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富亚洲投资公司的进入与退出
吉富在中国的初期投资并不顺利,在南方的一些传统项目上遭遇挫折。2000年,吉富集团总部开始考虑全球本土化战略,将其在美国的成功经验复制到亚洲(详见2005年第35期《吉富亚洲的新挑战》)。作为中国本土化的第一步,2000年6月,吉富通过猎头公司找到了时任苏伊士亚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的陈。经过七个月的考虑,陈同意担任吉富北亚的负责人。
“当时,吉富在中国做得并不是很好,但在全球VC界,吉富是一个著名的品牌,所以它有成功的潜力。”陈说出了他加入吉富的原因。“如果他们已经做得很好了,你还想做什么?”
2001年底,日本集福会高层悄然来到北京。在与一些中国政府官员会面后,一项规模为1亿美元的对华投资行动计划已基本敲定。投资方向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无线通信、半导体设计和互联网软件。
“因为是投科技的,所以特意找了几个工程师背景的人。”几乎在第一只亚洲科技基金募集的同时,吉富亚洲在中国组建了由陈、周正宁、、李、李珍妮、乐文勇等6人组成的投资团队。除了“技艺超群”的新加坡人珍妮·李(jenny lee)之外,吉福中国投资团队的其他5名成员全部来自中国。
吉福的这种本地化优势很快得到体现。除了“3721闪电战”这种近乎完美的退出案例外,在2002年到2004年市场低迷时期,吉富在国内仍然保持着每年投资4-6个项目的速度,包括曾经业绩非常好的公司,比如飞博创。
然而,在2005年,随着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的独立浪潮和国际主流VC的大量进入,走在前面(尤其是有一定成就)的风险投资管理团队成员成为了其他人的目标。仅2005年上半年,代理吉福投资飞博创的和被陈称为“很有技巧”的新加坡人jenny lee先后离开吉福,分别成为TDFCapital的合伙人和的执行董事(后升为合伙人)。加上2004年底为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而离开吉富的李,吉富中国投资团队的四位副总裁中有三位相继选择离开。
“管理团队成员的流动是整个风险投资行业经常面临的挑战,而不是富豪家族的问题。”身兼香港风险投资协会会长的陈说,吉富很快找到了和来“填补”钟小林留下的“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