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简介及详细资料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42 10月
出生于河南温县。
系:光源与照明工程系
教学专业:工程-光学工程
在职情况:* * *
李-现任同济大学研究员,中国计量学会副理事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光辐射测量。
李院士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2000K-2854K色温的临床工作标准;
高照度标准和高精度数字照度计;
最大光谱光效率(Km值)的实验测定;
500K-1000K总辐照标准;
利用硅光电二极管的自校准技术,实现了400-900nm到900nm光谱辐射的绝对测量。
李院士主要指导光辐射测量工作,争取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争取在上海建立光电检测中心,指导新型LED光源的研发。
代表作品
代表论文:光源和照明中的测量问题
专业(网站用):
教授的课程:光辐射测量
研究方向:光辐射测量
简介1983-05 1999在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从事光辐射计量测试技术的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理事、副会长、院长、名誉院长、中国计量学会副理事长、光辐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4入选中国工程院第一批。65438-0999调入同济大学,现为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计量学会理事长,中国照明学会理事。
李长期从事光辐射测量技术的研究。他是世界上最早从事量子辐射研究的科学家之一,研制了多项光辐射测量标准和仪器,填补了国内空白。20世纪60年代,研制了2000 K-2854 K色温临时工作标准,满足了光电探测器光度、色度和积分灵敏度标定的迫切需要。由他研制的弱光行进标准测试装置提出了一种测量极低透过率(nx l0-6)的新方法,使测量l0-6Lx级的微光照度成为可能,不确定度为5%,满足了夜视微光器件、发光材料等国防科研生产的迫切需要。70年代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精密数字照度计,在V(λ)函数校正、余弦特性校准、线性度校准、准确度和长期稳定性等方面达到国际同类仪器水平。在建立500K - 1000K K总辐照度标准的过程中,改进了辐射腔的测温结构和测量方案,显著提高了黑体辐射器的质量,为我国红外制导和红外武器系统的科研生产提供了技术基础。65438-0977年主持了最大光谱光效(Km值)的实验测定,测得值与同期9个国家标准实验室测得的Km值平均值非常接近。这项工作得到了国际计量局和国际光度学和辐射度咨询委员会的重视和赞扬。20世纪80年代初,他利用Kr+和Ar+激光、倍频技术和自校准硅光电二极管测量了紫外区硅的量和产量,不确定度为0.5%-1%,比国际上常用的christensen数据高出约5倍。在未来的“利用硅光电二极管自校准技术实现400 - 900nm光谱辐射的绝对测量”研究中,深入研究了零偏压下的动态电阻,结合外特性参数的精确测量,提出了有效的器件预选判据。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李主持并参与的科研项目,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他的30多篇研究论文引起了国际光辐射计量界的关注,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