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企业财务风险防控的措施有哪些?

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整个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而遭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企业的财务风险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可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个方面。主要特点如下:第一,客观性。也就是说,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换句话说,金融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无法避免或消除它。他们只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应对风险,从而规避风险。第二是全面性。也就是说,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在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和分配等财务活动中都会发生。第三是不确定性。即金融风险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第四是得失的存在。即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反之亦然。

二、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1.资产负债和财务风险分析

从资产负债情况分析,可分为三种:一是流动资产的购买多由流动负债筹集,少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即流动负债全部用于筹集流动资产,自有资本全部用于筹集固定资产。这是正常的资本结构,财务风险很小;第二,资产负债表中的累计余额为红字,说明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侵蚀,从而自有资本占总资本的比例下降,说明存在财务危机,必须警惕;第三,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也占用了一部分负债。这种情况资不抵债,风险很大,必须采取强制措施。

2.从企业收益分析财务风险。

从企业收入分析,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扣除营业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后的营业收入。二是在其基础上扣除财务费用后的定期收入。三是定期收益和净营业外收益之和,即期间收益。仔细分析这三个收入水平,可以揭示隐藏的财务风险。这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营业收入为盈利,经常性收入为亏损,说明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借款规模大,利息负担重,存在一定风险;第二,如果营业收入和经常性收入都是利润,而期间收入是亏损,就可能发生灾难和出售资产的损失,如果可能严重引发财务危机,就要非常警惕;第三,如果从营业收入开始就已经亏损,说明企业的财务危机已经出现。反之,如果三级收入都是利润,则属于正常经营情况。

三、企业财务风险防范

在市场条件下,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完全消除是不现实的。因此,企业在确定财务风险控制目标时,不应盲目追求低风险甚至零风险,而应基于成本效益原则,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可接受的范围内。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和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现在着重从以下几点来谈谈如何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

1.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

(1),提前控制财务风险。

企业在实施某一方案进行决策时,既要考虑可能的收益,也要考虑可能的风险。他们要通过分析财务风险的存在和原因,运用概率分析、风险决策方法和弹性预算方法,制定留有余地的管理办法,确保企业能够有效应对事故。坚持审慎原则,建立风险基金。即在损失发生前,通过预提的方式建立防范风险损失的专项准备金。比如,产品制造业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定和标准,在坏账准备和商业流通企业计提商品降价准备,弥补风险损失。

(2)控制财务运作流程。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和监控企业财务风险,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偏差,有效遏制不良事件的发展,将风险降低到可控水平,减少经济损失,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比如研究赊销情况,确定回收方式,加速资金回笼。建立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监督体系。有关部门应定期评估资产管理比率。同时加强流动资金的投资和管理,提高流动资产的周转率,进而提高企业的流动性,增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3)事后控制财务风险。

对于已经发生的金融风险,要建立风险档案,从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风险的再次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损失,要及时消化处理。如果账目长期保存,必然会给企业未来的发展留下隐患。要盘活存量资产,加快闲置设备处置,用收回的资金偿还债务。

2、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面对金融风险,我们通常采取规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的策略。控制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集资风险控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不当会使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募集资金风险。企业筹资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所有者投资,如增资扩股、税后利润分配再投资等。二是借钱。对于借入资金,企业在获得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通过负债经营借入资金,给企业带来了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和收益的不确定性。融资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有几个:由于利率波动而增加企业融资成本的风险,或筹集到高于平均利息水平的资金。此外,还有资金组织调度风险、操作风险和外汇风险。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债务管理规模。

(2)投资风险控制

企业通过筹资活动获得资金后,有三种投资方式:一是生产项目投资,二是证券市场投资,三是经营活动投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投资项目都能产生预期收益,这就导致了降低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不确定性。如果投资项目不能按期投产,不能盈利,或者虽然不能盈利,但会造成亏损,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下降。虽然没有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或者虽然利润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但低于企业的资金利润率。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其重要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的乐观主义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我们在决策中应该追求的是收益性、风险性和稳健性的最佳组合,或者让稳健性原则在收益性和风险性之间起到平衡器的作用。

(3)资金回收的风险控制

财务活动的重要环节是资金的回收。应收账款是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应收账款加速了现金的流出。虽然盈利了,但并没有增加企业的现金。反而会使企业用有限的营运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润和税费支出,加速现金流出。因此,应收账款的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一是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第二,确定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第三,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第四,建立销售责任制。

(4)收入分配的风险控制

收益分配是企业财务周期的最后一环。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股利分配。留存收益是扩大投资规模的源泉,股利分配是股东财产扩张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如果企业扩张很快,销售和生产规模很高,需要收购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大部分会留存。但是,如果利润率很高,而股利分配低于一定水平,企业的股票价值就可能会缩水,从而形成企业收益分配中的风险。因此,必须注意两者的平衡,加强金融风险监控。

3、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预警。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采用适时数据管理模式,通过对企业内部经营、外部环境等各种资料的综合分析,将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以财务指标数据的形式提前告知经营者,同时发现财务危机的原因和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将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明确告知经营者,形成企业财务管理的安全网。一般来说,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包括两个层次,即整体财务预警机制和部门财务预警机制。整体财务预警机制的主要功能是让企业经营者掌握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提前知道财务危机的征兆。部门财务预警机制,即企业的主要业务部门分别确定检查点,设置相应的预警线,如对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本、营销部门的销售成本、管理部门的管理成本设置预警值,检测企业财务运行可能出现的不平衡,及时进行必要的改进。部门财务预警机制不仅可以帮助整体财务预警机制找到财务问题的源头,还可以帮助不同部门之间沟通协调解决问题,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1),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预算。

由于企业财务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量,在短期内,企业能否生存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各种支出。建立短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首要的是编制现金流预算,主要通过现金流来完成。通过现金流量分析,可以全面反映企业的动态现金流量。当企业的经营性应收项目或存货大幅减少时,说明企业的回款状况良好,产品积压少,企业的经营能力较强;相反,当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小于净利润时,就应该引起投资者的高度警惕。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大幅增加,企业的经营能力会下降,同时也容易形成潜在损失。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存货项目的任何一项失衡都会造成企业危机,这三项可以作为短期财务风险的预警源。为了准确地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汇总具体目标,以量化的形式表示预期的未来收入、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和投资计划,建立企业的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的现金收支,建立以周、月、季、半年度和一年为周期的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2)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从根本上说,企业的财务风险是由借款等引起的。对于企业来说,既要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也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从企业效益的综合评价,即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益、发展潜力等方面来防范财务风险。

从资产的盈利能力分析,监控指标有:总资产收益率(息税前盈利中的平均总资产),它表示每元资本的盈利能力,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盈利能力;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的总成本费用)反映的是每支出一元的利润水平越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从偿债能力分析,监控指标有: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反映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比率越高,偿债能力越强;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 ~ 60%。当投资回报大于贷款利率时,贷款越多,利息越多,金融风险越大。

从经济效益分析,监控指标为:应收账款周转率和产销平衡率,反映资产运营指标。

从发展潜力分析,监控指标为:总资产净现金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收到的股利或利润现金+现金利息支出+所得税现金)平均总资产;净现金销售率(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和净销售收入);股东权益回报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

(3)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营运能力是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保证。

从短期来看,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尤其是企业流动资产的流动性,直接影响着企业可用现金流量的多少,决定着企业负债能力的高低。因此,加强企业资产管理,防止不良资产的产生,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管理手段;从长期来看,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而保持较高盈利水平的企业往往是其高负债能力和相对较低财务风险的有效保证和标志。健康企业的偿债资金一般来自其利润,而不是债务资金。因此,企业应采取合理配置资产、加速资产周转等措施。,促进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同时,盈利能力较高的企业往往享有较高的声誉和良好的企业形象,这也使得企业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并相应地使企业具有较强的抗金融风险能力。

4.加强资金管理。

(1),合理调动资金使用。防范金融风险,需要财务人员合理调度货币资金。根据企业自身资金运动的规模和生产特点,妥善安排货币资金收支活动,使企业在保证日常生产经营需要的同时,在还款和分红支付期到来时及时筹集和调度资金,避免无力支付。

(2)细化应收账款管理。应收账款管理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赊销商品前应制定信用政策。同时,加强应收账款的跟踪分析和日常管理控制,有利于保证信贷政策的全面执行。在日常管理中,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信用额度管理制度。信用额度是指企业可以给予客户赊购商品的最高额度,根据客户的经济实力和企业愿意承担的风险确定,有利于降低企业的风险水平;第二,做好账龄分析。这将有助于明确当前收款的重点和程序,从而提高应收账款的现金收款效率;第三,加强坏账管理。严格审批坏账损失,防止各种弊端,积极参与客户破产的善后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对已经核销坏账的逾期应收账款仍予以关注。

5、实施债务重组

当债务人陷入财务困境时,债务人通常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拖延,直到债权人通过法律强制执行,甚至宣告破产;二是债务重组,通过债务重组的收益减轻负担,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债权人也有两种选择:一是强制执行债权,直至债务人宣告破产;二是接受或提出债务重组。债权人愿意与债务人进行资产重组,原因有二:一是最大限度地收回债权。当企业遇到财务困难,不能按既定条件全额清偿债务时,债务人也许能够以较低的条件清偿债务。对于债权人来说,即使从债务人处获得的资产价值小于应收回的债权价值,有时也是值得的,因为至少可以最大限度地收回债权。第二,缓解债务人暂时的财务困难,并不意味着没有改善财务状况的希望。如果债权人立即对债务人采取赔偿措施,可能会对债务人产生较大影响,使债务人从暂时的财务困难滑向永久的财务困难。债务人一旦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债权人只能按比例享有个别追偿价值,可能获得的清算价值只占原债务价值的一小部分。而且,如果债权人和债务人是长期合作关系,债权人的即时债权措施损害的不仅仅是债务人,还有债权人本身。因此,当企业出现严重亏损,陷入债务困境,濒临破产清算时,应尽力与债权人协商,实施对企业、所有者和债权人各方面都有利的债务重组方案,包括免除部分债务,降低债务利率等。

比如我国针对国有企业的“债转股”计划,即将国有商业银行持有的债券转换为企业的股权,就是典型的债务重组方式。通过债转股,债权人将原来的债务变成企业自有资金的一部分,增强企业的自有资本实力。在股份制企业的改造重组中,可转换债券用于筹集资金清偿债务,在可转换债券转换为股票后,其投资者成为企业的股东。实施债务重组可以降低企业债务融资风险,减轻企业压力,增强企业活力。而且,对于债权人来说,债务重组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债权人的权益损失,从而大大降低债权人的破产风险。因此,只要债务重组的损失不超过企业直接破产造成的权益损失,实施债务重组就是必要的、可行的、有益的。

6.完善科学决策机制。

财务风险本身是综合性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风险最终都体现为财务风险。决策科学合理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因此企业必须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决策机制是指决策权的形成、规范和规定,包括企业的决策机构、决策内容和决策机制。公司制企业决策机制的具体内容包括: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股东作为所有者,对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股票和公司债券的发行、公司的合并和分立等重大事项拥有表决权,对公司的盈余拥有索取权。董事会作为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享有广泛的权利,有权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有权制定公司的年度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弥补亏损方案、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以及公司债券发行方案;有权制定公司合并、分立、解散的方案;任免公司财务经理等权利。董事会与公司财务经理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公司的财务经理由董事会聘任。在授权范围内,财务经理有权对日常财务经营活动进行决策,包括组织实施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计划,制定公司具体的财务制度。他人不得随意干涉,董事会对财务经理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和监督。

综上所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防范财务危机,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加强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的风险控制,加强资产管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