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业公司劳动模范事迹材料

铝业公司劳动模范事迹材料

当所有荣誉和欣赏的光环笼罩在他们头上的时候,他们依然谦逊温暖如初,在工作中执着踏实,事业是他们的人生目标。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铝企劳模的事迹。欢迎阅读参考!

铝业公司劳动模范事迹素材——“聚则一团火,散则满天。”在挤压厂的设备保障部门,我们经常看到焊工们坚硬的身影像星光,张艳红像微小的星光。

她1991参加工作,在挤压厂的工具车间起步。后来挤压厂内部结构调整,她离开了工作了近20年的工具车间。2010,她被分配到装备保障部焊工班,成为一名女焊工。

一开始她对很多工作都不熟悉,所以很苦恼,很无奈,很气馁,寻求领导的协调。但在改革发展、转型升级、挤压厂人手不足无法解决的新形势下,她服从组织分配,克服了诸多身体不适,在师傅的调教下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女焊工。

近年来,她一直在学习电焊理论知识,通过刻苦的实践,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企业电焊工技术竞赛中小有成就。

她在从事电焊的时候,不经意间会被电弧灼伤,天气热的时候会有短暂的头晕,电焊的污染也很大,会导致鼻子长时间出血,但她绝不会因为这些身体不适而耽误学习操作技能。为了不给单位添麻烦,每次焊熔铸所需工具,我们都是坐着焊,一焊就是一整天。经过五年的不断学习和进步,我现在已经成为一名独立焊工。

张艳红和团队一起成长,一起超越,一步步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她以不断学习、敢为人先的精神,书写了一个普通女工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次次实现超越的故事。

她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同志,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一切事情。和锁匠一起工作的时候,我经常帮他们交接工具,清理现场卫生。在做焊工的几年里,她用废旧钢管焊接铸造的工具有上千种,也参与过设备改造和新产品实验的备件和工具的焊接。和她一起工作的师傅都夸她能力强,和蔼可亲,任何时候都乐观开朗。

张艳红也有广泛的爱好。经常参加企业组织的文体活动,每年都被评为工会积极分子。在平时的工作中,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以集体利益为重,工作第一。在生活中,她是一个热情、开朗、乐观的人。她说;“只要有舞台,只要努力,就能活得精彩。”

孙同志,男,37岁,党员,大学学历,现任中国铝业抚顺铝业有限公司铸造车间主任、党委书记,公司经营转型铸造组组长。

自2010年6月我公司开始运营转型试点以来,孙同志在麦肯锡公司和总部转型专家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营造重视基础管理的环境氛围。对该代工厂的生产流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形成了详细的诊断报告,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严格按照总部提出的运营改造必须是一手工程的要求,成立了代工厂二期运营改造实施小组。团队成立后,结合第一阶段确定的关键措施,制定了第二阶段实施方案和中长期运营转型目标,细化项目分工,落实目标责任,相继开展了以树立全员参与意识为目的的“第二次”。旨在增强转型信心的速赢项目总结分析活动;明确岗位职责、落实岗位责任等制度建设活动,旨在切实转变管理者的工作作风,提出管理者要“伸手、弯腰、放下架子”的具体要求,以实际行动挑战过去“习以为常、视而不见、自以为是”的现象,做到“突破传统、跳出本位、克服惯性”。组织带领分厂全体员工有效实施通用铝“一拖二”连续投料生产组织,降低产品单位能耗;改造铝灰处理方式降低铸件生产损失:为了减少材料消耗,尝试减少钢带包装通道的数量;以优化生产工艺、调整产品结构为目标的真空包热清洗、集中清洗、40吨混铁炉合金化改造等4项关键措施、87项主要活动,实现经营改造年收入207万元,吨产品电耗11KWh,同比下降12kwh;吨产品(燃)损失5.7‰,同比下降1.3‰;每吨产品成本为175元,低于45元。

“成绩和荣誉只属于昨天,属于代工厂的整个团队,属于所有有准备的人,尤其是运营转型的人。”孙同志对说:抓运营转型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以毅力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2005年4月30日,对兰州铝业公司全体员工和董事长、党委书记冯世伟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在北京,作为新当选的全国劳动模范,冯世伟和其他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一起,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隆重表彰。

三兰铝业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份珍贵的至高荣誉,既是对他们尊敬的董事长将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和优秀的劳动全部奉献给企业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兰州铝业从谷底顽强崛起,不断战胜市场风浪,从摇摇欲坠的小船走向铝业巨擘的中肯褒奖。

还有一点东北口音,头发花白的冯世伟,现任兰州铝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1968年9月毕业于沈阳冶金机械学校,分配到兰州铝厂(兰州铝业前身)。除了从1978到1982考入太原重型机械学院,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兰州铝业,做过车间技术员。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剧痛中,大型国企的痛苦是其他企业难以体会的。多少国企在国家开放后市场浪潮的猛烈冲击中起起落落,但兰州铝业这个生活在西北的老工业企业却幸运地生存下来,并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为甘肃的工业支柱企业,乃至全国工业中的一颗耀眼明星。人们认为这与公司的掌舵人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冯世伟关于评选全国劳动模范的故事材料中有这样一段话:“近年来,兰州铝业公司改革创新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冯世伟同志起了决定性作用。同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和国家有关部委、甘肃省委省政府、兰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1)

兰州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原名兰州铝厂,是“十二五”期间在西北建设的第一家电解铝厂,全国十大铝厂之一,国家重点扶持的520家企业之一。

但由于市场经济的残酷洗礼,1997年2月冯世伟接任兰州铝厂厂长时,企业一片动荡,当时的亏损高达8935万元,而支撑企业的自焙电解铝生产线也因技术落后被国家列入限期整改名单。更大的困难是,老牌工业企业的机制和观念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

面对这一切,冯世伟带领“一班人”知难而进,为企业选定了“用新思路、新机制、新方式走出振兴兰铝新路”的总体思路。针对企业现状,提出了“调整、重组、创新、发展”的战略方针,并高瞻远瞩地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97到1999,通过兼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实现扭亏为盈的目标;第二步,通过股票上市、技术改造、千人跳槽、整体改制,为公司2000-2002年的发展打好基础;第三步,从2003年开始,用3-5年的时间,加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探索跨行业经营,做大做强兰州铝业,实现“电、冶、加”一体化,综合生产能力超过654.38+0万吨,销售收入超过654.38+0亿元,总资产超过654.38+0亿元。

现在回过头来看,考察这几年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可以清楚地发现,这种思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准确无误,时机恰到好处。但在当时企业不景气,经济环境波动的情况下,这种思维真的有点“不谙世事”的味道,需要对国家政策的深刻把握和判断,对市场经济的深入研究。

在冯世伟的领导下,通过顽强拼搏,兰州铝业公司于2002年如期实现了前两个目标。1999创造利润8198万元,摘掉了连续四年亏损的帽子;1997 10成功兼并负债累累的西北铝加工厂。通过调整队伍、加强管理,该厂于2001年彻底摆脱了连续九年亏损的局面,初步实现了铝冶炼和铝加工的优势互补和产品结构的调整。1999年4月,兰州铝业有限公司成立。2000年7月,兰铝股份在上交所上市,为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65438+10万吨电解铝环境治理与节能项目”和“电解铝液电磁铸轧生产激光毛化板和箔”募集资金8.25亿元。这两个项目已于2002年底建成投产。

2000年,兰州铝业公司组织实施了兰州铝业公司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千人转移,促进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2002年,整体改制顺利完成,使公司初步建立了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时至今日,千人转岗,整体改制,对于大中型国企来说,具有重大的创新意义。使兰州铝业从一个典型的包袱沉重、人员众多的老国企转变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现代企业。

这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率,大大增加了经济效益。1999到2003年的五年间,总资产从8.3亿元增长到33亿元,净资产从2.6亿元增长到26.67亿元。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生产能力从8.6万吨提高到20.6万吨;并具有5万吨铝加工能力;实现了环境治理、节能降耗、设备升级的标志性目标,从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跃升为行业前三,被列为甘肃省政府重点扶持的10超大型企业之一。

五年来,公司效益逐年提高,利润总额分别为81.98万元、1.1.79万元、9832万元、1.80.8万元、1.89万元。近五年,职工人均收入年增长率为12.4%;员工的住房问题彻底解决了。到2003年,员工平均住房面积达到29.85平方米。

2004年,又是兰铝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企业关停所有自焙槽生产线;实现了新股发行,募集资金6543.8+0亿元;654.38+0.5万吨电解铝技改项目开工建设,自备电厂项目获得国家批准,与中铝公司资产重组顺利完成。本年合并收益258,736,5438+0,000元,利税总额265,438+0,894,000元。

(2)

凡是和冯世伟打过交道的人,都会对他印象深刻。他身材高大,头发花白,眼神平和而坚定,话语简洁明了,举手投足间有一种天生的儒者风范。的确,作为一名教授级的高级工程师,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企业管理者,更是一名优秀的技术专家,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

工作多年,长期主持企业设备管理专业技术工作。特别是他在1997主持全面工作以来,坚持以科技兴企为目标,积极投身于重大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10多项技术改造项目。

作为第一完成人,冯世伟主持完成了“铝电解分布式微机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适合侧插自焙槽生产电解铝的先进集散控制技术,采用进口可编程控制器实现槽温、电流、电压的自动控制。不仅有效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平均槽电压降低了27mv,电流效率提高了0.38%,吨铝节电170.96kvh。该技术在全公司556台电解槽推广应用后,每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400多万元,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该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他还主持了侧插自焙铝电解用新型阳极糊的研制和应用。研究团队对阳极糊添加剂、沥青混合料配比、集料配方进行了综合研究,先后开发出氟化铝阳极糊、沥青含量28%的阳极糊、沥青含量26%的阳极糊等系列产品。这一成果为国内首创,技术水平居国内首位。具有显著的环保效益,吨铝阳极糊平均消耗可降低30公斤,吨铝交流电单耗可降低2.60438+0千瓦时,累计年经济效益654.38+00多万元。该技术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

主持完成“侧插自焙铝电解槽干法净化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获原赛兰公司一等奖1998,甘肃省二等奖1999。

提到重工业,尤其是冶金工业,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大、笨、脏、黑”,乌烟瘴气,但现在的兰州铝生产车间清新、美观、一尘不染,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大型的炼铝厂。

身处其中的工人都知道,生产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来自冯世伟“一群人”的远见卓识。自1999以来,他们放眼世界,瞄准铝工业高新技术,带领技术专家到国内外10多家电解铝厂考察调研,寻求技术改造项目的技术支持。经过两年的调研、分析和论证,企业仅用14个月就完成了“65438+万吨电解铝环境治理节能技改项目”。本项目电解工艺采用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200KA中间点加料大型预焙电解槽技术和智能多模式控制技术;通过采取国内外招标的方式,将多功能天车、焙烧及燃烧控制系统、预热螺杆捏合系统、振动成型系统等7项先进技术和核心设备引进美国、法国的预焙阳极生产线,极大地改造和提升了兰州铝业公司的传统铝冶炼产业。工人们称这个项目为“救命工程”。

(3)

作为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冯世伟在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企业改革与阶段性任务的结合,不断加强党组织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 * *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了广大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奉献精神,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良好氛围。公司党委分别被甘肃省委、兰州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企业还连续多年保持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同时,冯世伟非常支持工会工作,坚持企业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每出台一项重大改革措施,方案都要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才能实施。

1997新领导班子成立后,在他的建议下,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实施细则》;同年,兰州铝业公司准备兼并比自己数量更多、位置更偏远、但亏损严重的西北铝加工厂时,员工们一开始并不理解。冯世伟没有立即强行合并,而是把情况告诉了所有员工,让员工充分讨论合并的利弊。然后在全厂范围内进行了1000人的问卷调查,最后经过职工代表大会一致讨论后,合并战略付诸实施。实践证明,这是一次具有现实市场意义的大合并,大成功,兰州铝业从中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合并后的企业走上了振兴之路。

2004年,公司推出了最多的改革措施。冯世伟坚持每一项改革都要经过职工认真讨论后才能实施。仅今年就召开了四次职工代表大会,充分体现了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指导思想。

冯世伟还是公司厂务公开领导小组的组长。坚持公司内部四级公示制度,深入开展厂务公开活动,实施“阳光工程”。2003年4月,兰州铝业厂务公开经验在全国厂务公开电视电话会议上广泛交流,企业被评为全国厂务公开先进单位。

冯世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越大,越容易犯错误。把改革发展的措施交给员工充分讨论,既能防止决策失误,又能充分调动员工执行正确决策的积极性;反之,不仅企业家决策的风险大,还容易引起员工的质疑和不理解。”

目前,兰州铝业不仅完全摆脱了当年的困境,而且在近年来快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和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较为彻底的新机制的基础上,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但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各方面观念转变的难度,利益调整的复杂性,日益残酷的市场竞争,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的各种意想不到的、层出不穷的矛盾和障碍等等。,都使得冯世伟这个企业的掌舵者,始终在决策者和组织者的位置上承受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以至于他必须以顽强的毅力为企业倾注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正是因为劳动的巨大贡献和成果的巨大成功,冯世伟得到了各方的充分肯定和表彰。2000年5月,他被人事部聘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顾问。2006 54 38+0-65438+2月入选甘肃省优秀企业家。2002年4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2年6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但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冯世伟依然保持了一贯的严谨、认真、谦虚、温柔,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受到了员工们的高度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