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创新思维模式:01“第一曲线”

s曲线是一个创新的元模型,它由一条线、两点和三个阶段组成,就像生命从诞生、成长到衰落的过程。

线是指象征连续性的“S形曲线”。

两点是指“断裂点”和“极限点”。

三个阶段是指初创阶段、发展阶段和衰落阶段。

S曲线在开始时呈下降趋势,因为此时的投入一般高于产出,自下而上的转折点称为“断裂点”。

突破“断裂点”后,会有自我成长,从而实现持续上涨。

曲线一路向上发展,接近顶部时,增速开始放缓。从顶部到底部的转折点称为“极限点”,也称为“失速点”。一旦过了“极限点”,就会迅速往下掉。

s曲线的应用范围很广,几乎可以验证一切事物的发展周期,包括整个公司和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第一条曲线”是指沿着S曲线本身发展,也叫不断创新,相当于生物进化论中的“遗传”。

全世界绝大多数人在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持续创新。

企业创造的利润大部分也来源于持续创新,这是实现企业成长的最佳途径。

不断创新带来的自我成长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发展。所谓自增长,通常是指用户主动前来,付费意愿高,排队供不应求的现象。

持续创新的前提当然是突破“断裂点”。

如果没有突破“突破点”,你可能一直在简单的重复,重复,从而停滞甚至恢复。

如果不突破“断裂点”,往往意味着真正的失败和灭亡。

我们必须学会判断自己是否已经过了“断裂点”。如果没有自我成长,就不会突破“断裂点”,所以一定要警惕是否只是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

一旦发现没有突破,就要调整计划、方法甚至方向。

马云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阿里要做一个102的企业”。

然而,《规模: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的作者杰弗里·韦斯特(1)却得出了一个令人不快的结论:一个公司能够持续存在100年的概率只有百万分之四十五(0.0045%),而持续存在200年的概率只有十亿分之一(0.0000001%)。

隐约发现,无论企业发展规模有多大,其企业的寿命都会有一个上限,最终会消亡。这个上限可以理解为S曲线的“极限点”。

还记得让整个宇宙绝望的熵增定律吗?宇宙不是永恒的,灭绝是人类不可避免的最终归宿。

熵增定律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在每个人的头上,悬在一切事物的头上。熵增定律一直在发挥着持续的、不可避免的作用,它会让所有封闭系统退化。

所以,久而久之,企业这种封闭的组织,必然会遭遇“组织熵增”,就会组织化、官僚化、无效化,最终消亡。

所以对极限点成因的最低解释就是熵增定律。

但正是因为“组织熵增”的必然性,在“极限点”到达之前能够保持持续增长的S曲线,一直是熵增规律下的最佳趋势和实践。

“极限点”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应该尽量推迟,这样持续创新走得越久越好。

一旦“极限点”真的来了,就是生死存亡的时刻,一定要及时有效的提前识别,但是识别“极限点”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到目前为止,识别“极限点”最简洁有效的标准是“单因素以10倍速度恶化”。如果企业的单个要素以10倍的速度出现恶化迹象,就是企业即将到达极限点的信号。

简而言之,如果单个因素在10倍变好,就可以突破“断裂点”,如果单个因素在10倍变坏,就可以确定“极限点”。具体单因素将在12创新思维模式:05“单因素”中详细讲解。

以上,其实以公司的发展为例来分析更多。如果以个人成长为例,S曲线可以看作是一个人良好习惯形成的过程。

两天打鱼三天晒网一定只是一个低级的重复,不可能突破“断裂点”。

好习惯的形成,一开始肯定是痛苦的。持之以恒,一旦突破了“断裂点”,就会有一个自我的成长,持续向上,坚持卓越,一定会带来不一样的个人成长体验。

当然,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一样,肯定会遇到“极限点”,但个人成长不怕“极限点”,因为个人成长一定比过程更重要。

“第一曲线”相当于生物进化论中的“遗传”。下一章继续讲生物进化论中的“变异”:“第二条曲线”。

参考资料:

第二次曲线创新——李善友

①杰弗里·韦斯特,世界顶级理论物理学家。圣达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是一个全球复杂性科学研究中心,也是一个“封闭”的学术圣地,该研究所的前主任被选为《时代》杂志(Time magazine)65,438+000名最具影响力的人之一。几十年来,他致力于“尺度”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应用于理解生命、城市可持续发展、企业运营等诸多领域。,并被业界视为“跨学科诺贝尔奖”的最佳候选人。

(2)达摩克利斯之剑,或称“悬于顶端的剑”,源于古希腊传说,常用来表示时刻存在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