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数字经济时代的火花,聆听“十四五”能源电力的声音
2020年中国电力发展论坛关键词搜索
记者赵冉
9月22日是十四五开始前的100天,能源电力行业的十四五规划已经到了收尾阶段。9月22日至23日,2020中国电力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助力电力数字化转型,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十四五”电力发展涉及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如何发挥“新基础设施”的力量,如何改造能源结构成为与会者讨论的话题。
“数字化新基础设施助力电网数字化转型”、“大规模海上风电开发对电网的影响及对策”、“高比例新能源形势下储能的发展机遇”、“氢能产业发展形势与实践”等话题,可以让人们对“十五”能源和电力有更多的预测。
“新基础设施”充满活力。
“新基础设施时代已经开始,工业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电力行业迎来了数字化转型的新蓝海。更加灵活、高效、有竞争力的电网形式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融合创新也将成为解锁能源电力行业转型升级的密码。”国家电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辛永如在2020年中国电力发展论坛做主题演讲时表示。
据辛勇介绍,国家电网公司“新基础设施”涉及除铁路、轨道交通以外的其他六个领域,其中以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数字化新基础设施”)是新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6月15日,国家电网公司向社会发布“数字化新基础设施”十大重点建设任务,分别是电网数字化平台、能源大数据中心、电力大数据应用、电力物联网、能源行业云网、智慧能源综合服务、能源互联网5G应用、电力人工智能应用、能源区块链应用、电力北斗应用。
“技术创新是新数字基础设施的重要驱动力。考虑到国家电网公司中国新型数字基础设施重点建设任务和信息通信行业发展需求,结合近年来战略科技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在电力行业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中,芯片技术、5G+北斗关键技术、智能传感技术、电力人工智能技术等。将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推动产业升级的源动力。”辛勇说。
国网新能源云作为新能源领域新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已注册用户142万,企业9206家,8月访问量42.78万,日访问量614。国家电网发展部副主任王劲松介绍,国家电网新能源云的建设目标是打造国际领先的中国特色新能源数字经济平台,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连接”和“全链路、全连接、全覆盖、全生态、全场景”的新能源开放服务体系。
“数字经济是一种高级经济形式。数字经济开启了传统工业经济的裂变式转型,成为各国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的重要砝码。”国家电网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沈良指出,中国工业现代化的特点是传统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遇到了信息化的机遇,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工业化可以不完成工业化而走信息化的道路,而是走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道路。随着中国数字技术工具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新基础设施”的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将成为中国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弯道超车的契机。
在新基础设施的热潮下,许多电力公司正在探索和实践工业互联网。华能信息技术公司总经理范卫宁表示,华能工业互联网项目分为集团侧、区域侧、电厂侧三个层次。“华能工业互联网有五个核心点,即IT基础设施云化,提供强大的存储和计算能力;云上工厂设备数据,海量工业数据,挖掘数据价值;商务SAAS(通过网络提供软件服务),基于中间平台,构建企业运营中心;智能应用为核心,以IT为工具,为生产赋能;众创* * *赢,打造全流程企业生态。”他说。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是“新基础设施”的重点内容之一。据国家电网电动汽车服务公司副总经理阙世峰介绍,2025年,全社会专用桩充电容量将达到423亿千瓦时,公共桩充电容量将达到365亿千瓦时。预计“十五”期间,全社会专用桩和公用桩发电2532亿千瓦时,单位桩和专用桩发电272亿千瓦时。
"电动汽车和电网的互动市场前景广阔."他说,2030年,电动汽车与电网电力互动的总理论潜力将超过6543.8+0亿千瓦,相当于50个三峡电站;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的总理论潜力将超过2万亿千瓦时,按照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服务0.05元/千瓦时估算,总市场规模将超过6543.8+0000亿元。“要加强充电设施规划布局,推进科学互联、有序互通,加强充电安全监管,增强可持续性。”他建议道。
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电力规划中心主任黄宇从实践中分析了电力规划研究数字化的难点:在多源异构的数据环境中,数据源多、口径不一,往往夹杂着不完整、不正确或无关的脏数据;能源行业数据获取困难,电力行业数据分散在各省市,难以分工收集;目前电力规划研究各个环节的一些主流应用软件相对独立,具有很强的封装性。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应用系统、软硬件平台和设备需要维护和管理。如何建立高效协同的网络、省地协同管理体系,统一管理权限,建立稳定规范的平台运维机制,成为平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问题。”他说。
能量转化加速踩油门
“充分发挥中国在清洁能源、UHV、智能电网等方面的优势。,坚持‘自主创新、示范先行、中国领先’的思路,聚焦能源清洁化、电气化、智能化、一体化等关系能源转型发展全局的方向,推动能源开发、转换、配置和使用的技术和装备创新,促进产业发展,抢占全球能源技术制高点。”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娟在谈到电力“十四五”规划时说。
她指出,能源转化的总体路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十四五”是增量替代,煤电踩刹车,清洁能源踩油门,煤电由主电源向调节电源转变,新需求由风光储输满足。清洁能源和发电装机比重不断提高,分别达到57%和45%。能源系统达到碳排放的峰值。2025-2035年,存量置换,煤电加速退出,向管制电力过渡加快。清洁能源和电能将分别成为生产端和消费端的最大能源。2035-2050年是全面转型,中国能源互联网全面建成,煤电转型为季节性备用电,清洁能源全面替代化石能源。
核能作为“举足轻重”的清洁能源,有望在“十四五”加快发展。中国电力发展协会副会长、核能分会会长邱建刚表示,到“十四五”末,在运和在建核电机组预计分别达到9000万千瓦和110万千瓦。“初步预测,2025年,核电机组运行规模将达到7000万千瓦以上,约占全国总装机的3%;核能发电占6%;相对高效的燃煤发电每年可实现碳减排约4.5亿吨;在建规模4000万千瓦。”“在电力负荷较重、电网是安全运行的重要枢纽、可再生能源资源稀缺且成本较高的华中地区,我们将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及时启动内陆核电建设。”他还说。
中国华电集团战略规划部副主任罗金华分享了“新能源高比例形势下储能的发展机遇”。他建议,要重视储能的定位,做好储能在各个环节的布局;加强产业支撑,推动储能在各领域的发展;推进市场建设,加快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进程;提升技术水平,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标准体系,引领储能技术标准推广。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国华投资公司(氢能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梅景毅非常看好氢能在“十五”期间的发展。她指出,氢能发展的全球趋势已经确立并正在突飞猛进,国内氢能的上下互动和同业竞争越来越频繁。“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氢能的发展,各地都根据自己的工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出台了氢能发展规划。今年9月16,五部委正式发布《关于发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提出“以奖代补”,将有效推动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链的形成。”
但同时,梅景毅也指出了氢能存在的问题:氢能全链条关键技术性能差距明显,设备和关键材料依赖进口,设备价格高,加氢站前期投资大;氢气生产、储运、充装等方面缺乏氢气人才、产业配套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政府有必要明确市场预期和技术研究计划,以及氢能发展的国家战略,形成各方合力,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她建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