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438+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从区域金融实力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湾区五大战略定位中没有提到建设金融中心,金融业发展的相关目标表述为服务业,但理念很高,提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第二,宣布谁是湾区财政的领导人。

2月18日,酝酿已久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这一重要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入新阶段。昨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推介会在港举行,阐释了粤港澳三地的相关战略、优势和发展重点。

规划纲要的落地对粤港澳大湾区在大湾区意味着什么?中国的区域竞争格局会因此而改变吗?我们一直关注着中国区域金融的发展,并于2011年6月发布了首份《中国区域金融力排名》。从区域财权的角度看,湾区规划有两点值得关注和分析。

01

看点一:湾区五大战略不提金融中心。

根据规划纲要中提到的战略定位,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还要建设成为富有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活圈。

五大战略定位中没有提到金融中心。金融业发展的相关目标主要表述在《纲要》第六章第三节,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对于拥有深交所和港交所两大证券交易所和广深三大金融中心的粤港澳大湾区来说,金融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大湾区金融业的发展在全国乃至全球也处于领先地位。

新财富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实力排名”研究显示,全国31省份金融实力明显不平衡,大致可分为四个梯队:主要金融中心和金融交易市场所在地广东、上海、北京处于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的江苏、浙江、山东、四川、天津、湖北、福建七省市有一定实力,但与第一梯队有一定差距;其他21省份,占中国领土一半以上,财政实力处于较低水平。纵观整个榜单,中国金融资源分布趋向于向领先的金融中心集中,马太效应突出(表1)。

表1:新财富中国区域金融实力排名

来源:新财富

同处于第一梯队的广东、上海、北京,虽然金融实力得分差异很小,但各自侧重点不同,优势劣势也不同,广东最终以总分7.39超越北京、上海,成为榜单上金融实力最强的省份。

北京虽然是全国银行业中心、金融监管和决策中心,聚集了大部分金融机构和央企的总部,具有较强的经济辐射力和商业影响力,但并未形成完整的金融市场体系;上海金融中心的特征是最明显的。在金融业增加值、金融机构实力、金融市场、金融生态等方面优势明显,但在“资本化程度”和“民间资本活跃度”方面落后于北京和广东。

分项来看,在本次排名的六个维度中,除“金融发展程度”维度外,广东5.63的得分低于上海的8.14和北京的7.49,广东在宏观经济实力、金融机构实力、融资能力、资本化程度和民间资本活跃度五个维度均高于上海和北京,排名第一(图1

图1:广东上海北京金融实力对比。

来源:新财富

在“融资能力”方面,广东2017年社会融资规模为220965438+2600万元,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省市,得分为6.46,在人民币贷款、信托贷款、股市融资等方面具有优势。广东有深圳和广州两个金融强市,深交所的存在使其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中具有比较优势。

在“金融机构实力”维度,广东得分最高,11.5。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广东有219家银行法人。根据券商所在地的统计数据,广东共有券商27家,公募基金34家,全省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也位居31省市之首。深圳和广州不仅聚集了一批国内知名金融机构,而且广东毗邻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享有独特的溢出优势。

从“资本化程度”来看,广东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最多。截至2017年末,广东共有上市公司569家,总市值10.73万亿元。资本市场有助于创造财富。在2018新财富500富豪榜中,广东上榜富豪人数最多,一地贡献了113位富豪,上榜者财富总和达到286101亿元。同时,广东也是GDP大省。在“宏观经济实力”维度,广东以2017年GDP总量89705.23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那么,为什么大湾区的规划纲要中没有把建设金融中心列入五大战略目标呢?

你不重视金融业的发展吗?说明不是。据新财富统计,“金融”一词在规划纲要中被提及多达62次,甚至高于香港以外的城市,其重要性显而易见(表2)。

表2:规划纲要中城市的引用频率

而且在规划纲要第六章第三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中,详细阐述了金融业的发展方向。

首先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香港:发挥金融龙头作用,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

广州:支持广州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区域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区域性产权和商品交易中心,提升国际化水平。

深圳:支持深圳按规定发展以深交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加快金融开放创新。

澳门:支持澳门建设中葡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出口信用保险体系,将其建设成为葡语系人民币清算中心,发挥中葡基金总部在澳门的优势,承接中葡金融合作服务。研究探索建设澳珠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业。

香港:支持香港在大湾区建设绿色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

广州:支持广州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研究建立以碳排放为首发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

澳门:支持澳门发展租赁等特色金融服务,探索与周边地区的错位发展,研究在澳门建立人民币计价证券市场、绿色金融平台和中葡金融服务平台。

深圳:支持深圳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深澳特色金融合作,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加强金融科技载体建设。

详细讲解了金融业的发展目标和各城市的金融发展定位。其中,尤其是国际金融枢纽的高目标,不言而喻,金融在湾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湾区五大发展战略为什么不提金融中心?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方向观察,这可能与经济转型升级,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有关。

虽然湾区金融业处于优势地位,但从整体环境来看,防范金融风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稳定杠杆仍是中国金融业的重要任务。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防控风险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与我国金融业早些年在一些领域的“超前”发展不无关系,即流动性超前于实体经济的需求,金融交易超前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和自我循环,金融市场的发展超前于监管和法律约束。

在新财富《中国区域金融力排行榜》的榜单上,有一个数据指标,即“金融业发展程度”下的“金融保险GDP占地区GDP的比重”。除湖南、吉林两省外,其余29个省市增加值均超过5%。其中11省市得分高于广东,位居榜首。一些地区的金融发展是否过热,地方金融业的发展是否真正为地方产业服务,这是毋庸置疑的(图2)。

图2:11省市金融保险GDP超过广东。

来源:新财富

因此,金融业需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从大湾区的五大战略定位——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宜居宜商宜游的品质生活圈——来看,无论实现哪一个目标,无疑都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撑。其中,尤其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将与金融业的发展形成互补。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华南理工大学IPP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优质资本的竞争。所谓优质资本,不仅仅是钱,还有高科技,技术含量高。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在服务业、科技、法治、制度等方面具有优势。澳门的服务业水准很高;珠三角产业链完整,腹地广阔。如果大湾区的制度到位,所有要素自由流动,有技术和市场,还有资本和法治,对国内国际的优质资本会有太大的吸引力。华尔街不会放弃,欧洲和日本也不会。”

金融和经济是高度关联的。大湾区现有的资金、交易市场等金融资源无疑将为科技企业提供滋生的土壤,科技企业的成长有望为金融机构带来更多发展机遇。此外,在当今世界,技术和金融正在引领全球经济,并占据全球价值链的主要部分。因此,全球城市的格局也在发生变化。一些已建立的全球中心正在衰落,一些正在转型。比如纽约,不再只是金融中心,也是科技创新中心。纽约科技创新领域的从业人数和科技创意产业的增长率都有很大提高。换句话说,未来的全球城市将既是金融的中心,也是科技创新的中心。可以这样理解,粤港澳大湾区虽然定位不是“金融中心”,但强调科技创新,实际上有利于引导金融业通过服务实体经济做强做大,实现良性循环。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东兴证券策略、商业、零售行业分析师晋松提出,未来中国三大经济核心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应该分别对应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这符合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中对科技创新的定位。

而如果长三角的发展对应的是纽约湾区,那么金融业的发展也应该是题中之义。事实上,中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需要多个金融中心来支持不同地区的发展。特别是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科技创新板的落户,上海也有望突破创新短板,巩固国家金融中心地位。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中,处于龙头地位的粤、沪、京三地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探索金融业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服务创新,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成长为拉动中国经济崛起的三驾马车,打造堪比纽约、伦敦的金融中心体系。

02

看点二:谁是大湾区的金融领袖?

全球70%的产业资本和人口都集中在湾区,成为全球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包括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图3)。

图3:粤港澳大湾区示意图

在区域内的城市中,香港、广东、深圳在金融发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不过,拥有证券交易所的深圳也不可小觑。2018年,深圳GDP超过香港,位列亚洲第五。那么,谁能成为该地区的金融领袖呢?其他城市是否定位为区域金融中心,辐射层次和领域不同?

在湾区的规划纲要中,描述了四大中心城市的定位,其中香港是唯一提到金融中心的: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和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促进金融、商业、 高端和高附加值方向的物流和专业服务,大力发展创新和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地区国际法。

由此可见,香港在湾区金融的领先地位是显而易见的。这也和它的实力相匹配。

从宏观数据看,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金融服务业一直是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2017.52%金融保险业占地方GDP的比重为17.52%,高于上海的17.4%,甚至高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一。2016年,香港金融业提供了约2531000个职位,占香港总劳动人口的6.46%。从上市公司数量和总市值来看,2017年,在香港注册的港股上市公司有216家,总市值84437.88亿元。在Z/Yen Group 2065 438+08年3月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香港排名第三。该指数自2007年3月首次发布以来,每六个月更新一次,香港被评为亚洲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表3)。

表3:北上广港澳金融实力对比(2017全部统计数据)

仔细看看它在金融领域的实力。香港拥有稳定而灵活的资本市场,货币、商品、资本、信息和人才可以自由流动,在股票市值、IPO融资、资产管理和银行业方面继续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此外,香港作为世界金融枢纽,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币业务中心,也通过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挥跨境融资的作用。作为湾区的金融中心,其地位仍然难以取代。

但是,对于广州和深圳来说,也有金融业发展的机遇。广州和深圳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第三、第四大城市,其中广州是华南的门户,而深圳是中国民营经济和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城市。自1990深交所开市以来,深圳已成为全国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具备配置全国资源的能力。宽松的创业氛围下,也孕育了平安、招商局等大型综合性巨头。如今,深圳已成为年复一年新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城市。金融业增加值和与金融业相关的法律、会计、咨询等服务人员的就业规模也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居全国第三,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金融服务业聚集地。

在大湾区的规划下,除了依托本地科技创新和智能制造的共同发展,拥有深厚金融背景的粤深两地,也可以通过探索与其中一个战略目标的香港进行深度合作,继续发展壮大。

在规划纲要第六章第三节中,“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也是重要目标,在资金和产品互联互通、机构设立、金融监管协调沟通机制等方面都做了详细规划。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不仅能提升湾区金融的核心竞争力,还能让湾区乃至全国的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到大湾区的建设中来,分享大湾区的发展红利。

在这方面,湾区的其他七个城市应该有更多的机会。纲要明确提出,支持珠海等城市发挥各自优势,发展特色金融服务。广东各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大湾区的广东九市为例,珠海、肇庆、江门的GDP占总量不到4%,而深广创造的GDP占总量的58%,贡献了经济增长的绝大部分。发展不平衡是阻碍广东建设金融强省的重要原因,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难点。

在广东省社科院发布的《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7)》经济部分指出,阻碍广东建设金融强省的重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发展不平衡、两个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不平衡、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新财富地区榜单的“金融发达程度”维度,广东得分仅为5.63分,落后于北京和上海,甚至略低于第四名的江苏。虽然2017年,广东金融保险业GDP以685301亿元的总量位居全国第一,但金融保险业占全省GDP的比重为7.64%,不及上海、北京的1/2,也低于全国7.95%的水平。正是金融业的增加值对区域经济贡献不大,以至于广东金融业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局面。

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统筹珠三角九市和粤东西北地区生产力布局,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完善大湾区至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份的交通网络,深化区域合作,有序发展“飞地经济”,促进泛珠三角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合作体系。

在大湾区发展规划的框架下,粤港澳的互联互通无疑将有助于该省金融业的均衡发展,改写广东金融业“大而不强”从而影响中国区域金融格局的局面,并将有助于该地区有潜力的城市进一步提升金融业发展的国际化和竞争力,从而服务于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文章来源:新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