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是海尔20年发展过程中涌现并逐渐形成的特色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理念创新为导向,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普遍认为积极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点。目前,海尔的目标是在中国创造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这一目标将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的个人价值追求完美结合。每一个海尔员工,都会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的伟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追求。

人的成熟在于思想的成熟。创业者的成熟在于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概念体系。所有成功的企业家都是管理哲学家。著名经济学家艾丰为张瑞敏的话写了一篇序言,题目是:离开哲学,你看不清海尔。艾丰用哲学恰如其分地评价了张瑞敏。

张瑞敏是第一个登上哈佛讲坛的中国企业家。他用海尔卓越的业绩和精辟的经营理念,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企业和成功的海尔文化。这一事件在中国企业管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说明中国企业只要创新,也可以在企业管理上为世界做出贡献。

解读海尔的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

求变创新是海尔不变的企业语言。

更高的目标是海尔一贯的企业追求。1,“大家都是人才,赛马不像马。”

能翻多少跟头,就能搭建多少舞台。

目前缺的不是人才,而是产生人才的机制。管理者的责任是通过建设“赛马场”为每个员工创造创新空间,让每个员工都能成为独立的SBU。

具体来说,赛马机制包括三个原则:一是公平竞争、任人唯贤;二是职位适合其能力,人尽其才;三是合理流动,动态管理。在用人制度上,对优秀员工、合格员工、试用员工实行一套“三职并存、动态变化”的机制。在干部制度上,海尔对中层干部进行分类考核,每个干部的岗位都不是固定的,到期会轮换。海尔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本质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在能力,让每个人每天都能感受到来自企业内部和市场的竞争压力,并能把压力转化为竞争的动力。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秘诀。

2.授权与监督相结合

海尔集团制定了三条规定:岗位要控制,晋升要靠竞争,期满要轮岗。

“管住”有两层意思:一是干部要能管住自己,约束自己,有自律意识;二是集团要建立控制系统,控制工作方向和目标,避免犯方向性错误;然后是财务控制,避免违法乱纪。“晋升靠竞争”就是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更加明确的竞争制度,让优秀的人才按照这个制度来,让大家都感受到压力,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才不会埋没人才。

“到期轮岗”是指主要干部在一个部门要有任期,到期后再轮岗该部门。这是为了防止干部长期在一个部门工作,思想僵化,缺乏创造力和活力,导致部门工作没有新局面。轮岗制度还可以增加年轻干部的锻炼机会,成为通才,为企业未来发展培养更多的人力资源。

3.天赋,才能和财富

公司CEO张瑞敏分析了什么是企业人才。他提出,公司的人才从低到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人才——这类人想工作,有一些基本素质,但需要雕琢,企业要有投入,也有成材的欲望。

人才——这样的人能很快融入工作,马上上手。

人力资源——这样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富。

对于海尔来说,好用的人就是“人才”。

“人才”的雏形应该是“人才”。这是“人才”的空白,是“原材料”,需要企业花时间去雕琢。但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就是所谓的“生死时速”,我们没有这个时间。

“人才”的发展是“人类的财富”。“人才”好用,但好用的人不代表能给企业带来财富;“人才”作为最起码的素质,认同企业文化,但有了企业文化,未必能马上为企业创造价值。光有企业文化是不够的,还要为企业创造财富,让人成为“人的财富”。

无论是已经刻好的、可以得到的“人才”,还是可以立即、轻松使用的“人才”,都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寻找的是能够为企业创造财富和价值的“人类财富”!

只有“人财两空”才是顶尖人才!如果你来了,你可以为企业创造财富和价值!我们的企业要想兴旺发达,就必须充分发掘和利用“人力资源”。

4.今天是人才,明天不一定是人才。

人才的定义取决于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大小。每一个海尔人都应该也能够成为人才,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人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市场竞争激烈。今天是人才,明天不一定是人才。海尔人要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如何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成为永恒的人才?你要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如果没有坚定的目标,你在提升自身素质和自我挑战的过程中就会犹豫和动摇。海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这个梦想一定要和海尔打造世界名牌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