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精蛋白来自上海第一生化制药有限公司。
卷入“鱼精蛋白断货风波”的上海第一生化制药有限公司是上海医药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从今年开始,第一生化制药公司终止了与原原料供应商的合作。原料供应的短缺直接导致市场上鱼精蛋白供应紧张,许多心脏外科手术被迫停止。
徐国雄告诉记者,目前全国有三家公司持有生产鱼精蛋白的批文,但另外两家公司在两三年前就停止生产这个品种了。目前全国只有第一家生化公司还在供应。
像鱼精蛋白这样的低价药并不是个例,很多救命药都面临着鱼精蛋白的窘境。
独家生产供应告急。
鱼精蛋白是从鱼的新鲜成熟精子中提取的碱性蛋白硫酸盐。用于肝素过量引起的出血和自发性出血,尤其适用于心脏手术中已采用体外循环的患者,其他药物无替代。
2011上半年以来,南京、武汉、南通等地鱼精蛋白告急。由于这种急救药品的短缺,一些心脏手术不得不停止,医院和病人都没有办法到处求医。
国家医药产品管理局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国内只有三家企业有鱼精蛋白生产批件,分别是“上海第一生化制药有限公司”、“悦康药业集团北京凯悦制药有限公司”、“多多制药有限公司”。目前处于缺货状态,除了协调这些企业生产,其他公司也会紧急处理生产审批需求,并在过程中给予“绿色通道”支持。目前,已批准生产鱼精蛋白的三家企业中,北京悦康药业集团已在药监部门的协调下开始生产。
“鱼精蛋白的生产周期大概是半个月。我们的第二批货将在本月16左右开始生产,月底可以供货。”悦康药业集团销售部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第一批货已经全部在北京配送完毕。
为什么会出现全国性的供应短缺?
“货物太集中了。只有我们一家药厂还在继续生产这种药,但从今年开始我们换了原料供应商,需要三个月的质量稳定检查期,所以供货一直在拖延。”徐国雄告诉记者,以前第一生化公司的原料都是从青岛一家药厂采购,但今年出于安全监管和降低成本的考虑,第一生化公司开始自己供应原料。但按照新药典标准,对原料和生产工艺的要求更高,又有3个月的考察期,原料因素有限、第一生化的鱼精蛋白产量锐减。
他告诉记者,2010年,第一生化* * *向市场投放了1.2万鱼精蛋白,而从1到今年8月,总* * *只供应了20万鱼精蛋白,巨大的缺口直接导致市场供应告急。
“很多医院院长打电话给我们供货,我们也很着急。”徐国雄告诉记者,虽然鱼精蛋白利润少,处于盈亏边缘,但公司不会放弃生产。“这个特殊时期过去后,我们可以立即恢复每月8万到9万件的供应,满负荷生产,基本可以满足全国市场的需求。”
尴尬的廉价老药
鱼精蛋白是心脏手术中的急救药物。为什么中国只有一家药厂?这里面是不是藏着别的东西?
“这药是老药了。政府定价十几年没变。企业是逐利的。如果没有利润,他们肯定不愿意生产。”一位医药行业人士坦言,这种药的绝对用量并不大。对于大药厂来说,药价不高,利润太低,用量上不去。物流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难以承受。“从市场和医学的角度来看,鱼精蛋白是一种不大量使用,但在紧急情况下必须准备和真正需要的药物。”
徐国雄告诉记者,一个鱼精蛋白的出厂价是8.5元,招标价是11.5元。这种药的第一次生化生产利润微薄。“这种药十几年前就是这个价格。”
对于另外两家拿到批文的公司来说,这两家公司早在三年前就因为药价太低而停产了。过去三年,全国市场鱼精蛋白全部由第一生化公司供应。
廉价老药供不应求甚至直接消失在市场上的情况并不少见。此前,上海通用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盐酸金霉素眼膏也遭遇了药店断货、无处购买的窘境。
悦康集团旗下悦康童渊医药副总经理吕久辉表示:“鱼精蛋白10将抵京。这样断货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没有替代品的药品在市面上很难找到。鱼精蛋白只是被媒体关注的一个案例。”
2009年,北京医药最新一轮招标时,专门做了一份短缺药品清单,单独组织招标。在这份“短缺药品名单”中,除了血液制品等老面孔,维C银翘片、止痛药、红霉素等最常见的药品都榜上有名,治疗亚硝酸盐中毒的特效药鱼精蛋白和亚甲蓝也赫然在列。
以上目录是北京的医院根据2008年临床使用中收集的数据制定的,这些品种大部分在国内供不应求。
虽然大部分已经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体现了政策的倾斜,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药品仍然不好卖。
以红霉素为例。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100片的红霉素最高价为17.4元,甘肃最低中标价为9.5元,安徽为9.1元。此前,大连罗梅的红霉素产能约占全国的90%。2009年,由于搬迁,干脆停产了,留下一些中小企业艰难生存。
江苏、北京等省市对廉价、短缺药品采取了专门的招标渠道,但在降价的大环境下,仍有部分药品因无利可图而断供。
反面的例子就是,比如2009年鱼精蛋白联合使用的肝素钠严重缺货。2010年,国家将该品种药价提高了40%左右,更多药企随即介入生产环节。
徐国雄指出,企业也在申请适度提价,但“这个过程很长。”事实上,医院和药店也更愿意销售高价药,销售和使用这些新产品,整个利益链条中的相关环节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但患者只能被迫为高价药买单。
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药价司官员对“低价断货”现象进行了分析:“企业可以用盈利品种补贴这些廉价品种,实现总量平衡。”他还说“有些企业选择不供货,但还是有企业供货,这是每个企业经营策略选择的问题。我们对2002年至2007年新闻报道的200多种退市药品进行了第三方调查,几乎没有药品是因为成本原因而退市的。只有5%是因为置换真的从市场上消失了,大部分还是能买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