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期货的发展前景

2010年4月6日,首批4只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上市交易,这意味着我国金融期货在沉寂了近15年后,再次登上资本市场舞台。

长期以来,中国股市盈利模式单一,投资者购买股票,只有股价上涨,投资者才能赚钱。做空机制的缺失也使得国内股市操纵盛行。银行家和一些大型机构利用自身的资金和信息优势推高股价,使股价长期偏离其正常价值区间,这将导致股市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增加股票投资者面临的风险。股指期货不仅丰富了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也防止了系统性风险的积累。股指期货提供了一种内在平衡机制,使股指在更合理的范围内波动。

股指期货上市以来,期货指数波动和成熟交易持仓比例的一致性充分体现了成熟市场的特征。投资者开户参与率从初期的50%提高到目前的89%,标的指数波动率降至历史新高。在此期间,所有合同一直运行顺利,从未出现到期日效应。种种现象表明,国内金融期货市场正在稳步发展。从十二五规划中可以看出,政府更加重视债券市场的发展,努力构建产品序列齐全、功能完备、规模可观的债券市场体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部门将积极合作,减少行政管制,鼓励金融制度和工具的创新,并在信息披露、信用评级、会计和税收方面进行体制和机构改革。目前,我国期货和债券市场正处于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发展利率期货交易的条件正在逐步形成。

首先,利率期货可以对冲系统性风险,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前期由于欧美流动性泛滥,全球通胀水平快速上升,对新兴经济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多国政府通过提高基准利率等货币手段应对通胀,全球整体利率波动明显加大,借贷双方都面临很大的利率风险,给企业资金链带来很大压力。在国内市场,适时推出利率期货可以为机构和公众提供一个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对企业稳健经营、提高抗风险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利率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可以提高债券市场的活跃度。目前,国内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不够合理,国有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持有大部分国债和银行间债券,形成了一定的行业垄断。在缺乏有效对冲工具的情况下,这些机构投资者更倾向于采取长期持有策略,因此在市场发生变化时很难达成交易,导致整个债券市场流动性较差。利率期货的推出可以大大改善这种情况。由于期货市场采用融资融券交易,引入卖空机制,一方面现有投资者可以在利率变化时主动规避风险,而不是采取被动持有策略;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投机者进入债券市场,改变现券市场投资者分布不均的状况,扩大债券需求,提高债券流动性,促进利率期限结构的合理,进而促进债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

再次,利率期货将促进利率市场化目标的尽快实现。现货交易决定了我国国债交易存在以下局限性:一是交易成本相对期货过高,市场对利率的反应不如期货敏感;二是由于现货市场的分割,形成的国债收益率缺乏权威性和指导性;第三,现货交易形成的收益率只能反映该时点不同时期的利率,无法合理预测未来时点的利率水平,难以形成完整的市场利率体系。如果有一个集中的国债期货市场,在交易过程中形成的收益率就是市场利率,通过期货和现货之间的套利,可以推动现货市场形成统一的基准市场利率,逐步形成从短期到长期的完整的国债收益率体系,为金融市场提供重要的收益率曲线信号,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挥相应的作用,为国家判断金融形势、进行金融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最后,利率期货还可以有效降低政府宏观调控的成本。利率期货的前瞻性价格走势可以为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和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利率期货的敏感性和延展性可以缩短央行通过金融市场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距离,有助于提高公开市场的操作效果。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汇改后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中国迫切需要金融衍生工具来有效管理汇率风险。国际上流行的汇率对冲工具是外汇远期合约、掉期和外汇期货,而我国的人民币汇率衍生品只有远期和掉期。未来外汇期货上市只是时间问题。根据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发言,人民币自由兑换不再是幻想。如果没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未来五年人民币基本成为可兑换货币。人民币自由兑换后,汇率将更加稳定,中国资产将成为更重要的金融工具。届时,外汇期货的需求将会爆发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