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公司会有债务,会向银行借钱?

第一,大公司为什么要负债,为什么要向银行借钱?

除了阿里巴巴、苹果等少数公司不缺钱外,其他公司在应收账款收回前普遍都是流动资金短缺。而且大公司的贷款利率比较低,这个资金成本对他来说不算什么。可以通过买个理财产品来覆盖。相反,他可以通过贷款带来大量的政治利益和个人利益,来调和与政府和金融业的关系。

第二,大公司为什么要负债,为什么要向银行借钱?

除了阿里巴巴、苹果等少数公司不缺钱外,其他公司在应收账款收回前普遍都是流动资金短缺。而且大公司的贷款利率比较低,这个资金成本对他来说不算什么。可以通过买个理财产品来覆盖。相反,他可以通过贷款带来大量的政治利益和个人利益,来调和与政府和金融业的关系。

第三,上市公司负债。为什么?

因为有收入,就会有负债。只要有资本投入,就会有一定的负债。而且上市公司的资本不是自有资本,也不是所有者投资获得的资产。也会有别人贷款给金融机构。这种负债在上市公司中很常见。

4.为什么大企业会有负债?

(原文章/易慧解说)以恒大、绿地、万达等名企巨额债务的实际例子来回答大型企业为什么要负债?债务有这么多好处!

“借钱”和债务,这听起来是多么可怕的字眼啊!但如果负债能让生活提速,让企业腾飞,借钱往往是最好的选择。

很多人不敢借钱,也不会借钱。我认为借钱是一种耻辱。我觉得借钱就是借。我怕我承受不了这么巨大的还款压力。我不仅不借钱,还拼命攒钱。在负利率时代,将65438+万元存入银行,一年损失537元。没有出门收钱的技能,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存款65438+万。这样只会让你越来越穷,却留不住你的财富。相反,借钱可以让很多人更富有,所以越富有的人越喜欢借钱,因为借钱有很多好处,适当的负债可以大大降低人们摸索时间的成本。

比如一个销售经理,穿着38元的衬衫,坐了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去客户公司推销价值654.38+万元的产品。同一个销售经理,穿着得体,开着体面的车(贷款买的),去同一个客户公司销售价值654.38+万元的同一个产品。如果业务员的销售技巧没有太大差别,我们可以想象后者成功的几率要大得多,因为成功吸引成功,财富聚集财富,尽早让自己拥有财富会加速财富的积累。

如果我们不懂得投资理财,我们就有机会利用好自己的信用,借钱赚钱,这将是我们财富和自由的快车道。人们往往关心个人有形资产,而容易忽视更有价值的无形资产信用。银行借钱次数越多,信用分越高,未来贷款额度越高,利息越低,这就是信用的资产。比如信用卡,用的越多,额度越高,借钱的信用值也越高,前提是按时还款。在我的印象中,向朋友借钱往往是破坏感情最有效的手段。都说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伤金钱。前提是贷款不还。如果按时还款,并相应支付可观的利息呢?我相信感情会一次比一次好。

在企业经营良好的情况下,应整合企业融资。这个时候是强化信用,壮大企业实力的最好时机。企业遇到困难就很难整合。中国最富有的人被称为“中国大妈”。这些人之所以富有,是因为他们一生都在存钱。当他们老了,消费已经是一种奢侈。中国人穷了很多年,只是稍微富了一点,财富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其实人越老越值钱。经验、知识、能力都在随着年龄增长,收入也在同时增长。而人在最需要钱的时候,需要成长,需要机会,需要人脉,什么都需要钱,这就意味着时间和成本的消耗。

在当前的金融体系中,我们经常听到“表内”和“表外”这两个术语,其中“表内”是指这种经济活动在资产负债表中得到反映;“资产负债表外”是指这种经济活动没有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所以“表外融资”就是不计入资产负债表的“融资”。这时,很多人可能会疑惑,按照我国的会计制度,凡是涉及资产和负债的经济活动,都必须纳入资产负债表。为什么会有「表外理财」?

众所周知,绿地控股是知名的大型企业,净负债率超过200%,总负债近9000亿。8月26日,绿地控股(600606。SH)发布2019半年报。数据显示,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01.446亿元,同比增长27.59%;归母净利润89.87亿元,同比增长48.40%;净资产收益率达到65,438+02.04%,较上年同期上升2.865,438+0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88.3%,较上年末下降1.19个百分点;总资产规模同比小幅下降3.35个百分点,至1001806亿元。对于业绩增长的原因,绿地控股在半年报中解释称,报告期内公司主营房地产业务保持稳健发展势头,实现营业总收入900.965438亿元,同比增长25.58%;大型基建行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实现营业总收入1077.46亿元,同比增长39.47%。这些企业为什么要负债?

举个简单的例子。众所周知,银行是典型的高负债企业。如果一家银行总资产6543.8+000亿,其中负债90亿,其资产负债率为90%。现在这家银行看中了一个很好的投资项目,但是这个项目的总价值是900亿,也就是说如果银行单独承办的话,它的资产负债表上会增加900亿的融资负债,这样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就变成990/1000100%=99%,对于一个金融机构来说已经很高了,不符合监管。

这时就会有第三方出来成立特殊目的公司(SPV),由SPV融资购买项目资产。银行作为中介,将项目资产“证券化”,银行寻找投资人,投资人直接投资项目,银行从中收取代理费。当然,银行本身也可以用自己的资产投资项目获得投资收益,这样银行不仅完成了投资,还获得了一笔代理费。这就是所谓的“表外融资”。其实严格来说,表外理财也是一种金融操纵,但目前只是“合法”和“有限”的操纵。目前,“表外融资”已经从银行票据、信用证等传统的融资行为逐渐扩展到银行代理融资等常见的融资行为,甚至ABS等融资行为也逐渐被归为“表外融资”。但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表外理财”比“表内理财”透明度低,投资风险也更大。当然收入相对更高。可以说,“表外融资”是目前融资产业链衍生出来的一个公认的“灰色地带”。

恒大和万达同样是巨债,但为什么让人感觉完全不一样?首先,万达的核心问题不是债务。钱万达还买得起,但资本市场恐慌万达不能干涉。投资者对万达股票的严重不信任,造成了过去三个月的三次股价暴跌。与同期其他地产巨头的股价变化相比,这种差异更加明显。

恒大和恒大负债非常高,但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它的土地储备总面积高达2.78亿平方米,居行业第一。恒大万亿资产之谜:负债8000亿,日息7000万。16,恒大,最耀眼的明星,无论是在资本市场还是房地产市场,都当之无愧。

恒大用39.39亿元收购保险公司新大东方50%股权,成立恒大人寿。新收购的保险公司,让恒大今年在资本市场独占鳌头,在buy buy疯狂买入卖出!实力企业万亿资产背后的重要支撑是什么?恒大前十月销售额31,671亿元,同比增长1,004.9%,提前超额完成全年3000亿元销售目标。恒大已经超越万科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万科连续八年的销售冠军今年被恒大取代。恒大年报显示,14年,恒大总资产4740亿元,现金595亿元。15年末,恒大总资产达到7570.4亿元,而库存现金增加175.7%至16402亿元,较14增加超过100亿元。2016年中期,恒大总资产已经暴涨9999438+05亿元,不到两年资产翻倍。恒大已经成为房地产行业的航母公司。房地产公司的基本模式是:借款-拿地-买房-还贷,从而实现现金流的循环。因此,土地储备越多的公司,其负债率往往越高。

与万达相比,资本市场的反应完全不同。恒大交出了上市以来最好的半年报,股价涨幅超过350%。甚至身居高位外国机构和投资者,

恒大的股价依然相当乐观,呈现出长期看好的趋势。许家印先谈海外投资:恒大未来几年没有海外土地拍卖计划。万达实际控股股东在一所学校演讲时,毫不掩饰,扬言“把你的血汗钱投在你喜欢的地方!”后者让恒大很红的时候,许家印说,恒大的一切都是党、国家、社会给的。

“资产荒”带来“债务荒”,核心矛盾引领未来债市走势。银行资金是债券市场的主要配置力量,债券配置作为银行主要的流动性管理方式,发挥着债券市场稳定器的作用。在2017到2019的严格监管下,银行的主动负债和被动负债能力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去杠杆、银行间限制、表外控制的背景下,“债荒”制约了银行配置债务的能力。对于银行来说,资产和负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负债的渠道受到高成本的限制。对银行的资产端有什么影响?银行“资产荒”的逻辑成立吗?债务短缺与资产短缺并存的逻辑:高成本与高收益的相互强化。

从配置资金的角度看,资产荒的主要逻辑在于:钱太多配置渠道少,资金无处配置,流动性充裕,投资生产不足,导致流动性充裕追逐高风险资产,造成风险偏好上行,资产泡沫;高成本的负债渠道导致需要高收益的资产配置,相应的资产荒导致资产荒,流动性平衡偏紧,高收益资产荒。2015是典型的流动性充裕,可配置资产较少导致的资产荒。无论是政策导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还是银行体系内可配置的资金M2,整体流动性状况都比较充裕。

2015央行连续三次降息,向银行体系释放大量流动性。M2银行融资同比增速创历史新高,达到18.09%,带动社会融资增速达到69.42%。但是,大量资金配置压力所带动的社会融资规模,并不是实体融资需求的表现。从所有a股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来看,2016年全行业平均ROA仅为7.23%,连续四年下跌。信贷的价格缩水,传统信贷的利率在银行调拨的压力下不断下降。2017以来的强金融监管和去杠杆,从根本上改变了资金配置的逻辑。在中性宏观审慎监管的货币政策框架下,流动性充裕的局面不再。银监会4号文、6号文、7号文、46号文、53号文要求银行去嵌套,限制银行被动负债,减少银行存款派生。MPA考核和银监会“6号文”限制同业业务和表外融资,限制银行主动负债能力。债务困难和银行业的高负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削峰填谷”的货币政策下,流动性紧平衡,不断推高短期负债成本。在强监管和金融业去杠杆的压力下,中长期负债的成本也在上升。

未来“资产荒”的逻辑不再是资金多与配置资源少的矛盾,也不再是负债端高成本与高收益资产配置不足的矛盾。从银行负债的成本来看,除了传统的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其他可处置负债如同业存款、同业存单、理财产品等利率在2017下半年快速上升。当负债端的成本迫使银行追逐高收益资产时,资产的稀缺性就会出现,资产荒将难以避免。

我个人对杠杆这个词的理解来自于“财务杠杆”这个概念。当企业负债经营时,它用较小的权益资产支撑了相对较大的经营规模,产生了“杠杆效应”。按照这个逻辑,我理解“去杠杆”就是企业或经营主体主动降低资产负债率。如果这种理解是根本错误的,请用力拍砖。

去杠杆有三个层次,一是政府去杠杆,二是金融去杠杆,三是企业去杠杆。政府去杠杆化意味着减少政府债务。对中国来说,焦点是地方政府债务。事实上,与美国、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相比,中国整体债务占GDP的比例并不高,去杠杆的需求也不太迫切。主要问题是不透明,这让中央领导人和银行感到不确定。所以我觉得调结构比去杠杆更合适。当然,债务重组最好的方式不是像早前那样剥离几家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相当于整个国家集体买单,效率低下,不公平。而是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和银行相关不良贷款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CLO),吸引投资者购买。悲观的投资者可以优先购买,低风险低收益。乐观的投资者可以买劣质,风险高收益高。这样,地方债务风险就从银行体系转移到了广泛的投资者身上,也盘活了债务存量。

关于第二个问题,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明确政府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规范的地方债和资产支持证券(注意这里指的是狭义的ABS!而不是CLO)的分配机制,让真正的用户和投资人直接见面,才能用好增量。这对承销商来说是好事,比如银行和券商。具体到银行,去杠杆不能是减少存款。现在看来只能减少同业业务和表外业务。银行是全社会最大的资金来源,同行不会允许他们做。由于资金压力,表外业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回到表内,所以看起来整个社会的资金成本会上升。很难判断对银行是好是坏,因为我不知道同业和表外业务给银行带来的收益或风险是大是小。请给我你的建议。但对于依靠理财产品和同业业务融资的企业来说,短期内将是一大利空。

有人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为了金融去杠杆。个人认为是误解,应该是转移银行信用风险的措施。信贷资产属于银行资产,出售资产无论如何不会降低银行的杠杆水平。因为它和银行负债端的资金来源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如果CLO能正规化,盈利,债务风险就能有效转移,长期来看确实对银行业有好处。需要注意的是,CLO的发展给银行带来了信贷额度。如果不对这部分信贷流向进行引导和控制,很可能资金会流向政府融资平台。这种情况下,不利于政府去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