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市场经济机制存在哪些问题?

资本市场结构存在的问题

1.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

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目前投资者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数量相对较少,差异较大。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以投机为主,其投资行为取决于个人对证券产品的投资偏好,在市场中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增加了不稳定性;而机构投资者更注重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选择战略投资对象进行理性价值投资,是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但目前市场上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还比较薄弱,难以满足投资机构化的需求,阻碍了这一稳定资本市场的功能发挥。

2.上市公司结构不合理。

(1)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①国家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过于集中,导致“一股独大”现象;公众流通股比例很低,大部分股份无法上市流通;③流通股过于分散,机构投资者比例小;④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不是自然人,通常是控股公司。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导致了很多问题:由于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国家股和法人股始终占上市公司股份的主体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虽然改制为股份公司,但本质上还是原来的国有企业,很难指望它们真正转换经营机制。这样,虽然上市有助于企业在市场上直接获得资金,从而缓解经营困难,但从长远来看,对其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可能并不理想。同时,在国有股和法人股始终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流通股规模较小,容易形成大机构操纵市场的局面。而且,由于国有股不能自由交易和转让,由市场决定的资产兼并重组无法发生。股市的并购只能在政府部门的授意下发生,这就决定了中国股市的投机行为不可避免。

(2)上市公司的构成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①国有企业比重大,非国有企业比重小;大中型企业比例大,小型企业比例小;(3)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多,但整个企业上市公司少;④传统行业上市公司多,高科技行业上市公司少。例如,在沪深两市1200多家上市公司中,通过直接上市和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比例仅为16%左右;行业分布存在较大缺陷,如传统行业上市公司过多,竞争性领域企业超过85%;超过65%的股份不能流动,这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3.金融产品结构不合理。

(1)传统金融服务产品结构单一。在银行业,业务集中在信贷等传统零售业务领域。即使在传统零售业务中,也缺乏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系列产品,金融中介等批发业务严重不足;然而,外资银行会在整个发展期、成熟期甚至二次创业期间提供一系列金融服务。在证券市场上,我国股票市场相对于债券市场发展迅速,也存在法人股和国有股流通以及a股和b股合并的问题。

(2)金融衍生品发展滞后。衍生工具是企业规避或分散经营和投资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1991年,我国建立了期货市场,但交易品种仅限于绿豆、有色金属等商品期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推出利率、汇率、股指期货、期权、货币互换、股权互换来规避金融风险。由于缺乏组合投资所必需的金融衍生品,各类投资者的行为倾向于一致,容易形成市场的单边操作,并可能在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监管方向发生变化时导致风险积累。

(3)金融工具创新不足。在金融业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各国金融业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迅速实现了金融业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以提高竞争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我国银行业和证券业已基本实现电子化,银行和证券业务的网络化也已起步,但与国外发达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此同时,由于体制问题,金融机构在电子化、网络化过程中各自为战。比如银行的自动取款系统和结算系统各自独立运行,互不兼容,增加了金融业电子化、网络化的发展成本,也因规模不经济、便利性不足而抑制了其快速发展。

4.资本市场的层级结构不合理。

中国资本市场体系结构单一,缺乏层次性。首先,仅从便于监管和防范风险的角度来看,已经形成了以沪深交易所为中心的单一资本市场,没有多层次的市场体系来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国内只有主板市场。虽然中小企业板已经推出,但距离真正的二板市场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三板市场远未形成气候,资本市场缺乏层级性,无法满足投资者和筹资者多元化的投融资要求。产权交易制度不健全,资本市场体系发展不完善。

(二)资本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

1,体制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体系的问题主要是体制问题。由于政府和行政机构的干预,中国的资本市场是一个“计划的”资本市场。首先,资本一级市场受到行政垄断,影响了市场融资体系的社会化和融资渠道的开放。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地方财政收入,很少考虑上市公司的成长性。所以企业会把精力放在“政府公关”和“包装上市”上,而不是放在生产经营和结构调整上。很多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重组。主要目的是“圈钱”,未能有效利用这笔钱。此外,发行市盈率也有限。券商无法履行职责的原因之一是一级市场以“保本不赔”的方式运作,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护。1999之前,严格限制股票发行市盈率。即使后来放宽了市盈率限制,一级市场收益率虽然下降,但并没有改变“保本无赔”的现实。其次,二级资本市场存在“政策市”的畸形现象。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政府对企业的保护色彩浓厚,导致股票市场无法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政策市”的存在使得股市随着政府态度的变化而变化。

2.机制上的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说,制度问题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制度的滞后,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竞争机制失效、约束机制弱化、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1)竞争机制失效。在上市公司中,一是缺乏产权关系清晰的市场主体,二是缺乏竞争机制形成的市场价格,导致资本市场未能形成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行政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市场机制。

(2)约束机制弱化。我国上市公司大多由国企转型而来,存在不转型就“转型”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翻牌”。将未进行根本改革的原名称企业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二是“圈钱”。在上市中溢价募集资金,保证配股资格,达到圈钱的目的。在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处于控股地位,处于“虚拟产权”状态。上市公司原主管部门作为国有股代表干预企业,对后果不负责任;而且董事会成员大多来自大股东和企业,很难真正起到监督作用。

(3)激励机制不完善。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经营者实行即期薪酬和长期薪酬相结合的收入形式,激励作用大;而在中国,只有即期薪酬的激励方式,上市公司股价的变动与公司的决策和经营没有利益关系。导致经营者很少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往往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3、规则的问题

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在健全的法律制度基础上。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缺乏完整有效的市场监管体系和制度化的沟通协调机制。

各级监管部门的职能和层级不明确,没有一套严格有效的措施保证其履行职能并使其承担相应的责任,造成大量的事后监管,降低了监管效率。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管理机构的管理权限和效率有待加强,监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滞后于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增加了监管的难度。比如《证券法》已经颁布,但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和相关法律;《证券交易法》和《证券信用评级法》尚未颁布。此外,证券法的制定、颁布和实施过于缓慢,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