵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他和他的兄弟赵光义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在此基础上,中国邮政事业进一步发展。当时宋和北方的辽交往频繁。宋使臣入辽,从河北雄县白沟,到忻城县,再经涿州、良乡到燕京(今北京),再经驿道上的金沟亭、新亭、如来亭、铁江亭、田童亭,到辽朝中京(今辽宁宁城)大定府,最后到达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奇)。沿途有很多邮局,邮局很忙。苏东坡的弟弟苏辙,曾作为宋朝派往辽国的使节,经白沟在燕京逗留了一段时间。他写过一首著名的诗《渡桑干》,诗中有:“乘马渡桑干,旗一回,无故还。胡人舍不得去福建,所以长期与中原和平相处。年年必送桑枝,欲谈白沟。”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宋辽之间频繁的交往,宋辽人民之间真挚的感情以及白沟驿站的情景。

宋朝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扩大了邮路。当时陕甘通往四川倪青驿道(今甘肃徽县南)的道路被封锁,北宋政府由从利州(今四川广元)调来的主客大夫李雨青主持,重新开辟了一条白水驿道。从河池驿(今辉县)到长居驿驿(今陕西略阳白水河)修筑驿道,然后进入四川,只用了半年时间。邮路方面,亭路2309条,邮亭389个。因为这个项目的成功,主持人李雨青等人连续获得了政府的奖励(《白水路的故事》)。宋朝政府在今天的甘肃修建了许多驿道桥。著名的兰州浮桥、安乡浮桥(在今临夏)都是北宋时修建的。这两座浮桥极大地方便了甘肃与新疆、甘肃与青海之间的邮政运输。

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宋朝还发展了水邮、驼邮等各种邮政设施。在甘肃敦煌,沙漠驿道沿线的骆驼驿和驴驿得到了大力发展。至今,敦煌壁画中仍有宋代骆驼驮运的图像。在宋太宗,湖北江陵和广西桂林之间设立了许多送水店,广西两湖和沿江的数千名渔民和樵夫被用作“送水店”。在湘江沿岸的险地,也有和陆毅一样的驿道(《续资治通鉴》卷十八)。

2.邮政系统军事化

宋朝时期,中国的封建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为了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当时的邮政也趋于军事化,各种制度都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首先,兵部是掌管管理邮政的中央机构,专门过问邮政的规章制度、人员调配、马匹运送等等。同时,枢密院还主管邮政,其管理范围是驿马的分配,邮传信用卡的颁布等等。这两个机构相互制约,不允许擅自垄断权力。这种处置方法和宋朝“有权发兵,无持兵之重;.....有持兵之重,无发兵之权”(《范太师集》卷二十六)具有同样的预防意义。其次,北宋用军衔代替百姓担任邮务人员,投递信件的机构完全按照军队建立。这种变化的发生是因为宋朝尖锐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严峻的形势迫使宋政府把传播中的军事内容作为重中之重。

在宋朝,邮件和文件的传递与过去官员住的旅馆完全分开。这家客栈已经演变成一个简单的政府招待所。宋代诗人王应麟说:“郡县夜宿之宅,名曰京府;驿骑驿站被称为四方驿站(王应麟的玉海),只是作为官员和使者停下来休息的地方。递送政府文件和信件的机构还有另外一个名称,总称为“递送”,可分为“急送”、“马送”、“步送”。

递一个“送货员”,又叫“打下兵”,一般由地方“兵”充任,主要是送文件的人。邮政人员由平民转为军人,始于北宋初年。宋朝建立后的第二年,太祖赵匡胤下令“令一切邮品由军队运送”(《宋史·太祖纪》),然后定制。当时王逸[yǒng Yong]曾评价这一措施:“前代为民置邮”,给百姓增加了极大的负担。宋太祖“纠正了这个缺点”,开始“代表人民让士兵当信使”,后来还设立了专门的邮政信使。他们得到了更好的待遇,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宜颜纪谋录》)。当初这个改革确实有一定的效果。而宋朝的士兵“日夜奔波,准备异常辛苦”(嘉定赤城志)。按照规定,他们虽然每月有国家拨付的工资,但又忍不住被官员克扣,常常处于温饱的境地。有的“缺了盘缠,饥寒交迫”(《永乐大典》卷14575)。前面提到的湘江沿岸的送水员也过着非人的生活。他们往往“衣食无着”,又因为水运困难,路程往往和陆运一样,或者阴雨连绵,错过期限,费率挨打。为了生存,这些士兵和司机不得不聚集在山里,成为土匪。在宋代的史书中,有很多士兵逃亡造反的记载。为了防止士兵逃跑,宋朝统治者采取狠毒的手段,强迫他们在身上纹身,有的纹在脸上,有的纹在胳膊上,把他们当俘虏对待。这样做,更加激起了铺路士兵的反抗。

南宋时期,在东南沿海和北方海防地区,相继建立了“排外”。这也是将邮政通信军事化的措施。所谓“申斥”原本是指边境上的岗哨,驻地往往选在高地,便于观察。此时,观察、侦察和通信传输相结合,建立一个具有军事性质的“拒止店”。这种信使主要是传递军事紧急文书,为军事活动服务。后来宋政府又设“店”,士兵仍从事通讯事业,相得益彰。

3“宾至如归”宋代客栈

如前所述,在宋代,客栈完全脱离了邮政,只履行一个政府招待所的职责。

宋代的客栈分为几个不同的档次和级别。在国家层面,有高级宾馆招待来自周边国家的国家使节。当时,北宋都城汴梁有四座重要的大酒店。其中,板井亭和都亭客栈是专门用来接待北方契丹使节的,涞源客栈是专门用来接待西北西夏和其他民族政权使节的,怀远客栈是专门用来接待新疆和中亚客人的。这些高级酒店设施豪华,有时会在这里举行国宴,招待各国使节和驻朝大臣。

地方一级的政府招待所也很华丽。从外面看,它就像一座壮观的寺庙,一个颇具风格的政府,一个富人家庭的豪宅。内部设备各种各样,简直让乘客忘返。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写过一篇名为《风伊名记》的文章,是这样描述的:“游人所居所用,如府,如庙观,如天下富户之宅,四面八方来者皆乐忘。”南宋时,另一位文学家毛恺以细腻的笔调描述了另一个驿馆:“是二十四行的房子,有五十七级台阶,厅分两间,两翼,四周重墙”(《鹤峰驿馆》)。意思是:房子很宽敞,左右前后24个房间,居住面积57级台阶,一个厅,一个客厅,一个走廊,四周有高高的院墙。这里的服务人员很齐全:“门口有警卫,房间有人等”,简直是“宾至如归”(风帖),住的极其舒适。

宋朝政府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造这些豪华的酒店。扶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当其知府建造苏东坡居住的冯明邮政时,使用了36,000名平民工人,仅用于木材和石头的白银就达202,000多英镑。

当时也有普通人住的驿站,特别是管理不严格的小驿站。普通人临时把他们的房子填满作为避寒的地方。《东都略》记载了宋初将军张永德的一个小故事。据说他落魄时,曾住在宋州(今河南商丘)葛邑,“自造粮食”。有个遇险的女人,也在格一待了一段时间。当地长辈可怜他们,时不时给他们提供吃穿,介绍他们结为夫妻。有一天,后周皇帝郭威来到这里,住在格邑。女人突然在人群中大喊:这是我爸爸!郭威命令他前进,那是他失散已久的女儿。于是郭为带着女儿女婿走了。后来,他们终于成了贵族。这个故事反映了五代宋初普通驿站的情况。

在宋代,旅馆普遍管理严格。来访者要登记在册,* * *要遵守邮局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最有意思的是,规定住宿旅客不得长期占用旅社,期限最多不超过30天。如果他们坚持这样做,那些超过一天期限的人将被判处一年监禁。这个规定对于正在出差的正派官员来说,似乎有点苛刻。估计这一规定届时可能无法全面实施。

4“快递店”的产生和发展

据当时著名科学家沈括介绍,宋代的邮政投递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步递,二是马递,三是“快递”。分步交付用于一般文件的交付,是接力行走式交付。同时,这种传输承担着繁重的公务运输任务,速度较慢。马递是用来传递紧急公文的,一般不是公文,速度更快。但由于承担这类传输任务的马大多是部队挑选的老弱病残马,无法以最快的速度承担最紧急文件的传输。因此,在紧急情况下,自北宋以来,出现了一种新的传递文件的形式,称为“吉焦递”。

技校手的传播形式始于北宋真宗,即公元11世纪初。最早可能会用在军事上。它原本是边境快速送信的一种形式,据说可以“一天走400里”。这种“快速运送”在宋真宗北部对辽的战争中和在宋神宗对中国南部的战争中使用过。宗申还建立了一个从首都开封到广西的特殊的“快递店”。在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急送也被用来传递紧急军事文件。

快递送信的形式在元代达到鼎盛时期,体系完备,组织严密,网络发达,远超宋代。到了元代,急送完全取代了宋代的步送形式,此时的马送也逐渐消失,于是急送成为文书传递的唯一通讯工具。如果说宋代只是在部分地区设置,元代的快递店则是全国普遍的设施。此时,除了极少数急件由驰易传送外,几乎所有的文件都是由快递店传送的。

元朝时,每10至25里有一家快递店,每家店都配有十二点轮作为标志,红色门楼和车牌。铺路兵准备一副夹板和爬钟,一支缨枪,一个旅行包和一根麻纤维。看起来风雨无阻。《元史·军事志》说,士兵打下手时,“皆系皮带,挂铃,扛枪,扛雨衣,携文书,夜持火把。路若狭,骑车马者,负重者,鸣钟避四面,夜亦吓虎狼。”他们怎么第二次发公文?伟大的意大利来华旅行家凯尔·波洛对当时中国的铺兵工作作了非常生动的描述:“驿站之间每隔五公里左右就有一个个小村庄...这里住着行走的信使...他们系着皮带,系着几个小铃铛,这样当他们还很远的时候,人们就知道快递员来了。因为他们只跑大约五公里...从一个信差站步行到另一个信差站,钟声响起宣布他们的到来。于是,另一站的信使有备而来。这个人一到车站,就拿着包裹立即出发了。这样的站依次传下来,效率极快。皇帝从很远的地方收到消息只需要两天两夜,以通常的速度需要十天。到了水果采摘季,早上在康巴路克(今北京)采摘的水果,第二天晚上就可以运到商都。这是平日的十天里程(《马可波罗游记》卷二)。通过这段叙述,可以想象元代徒步送信的速度。

可惜这种快递制度没能顺利发展,到元末就衰落了。明代再无发展,清末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邮政制度。

5“金牌”制度

众所周知,著名抗金名将岳飞带着12枚金牌被强行从前线召回临安(今杭州)处死。阿明诗人李东阳写了一首名为《金盘子》的诗,愤怒地指责南宋投降派杀害岳飞。几句话说:“金板,从天而降,将军哭着回来,士气低落,怒气冲冲。”这个“金盘”系统呢?

在宋代,金盘原本是一种通讯凭证。北宋初年,邮政通信的原始国邮凭证是一张纸,当时也叫“领”。有了这张凭证,在驿道上畅通无阻。然而,当我们到达宋太宗时,那里发生了一场欺骗驿马的暴动。有一个中层官员的儿子,冒充驿官,要了一匹驿马,拿了一匹私买的马缨当假信。他混迹于许多驿县,掠夺了许多官员的财物。后来当地官方识破,设计抓捕。宋太宗大吃一惊,决定将邮券换成银币作为邮券。这种银牌宽两英寸半,长六英寸。它有一个隶书的手迹,上面刻着飞翔的凤凰和独角兽的图案,两面都有日期。后来发展成金盘、绿盘、红字盘三种。

金字招牌规定用急,始于宋神宗。宋人沈括说:这种金字招牌,急送,相当于古代的“羽销”,即类似于后世用作救急文书的“鸡毛信”。据史料记载,金板的出现与战争的紧急状态有关。宋神宗与西夏激战时,西夏派80万大军围攻兰州。宋政府为了使军情迅速过关,下令皇帝带着金盘直接通过,而不是按照通常的程序走普通的送铺。金字招牌是一个一英尺多长的木制通信招牌。上面刻着一个金色的书,底部是红色的漆。书上是八个大字:“朝廷之言,不得入店。”意思是非常紧急。不要在送货店里耽搁。这种金牌运送,每天需要400到500英里。当时人们形容金字招牌“明亮耀眼”,“望其项背者必避其道”(《孟茜笔谈》卷十一),所以能快速到达目的地。南宋绍兴帝高宗十一年(公元1141),岳飞就这样被勒令带着十二枚金牌撤退,阻止了他再次进攻金军,断送了抗金斗争的大好局面。

除了金盘子,南宋时期还有绿盘子和红字。绿招牌是象牙底色的绿色,也是木头做的,要求一天走350里,也是一种急送的通讯凭证。红字卡是用黑色涂的红字,一天限300英里。南宋末年,由于邮政管理日益混乱,通信卡更换频繁,这一制度逐渐被淘汰。

6古代完整的传播法规——《金玉新著》

前面我们讲了曹魏时代中国第一张邮政汇票。在唐代,关于邮政的法规大多是在《唐律》中规定的。到了宋代,国法《宋刑法典》中也有一些关于邮政的法规。

从前朝开始,各地邮政系统逐渐混乱,一些政府官员任意加重邮差的负担,命令他们搬运包裹,“负重跑”;还有一些驿道管理官员收受贿赂,滥发驿票,使驿道任务过于复杂,驿站不堪重负。为了整顿这种局面,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政府根据韩琦的建议,命三秘张制定了74条《邮券规则》,颁布各地。这个例子也叫嘉友邮单。《嘉佑帖令》在刑法中增加了几条细则,如:“不该入帖者,罚四十”,“受贿枉法者,打一百棍”等(宋刑法)。从那以后,驿道就太平多了。到了南宋时期,由于邮政事业的发展,涉及到广泛的社会生活,形成了自己比较完整和特殊的通信条例,这就是《金玉新书》。

所谓的“金玉”是古代术语“金科玉律”的缩写,不清楚是谁制定了这一规定。但其成书日期可追溯到绍兴十九年(公元1149)或更晚。当时与北晋的激烈战争刚刚结束,一切都需要整理。但北宋沿用的原有法规大多失传,邮政系统也十分混乱。宋高宗命令一些朝臣编纂关于散落在民间的邮政的旧法。可惜的是,经过历代的战乱,这个法律后来并没有在民间流传。现在14575卷保存着明代编纂的大型书籍《永乐大典》的原文。

根据目前的《永乐大典》可以知道,金玉的这本新书共有115篇,其中与邮政刑法有关的51篇,与赏格有关的10篇,与邮政组织管理有关的54篇。法律法规涵盖面广,严格维护公文不可侵犯。例如,于今·舒心规定,偷窃、拆除或销毁官方书籍的人是犯罪行为,必须受到惩罚。如果他们窃取或泄露重要的国家机密,他们将被绞死。胆敢窃取或泄露涉及边境军事情报信件内容者斩首,教唆或策动违反者也判斩首。如果盗窃的是一般证件,按照规定也是触犯刑法的。判了徒刑,分了五百里。值得注意的是,《于今舒心》规定,处罚不仅要处罚那些担任投递文书的驿卒,还要处理他的上级官员,包括参与急件投递的曹官、吉杰等,不履行职责者将被一棒子打死。

于今舒心对邮寄送达的时限和各种送达方式的错误有具体的法律规定和不同的量刑标准。比如在惩罚邮件错误的量刑上,步送最轻,马送次之,急送最重。在计算路上停车、出行、延误的处罚时,是以天为单位计算的,不同的天有不同的处罚。

从于今舒心可以看出,在中国封建社会,至少在宋代,政府对邮政非常重视,规定非常严格。“依法寄递”的实践保证了邮政业务的正常运行。

7 .“私人附书”公证

宋朝以前,尤其是唐朝,虽然官员通过国家邮局邮寄私书是可行的,也逐渐越来越普遍,但毕竟是法律所不允许的。到了宋朝,事情就不一样了。官方的“私书附”成为圣旨中的明文规定,传播范围从此大大扩大。这是中国邮政系统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这一制度始于北宋唐太宗二年(公元985年)。这一年,宋太宗为了拉拢士大夫,得到了特别的许可:在近亲中,官员可以随公文寄家书。后来由于弊端太多,一度废止。但在宋仁宗统治时期,又有所放宽,并于1036年颁布圣旨称,“允许中外朝臣附家书。把中外讲清楚,接下来的表演要落实”(《宜颜纪谋录》)。当初官方私信只允许逐步传递,不应该影响或干扰国家紧急传递文件。但制度逐渐宽松,大量私信通过急件寄递店附上。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文章中说:当时自己和朋友之间的书信,都是用急脚传递的。他的书信中,常有“急归府,奉表”、“急归从许,辱书”、“急归,尝闻”等字句,即是明证。

附了很多私书,文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一下子多了起来。宋以下名人收藏中的“书信”突然增多,有些人甚至以名人书信的名义一举成名。苏东坡的藏书中,有不少书法文章,隽永可亲。其中往往有“开始时,近送中得书”和“后来不给时,得两本书,却答不上来”的附言。这个“投递”指的是快递员传递的信件。有些家书,从远方寄来,让人喜极而泣。诗人陆游写了一首诗,表达了他收到信时的心情:“黄昏坐在柴门,抱你[yū]真麻烦。钟声自西而来,忽得濠州之书。我太高兴了,一半都没看。“这是说陆游,晚年被朝廷罢官,长年住在家里。正当他郁闷得无话可发的时候,突然听到远处传来了邮筒的铃声,从远处拿到了一本私房书。他被感动了,读着读着就忍不住哭了。随身带的私房书很多,有些人就利用这种便利,给某人讽刺。在宋代笔记小说中,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名叫曹勇的人,他是叛徒秦桧的爪牙。他的官越做越大,很多邻居都巴结他,但他的妻子和哥哥利德斯并不买他的账,不想迎合他,这让曹勇的老板很不高兴。秦桧死于1155。利德斯立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曹勇。曹接书一看,原来是一篇《树倒猢狲散》,痛斥奸臣一伙。这个故事说明了当时人们对汉奸的唾弃,但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私信已经通过各种合法的方式传递。李德士当时只是一个小小的地方官,还能送私书,足以说明当时私信比较普遍。

辽、夏、金时期的邮局

与北宋、南宋同时出现的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几个政权,即中国北方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和西北的党项建立的西夏。

当时北方战乱频仍,民族压迫严重,经济遭到极大破坏,邮局一度陷入混乱。但很快,辽、西夏、金的统治者迅速收拾残局,恢复经济,恢复正常的邮局通信,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

总的来说,辽代的邮局比较落后,交通也没有中原发达。陆路运输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包括牛、汽车、骆驼和马。近年来在一些北方地区发现的辽墓壁画中,有一些反映当时车马的内容,可以看到当时的大致交通情况。辽朝时期,邮政的巨大成就是开辟了一条从东北到中原的邮路。当时从辽宁的上京(今内蒙古巴陵左奇)、中京(今内蒙古宁城)、东京(今辽宁辽阳)、南靖(今北京)都有驿道相通,沿途也有驿站供官员住宿。一般这些驿站的设备都比内地简单,但粮食供应和车马装备都和中原差不多。

东京辽阳郡是中国东北辽朝的中心。从东京到各地的邮路四通八达。据曾公亮《武景宗要》记载,东京至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沿途有14个邮局,其中著名的邮局有蓼水阁、唐业阁、建安阁、三河邮局等。邮局之间的距离从50到65,438+000里不等。以东京为中心,也有邮路直通黑龙江流域和朝鲜半岛。辽朝开辟了一条从上京临皇府到黑龙江下游努尔干的驿道,全长五千多里。又叫“鹰路”,因为这是辽朝统治者向当地女真人勒索的一条名为海东青鹰的通道。

一般来说,辽代的赤邑以银章为据,长约一尺,刻于契丹,意为“宜速”。还有“赶紧”二字,相信是值得信赖的。奔马后的极限要求马以每天700英里的最快速度被交付,然后是500英里。

辽代后期,由于统治阶级的双重勒索,又由于辽朝的中心在东北,与中原的驿道要经过许多盘山小路,驿运十分困难,给驿运的奴工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到了末代皇帝天祚帝的时候,百姓已经到了“破产不能给”的程度。所以北方人民经常起来反抗。在燕京的一家旅舍里,北宋派往辽国的使者曾在墙上看到一幅表现人们叛逆思想的诗和画,画了一只乌鸦,上面附有两句诗:“星稀月明夜,都要南飞”,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南方的心情。

西夏是南宋时期在宁夏分离出来的一个民族政权。在李元昊统治时期,他也仿照中原的制度来修驿道。至今留下的碑文记载,西夏为了与宋朝争夺陕北,在甘肃靖远黄河上修建了沙桥,沟通了陕甘宁的驿道。沙桥是索桥的音译,可能是有桥面的铁索桥。这座桥一直矗立在河上,直到元代(龙游进士陆)。

据曾巩《隆平集》记载,当时西夏有25个驿站,南北有10个驿站,黄河至辽有12个驿站。夏邑主要以马、牛、骆驼为通讯工具,也有仿照中原制度的邮卡。西夏圣旨遗刻有西夏文字“焚马”,意为“令驿马日夜驰骋”。据考证,是当时西夏驿站传递文书时使用的符号牌。

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从完颜阿骨打建立的1115,到被蒙古消灭的1234,建立了强大的政权统治中国北方。当初女真族落后于辽夏宋,不了解邮政的重要性。据《金石》记载,阿骨打辽时,没有文字,一切军事机密都由将官当面口述。有个使者叫钟[nòu]碗文敦思钟,千言万语不漏。后来金朝统治者“辽人所用”,学会了用文字,驿传制度逐渐开始。此后,东北地区的交通邮局发展迅速。从晋太宗开始,从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到河南开封,每隔50里就设一个邮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邮路。有一年,北宋的使臣祝贺国王登基,从汴梁出发,从宋金边境的雄州到会宁,沿途经过39个驿站,全程达2500多里。

金世宗,并设立了一个紧急交货店。这里还有一个故事:有一天,对臣子们说:“我总要新荔枝”,于是他效仿唐和杨贵妃,加强驿递体系,设立快递铺。规定每10里设一铺,每铺一人三兵。铺路兵和骑马传递文件一天能走300里。快递养马的费用都是向民间征收的,称为“打下马钱子”。

金中都的驿馆也挺雅致的。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曾在中都客栈住过。他讲述了中都客栈供应梨、栗子等干鲜果品,还能喝葡萄酒。

金朝很早以前就实行邮币卡制度,有金章、银章和“木牌”,后又将其制作成绿漆红字牌。每次外出,使者都佩戴这些明信片,俗称金牌和银牌郎军。南宋人认为这个制度是宋朝传下来的。南宋的《宋末列传》和的《皇村行记》记载了当时黑龙江东北地区的晋朝邮政,称晋朝邮政为“宅”、“铺”、“亭”。宋末故事中有“鄞州南浦”、“苏州北浦”、“安州南浦”等记载。他们书中记载的黄金驿站都是萧条的,道路贫瘠,城墙破败,无人修缮。说明当时边境地区的驿道没有中原那么精致。

元代的“立赤”制度

在中国的元朝,邮政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元朝建立了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为了适应广大领域的统治,元朝统治者对邮政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大大扩大了邮政的服务范围。早在成吉思汗时代,西域就新建了许多驿站。著名的长春真人丘处机,在印度首都库什山与成吉思汗相遇时,曾到过这些驿站。

成吉思汗的军队占领辽西后,立即在当地建立了有效的邮政设施。《元史》记载,1215年,元军占领辽西,有人向朝廷报告益州(现位于辽宁义县)要造反,镇上将准备用屠城的方式镇压。经过观察,王荣祖才向成吉思汗报告,血洗才停止。可见当时驿马飞奔的速度非常快。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登基后,下令整顿当地的邮铺。命令说:“诸牛马站每百户有汉车,各站有米仓,站户每年有纳米石。”可见当时已经有了完备的驿站制度。

窝阔台和成吉思汗的孙子八斗,甚至已经越过蒙古邮路到达欧洲,形成了连接欧亚大陆的漫长邮路。

忽必烈在元世祖统一中原后,在广阔的疆域内建立了严格的“立赤”制度,使得邮政通信发挥了非常有效的作用。所谓“站红”是蒙古语“后传”的音译,据专家考证,这个“站红”原指负责后传的人和官员,后来也俗称驿站、后传。严格来说,“驿站”一词始于元代。根据波斯历史学家拉斯特的记载,元朝的驿道有三种:一种叫铁力干道,蒙古语是车道的意思;二是叫木连道,蒙古语是“马道”的意思;三是接受怜悯,蒙古语意为路径。从区域角度来看,铁力干和刘牧路主要用于从山北到首都以及首都之间的邮政服务。那连路仅用于西北军事,驿站多在今甘肃省境内,故又称“甘肃那连驿”。

站在红色的系统是一个系统和严格的后期系统。从广义上讲,应该包括车站的管理规定、车站官员的职责、车站设备和车站住户的税收征收制度等等。忽必烈在元世祖时制定了“立赤条例”,这是当时关于后传的基本管理原则。有10多项基本内容,如驿站的组织领导、马匹管理、驿站的粮食供应、驿站官员的马匹接受与约束、驿站标志的检查、牧场的管理、使臣的监督与适时派遣等。元代各驿站都有驿令和驿官。他们的职责是:供应充足的好马,检查驿站证书,清点驿站设备。这些关于驿站管理和驿站官员考核的具体规定,保证了元代驿站的发展。

元朝的驿道四通八达。历史学家认为,元代驿站制度的繁荣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它是“元政府的神经和血液网络”,在维护政府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我国边境地区交通运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今天,东北三省在元代属于辽阳中书行省,有南北两条干线,分别延伸到黑龙江入海处的努尔干城,以及南至朝鲜的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