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如何把握员工的心理状态

每个公司都会在一年内召开各种会议。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通常情况下,只要一个公司召开会议,其会议内容都不会离开年度计划、经营目标、战略发展等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面对这样的会议,无论演讲多么生动慷慨激昂,听众还是发短信,画小人。原因很简单,对于普通员工来说,公司的战略实施计划和他有什么关系?

而那些事关员工切身利益的小事,比如员工医保、外来员工户籍落实等,都被认为是小事,不足以摆到台面上讨论。它们要么被回避,要么干脆被文字代替。

笔者也有过这样的会议经历。在一个公司中层讨论外派人员的时候,整个会议的焦点都是如何在新的区域发展业务,拓展市场。当笔者建议给这些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发一本小册子提醒他们注意人身安全时,大多数人表现出不赞成的态度。很多人以为大学生需要这个出国锻炼的机会,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检验自己。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些不愿意发放“生存手册”的公司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家公司都发放了各种工作守则和技术指导手册,但对于大量常年在外地出差的一线员工来说,他们更多的海外经验来自口口相传,代代相传。对利润和业绩的追求,使得管理者从细微之处逐渐忽略甚至漠视对员工的关心和爱护,从而体现了公司的人文精神。更多时候,“以人为本”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

这种现象的背后,往往是管理者的标准思想。很多管理者往往人为地抬高下属的服从意识和能力水平。他们会认为下属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简单的事情,下属肯定会做;即使遇到困难,下属也要自己想办法解决。但是每个人因为年龄,经历,阅历的不同,能力也不一样。试想一下,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情况下,去陌生的地区打拼。他们如何保证自己最基本的人身安全?如果连基本的保障都保证不了,怎么安心努力?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如果他们是你的孩子,你会完全不顾他们的安危,把他们流放到异国他乡吗?

管理者认为,只有当关系到企业和自己面子的问题是企业发展和利润业绩增长时,人性的尊严和员工的利益才是极其微不足道的。在他们眼里,这张脸比人性和生命都重要。只研究大问题,不关注小问题,体现了企业管理者在骨子里对员工的不尊重。

一个经理说得好,没有大事,所有的大事都是由小事组成的。如果一个人能不断地、一丝不苟地、创造性地完成小事,那么他就是一个能成就大事的人。

其实会议内容又大又空,这是很多公司在企业管理中犯的通病。问题的源头在会议的前三排(即企业中层),问题的根源在主席台(管理层)。

所以为了根除管理的标准思维和大而空的心态,我们提倡管理者的* * *情感态度。即把自己放在下属的位置上,认同和理解他们的处境,站在员工的立场上,站在他们的角度看事情,理解他们的感受。管理者只有放下“空而大”的架子,用* * *的态度真诚对待员工,才能得人心,得天下。

每当与身为企业老板或高层管理人员的朋友聊天时,他们大多会觉得“很累”。我睁着眼睛,忙得没时间关灯。一天下来,感觉头晕、腰酸、腿疼。抱怨要管理好一个企业,就得少活几年。据说有的企业家为了管理好一个企业,整日疲于奔命,有的甚至英年早逝,没有付出雄心壮志。这样,如何做一个轻松的企业管理者,是企业家应该好好研究的课题。

在企业管理中感到“累”的人,大多是因为怕企业整天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亲力亲为”或者追求“完美”。越是这样,企业越是经常到处抽烟。不是这里出了问题,就是那里出了问题。不亲自处理我不放心。结果是我极度疲劳,收效甚微。据说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是明末的崇祯皇帝游助,但最后他不仅灭亡了,还在景山公园上吊自杀了。似乎勤奋和表现有时不成比例。难怪司马光在《资同治鉴》开篇就说:“夫为泱泱大国,众为一人之下。虽然他拥有无与伦比的力量和极高的智慧,但他必须奔跑和服务……”这样,就需要科学的管理和管理的艺术。笔者回顾了多年来管理企业的成功与失败,认为要轻松高效地管理企业,有几种可能性应该遵循。

1.分层次管理,而不是问问题。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要进行必要的分级管理。主要管理者不应该坚持到底。那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在职责明确、奖惩分明的基础上,赋予下属管理者工作的权利。即使遇到问题,只要不涉及企业大局,所属部门也要自己处理解决。这样,管理者不仅可以从管理几百人、几千人甚至几万人的沉重负担中解脱出来,而且只要管理几个人就可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而且能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和高度责任感。管理者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企业的发展方向或者重大决策。

2.多思考,多看,少说,少做。这是聪明的管理者必须掌握的一个原则。大事小事千万不要“事事亲力亲为”。只有当你袖手旁观和观看,你才能真正“看清外面的世界”,避免“被当局者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公平有效地评判是非曲直。这样才能真正看到企业应该坚持什么,需要改进什么。即使你比下属做得更好,也不要事事亲力亲为。必要的话给他们演示一下就行了。作为元帅,如果非要亲自上前线,作为教练,如果非要亲自上操场,并不能说明这支军队强大,运动队水平很高。意味着他将寡不敌众,势单力薄,可能离失败不远了。就像演戏一样,如果经理在台上唱歌跳舞,让工作人员在台下指指点点,那情况就有点“本末倒置”了。要多做裁判而不是运动员,多做导演甚至观众,少做亲自上台的演员。

3.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首先要分清什么是企业的大事,什么是企业内部无关紧要的大事。凡是关系到企业发展和生死存亡的大事,都必须谨慎对待,决不能等别人的事。而大事往往不是每天都有。对于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让下属部门按照分工自行解决。不要陷入复杂的事务中。被管不了或管不好的小事迷惑,影响大决策。但是,我们也应该敏锐地意识到企业中发生的事情;我只知道我在做什么,什么也不说。你能在原则问题上表明立场,一针见血,自然别人也不敢大意你。

4.心胸要开阔,不要小家子气。“泰山崩于前而不惊,不怒而不平白”就是古人所赞美的所谓大智慧大勇气。企业的管理者也应该培养自己的冷静品质,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即使企业陷入困境,也要有毛泽东“大不了再上井冈山”的精神。对于下属,要严格要求,适当包容。不要听风就是雨,也不要事事都检查。必要的时候,也要视而不见,对看到的视而不见。只要不影响企业的重大利益,有些事情没必要深究。水清则无鱼,人望则无友。尤其是下属管理者,要适应照顾自己的“面子”和威信,以便以后更好地为你服务。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甚至可能存在“思想上的差异”。如果企业的管理者对人不宽容,就很难形成“团结战斗”的集体,也很难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要知道,养活一群没有缺点的“圣人”,什么事都做不成。

5.管理企业不要只治标不治本。企业的管理制度颁布前一定要慎重,颁布后不要改。即使有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也比不用着急好。有些问题可能会越来越麻烦,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问题会消失,自行解决。中国很多事情都是无为而治。改革初期,农村基层组织瘫痪的那几年,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最好的几年。企业管理也是如此。越是试图严格管理,就会越乱。很多时候,你不能用心去剪花剪花,但是你不在乎。

6.凡事不要追求完美。许多企业经理都想把自己的企业做得尽善尽美。其实这是不可能的。要知道,世间万物,完美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过于完美,往往会走向反面。一个由四面八方的集团组成的企业是不可能一点问题都没有的。毛泽东时期,有几年是大政治运动,所以有腐败分子。后来他老人家不得不感叹,一天24小时打扫房间还是会有灰尘。

古人云:静而远之,空灵之。企业的管理者只有摆脱繁杂的事务,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只有这样,才能从更高的角度正确权衡企业管理的利弊,更好地考虑企业的发展规划和重大决策。当然,要轻松高效地管理企业,做到一定程度的“无为”也需要一定的条件或基础。企业的管理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所管理的企业中的人和事要非常熟悉。你还必须有一定的胃口或头脑。这样才能做到“熟能生巧”“敢作敢为”,从而实现轻松管理。因为企业管理有一个从科学到艺术的过程。

企业的管理者总是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甚至觉得忙得应付不过来。最好是考察他们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是否正确。需要做一些必要的调整吗?希望我们的企业管理者能够从繁重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考虑企业的发展规划,把握企业的重大决策,带领企业更好的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