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进行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之一。通过完善组织、规范管理、对比分析、综合应用,将数据管理与企业生产有机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利益。

(一)提高认识和科学管理

数据的科学管理只能在战略层面实现和重视。数据是主要软件应用的基础。所有企业数据最终被收集并存储在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库中。工作人员通过信息交互系统从后台数据库获取所需数据,经过中层信息系统处理后得到结果。所有的调查和分析都需要真实、全面、准确和一致的数据。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不是因为没有好的制度,而是现有的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因此,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将直接决定结果的正确性。也会影响信息应用的有效性。同时,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健全职能部门,完善管理制度。

因为数据管理职能要由专门的部门来实施,所以要成立专门的数据管理领导小组和数据管理(处理)部门,并委托数据管理部门承担数据的监管责任,由数据管理部门集中管理监测数据,配合各相关责任部门。各单位也相应设立了相应的数据处理岗位。然后出台了《数据管理办法》和《数据管理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明确了责任范围、工作程序、监控内容、考核、奖惩等。建立数据通报、培训等制度,制定信息收集、审核、录入、分析对比、信息传递等相关措施,逐步规范数据监管和应用。

(3)严把数据录入环节,加强源头控制。

首先是提高人员素质。对数据录入人员进行软件操作、数据录入、职责等知识的培训,明确职责,明确各级、各岗位数据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质量标准;明确综合管理软件中问题的提交、处理和反馈程序,由数据管理部门负责接收、研究和解决问题并反馈,避免多头提交、多头指示,为数据管理提供人员素质保障。

二是加强信息系统,提高系统本身的纠错功能,减少或避免数据录入错误。

三是创建合理高效的工作流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流程,明确职责,避免重复,方便管理,细化岗位,科学衔接各岗位,组织高效的工作流程,减少数据冗余,最大限度提高征管效率。

四是按原则办事。按照“三不记录”原则,即不规范不记录、不安全不记录、未经审核不记录,严格控制数据的采集、审核、批准、录入和修改。确保系统数据完整准确,系统优质高效运行。

五是通报考核。建立通报制度。比如坚持“一月一通报、一月一评议、一月一考核、一月一调查”。按时完成各单位采集管理的数据质量,并在公文处理系统和网站上发布数据公报。在月度常务会议上,主管领导将对上月的数据质量进行通报,分析症结,提出整改措施。建立每日考核台账,每月考核,张贴各单位得分情况;同时,按照问责办法,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年度数据质量考核排名后几名的,在目标管理考核中扣分。制定数据考核指标。数据质量考核低于平均指标的,目标管理考核一票。

(D)思想要认真对待,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参与。

加强数据管理,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进程,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只有领导的重视才是数据管理和深入分析的关键,信息化建设才能真正发展。同时,全体工作人员要管理好各自工作环节的数据,不要制造垃圾数据和错误数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追根溯源,努力消除错误数据和垃圾数据,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5)合作要到位。

在数据处理中,信息技术是实现的手段。信息技术的先进应用决定了系统软件的质量水平,而业务的标准化决定了信息化推进的广度和深度。数据处理的应用不仅涉及信息技术的选择和应用,还涉及企业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统一化,直接影响企业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因此,每一项企业管理数据处理及其具体应用都离不开信息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协同工作。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需要良好的合作,相互支持和配合,深化和完善数据处理的应用。

(6)机制要健全。

在已建立的机制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数据分析应用的管理方式,建立部门责任制,包括项目管理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建立适合数据处理应用的企业业务支撑系统;建立信息技术支持、安全和运维保障体系,包括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和运维岗位责任制等。,确保数据分析和应用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