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明代科技的发展

明朝是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在造船、天文、医学、数学、化学、农业等方面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明代十大科技成果。

一.农学和农业管理

1376年,俞宗本完成了植树书,讲解了如何种树,以及种树的说明。

1406年,朱奎(1361 -1425)完成了《赈灾草药》,这是一部植物图谱。《救荒药》描述了植物的形态,展示了明代当时植物分类的概况。

1531,种玉米。

1547年,马一龙(1499 -1571年)完成了《农论》。

1582年引进红薯。

1596年,屠本君完成《福建海的错位》,记述了福建沿海各种水生动物的形态、生活环境、习性及分布。

1608年,于人和于杰合作完成了元亨的《治马》,这是明代最丰富、流传最广的兽医学著作。

1617、赵蛹成品厂。

1628年,徐光启(1562 -1633)完成了《农政全书》,总结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许多经验和技术,引用了300多种古代著作和文献。

二、天文气象学

公元14世纪《白猿三光》包含132幅云图,与气候变化有关,大部分符合现代气象学原理。在欧洲,直到公元1879年才有16张云图。

1383年,史静天文台在南京建成,这是明朝第一座天文台。1442年,在北京建立了观测站。

1439年,张仪建造了浑天仪,安放在都城。浑天仪是根据浑天仪理论,用来显示天体在天球上的运动,测量黄道和赤道之间的坐标差的仪器。

1607年,李之藻(1565 -1630)完成《洪盖统宪图上》,用来介绍天象。

1617年,张协(1574 -1640)撰写了《东西方考》,记载了海洋占领的详细信息。

163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建成,被称为望远镜,意思是管子(天文望远镜看起来像管子)。

1634年,在礼部尚书徐光启的领导下,完成了《崇祯历书》的编撰,有***46种,137卷。该书采用了第谷创立的天体系统和几何学的计算方法,还介绍了哥白尼的理论,并引用了大量其在天体运动论中的章节。

第三,数学

1450年,吴京完成了《九章算法比较》。

1524年,王文素完成了《算术宝典》。

1584年,朱载堉(1536-1611年)完成了《吕精粹》。

1592年,程大伟(公元1533 -1606年)完成了《算术统一集》,这是最早的用珠算计算平方和立方的记录。

1606年,徐光启和利玛窦(1552 -1610)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根据欧洲克拉维斯的《实用算术导论》和中国程大伟的《算术统一论》完成了《用同一种语言计算手指》。

第四,医学医学

1390年,明代朱、滕硕、等人编著《普济方》,是一部古今医方集,包括历代各种方剂、笔记、杂说、道经等。包括方脉、药性、运气、伤寒、杂病、妇科、儿科、针灸和本草等等。

1567年,宁国府太平县尝试了预防天花的接种方法,后来传入欧洲。

1596年,李时珍(1518 -1593)完成了《本草纲目》,这是中国的本草学巨著。

1601年,杨继洲(约1522 -1620)完成《针灸学巨著》,后由金宪增补编辑。

1617年,陈世功(1555 -1636)完成《正宗外科学》,共四册。

1624年,张景岳(1563 -1640)完成了《井磊》,这是隋代继杨尚山《太素》之后的又一部全面研究《内经》的著作。

1641年,吴有兴(1582 -1652)完成了《鼠疫论》,又称《疫热论》,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著作。

动词 (verb的缩写)物理学

1637年,宋(1587 -1666)完成了中国古代综合性科技巨著《天宫》。《天工开物》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做了一个类似现代的理论,认为声音是由空气的快速运动或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而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方以智(1611年-1671年)在《物理笔记》第二卷中提出:“宇宙(时间)在空间时,宇宙中有宇宙,宇宙中有宇宙。”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相互独立存在的时空观。《物理提示》1卷对大气折射现象进行了正确解释。

孙裘芸(1628 -1662),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商,制造了放大镜、显微镜等数十种光学仪器,撰写了《镜史》(失传)。

六、地理和技术

1405-1431年,郑和(约1371年-约1433年)率领庞大的远洋船队,出使西方30多个国家。郑和航海图编于1425,原载于毛明袁遗《军事准备》(卷240)。

1536年,黄忠完成了于海。

1565年,胡宗宪(1512 -1565)完成了《航海图》的编制,主要记录了中日海上交通和韩国的抗日历史。

1602年,利玛窦绘制了伟大的世界地理地图,其中包括欧罗巴、蕾比雅(非洲)、南亚和北亚、梅利加和莫瓦腊尼加(南极洲和澳洲)。这幅地图在明末的地理著作中被广泛使用。

1639年,顾(1613 -1682)开始写。在这一年里,他开始搜寻大量的历史记载、记录和其他材料。

1640年,徐霞客(1587 -1641)完成了《徐霞客游记》,记录了他游览过的地理等资料。

七。化学和化学工业

1521年,四川嘉州(今乐山)被钻入数百米深的油井。

1596年,明朝发明了热采技术。

1596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约276种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和蒸馏、蒸发、升华的科学技术。

1637年,天宫吴凯把铅、铜、汞、硫等元素视为基本物质,把它们产生的物质视为生物质,产生了类似现代化学元素的概念。

方以智在《物理要诀》第七卷中记载了冶炼焦炭的方法:“到处都产煤。那些发臭的,烧了关了。把它变成石头,然后凿成熔炉,称之为礁石。”1771欧洲才开始焦化。

八、武器

1372年,碗口矛造。与手矛相比,矛身更重,形状和口径也更大,所以必须在木架上射击。

1377年制作了矛,形状轻巧,径比小,可以装成木柄手持,类似手枪。

1453年,铜器制成,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

1524年制造法国机枪,最初从欧洲和葡萄牙引进,是早期的后装滑膛炮。

1549年制造了水下水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雷。水下水雷以木箱为外壳,接头处粘上油灰,下面用绳索连接铁锚,控制深度,然后用手控制击发。与欧洲制造和使用地雷相比,要早200多年。抗战援朝期间,明海军利用水下水雷一举击沉了一艘日本大型军舰,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取得了实战效果,比日俄战争中的水雷战早了近三个世纪。

1558比西方更优秀的鸟巢,是用火绳作为点火装置发射的火器。

1580年戚继光(1528 -1588)自制钢轮火,类似地雷。

1590年制作了水下龙王炮,是世界上最早的水下定时炸药。水下龙王炮以牛鞭为雷壳,内装黑火药,以香为导火索,根据燃烧时间定时引爆地雷。

1598年,赵世贞(约1553-1611)编著了《神器谱》,记载了明末军队使用的各种兵器,展示了明代火器制造的先进水平。

1621年,毛(1594 -1640)出版了《武北志》一书,该书由五部分组成:军事战术评价、战略考试、编队训练体系、军事资本倍增、占领。这本书在清朝乾隆年间被禁。

1637,做了混河龙,和船直接接触引起爆炸。

铁甲雷的制造是世界上最早的由钢轮压火引发的铁甲雷。铁壳雷被明军广泛装备,在江浙一带多次使用,重创敌军。欧洲直到18世纪后才有类似的武器。

翼虎矛:三管骑兵矛,很方便躺在路上。因为它身体短,可以隐藏,也可以释放更多。如果急,可以当盾牌来打,可以远近杀敌,自卫。

是一把卧虎枪,2尺长,头部由两只铁爪架起,形似卧虎。开火前,需要填装上百颗5两重的铅弹或石头,再用一颗30两重的大铅弹或石头压顶。发射时,大小子弹一起飞出,杀伤力惊人。火炮重量轻,体积小,特别适合骑兵直接驮马,由此诞生了明军骑炮,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门骑炮,领先欧洲约200年。

三桅炮艇:仿荷兰军舰,体型巨大,海军主力,身材高大,头翘尾翘,航行迅速,不怕风浪。这棵树有3根桅杆,主桅高4英尺,船长高20英尺,船舱有5层。船的甲板设置得有一座城市那么高,可以容纳300人。它装备有8门红炮和4万磅重的佛朗机。

1643年铸造了一门开花炮,口径305毫米,被称为陆宝将军炮。这种炮是用来装备明水师的三桅战舰然后开火的。比著名的英国阿姆斯特朗舰炮早200多年。

九、造船和航海技术

明初继承了宋元的科技优势,造船技术首屈一指。明朝建造的船只设计精良,设备齐全。最大的船可以是大约65,438+047米长和60米宽,并且可以容纳65,438+0,000名船员,并且最大的船可以具有9个桅杆。与几十年后相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乘坐的船长约30米。通过四根桅杆的对比,可以看出明初科技的先进程度。

明朝被称为中国航海家的时代。明初,中国的航海技术继续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X.金属工艺学

冶金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采矿方面,明朝采用了“热”法。明代发明了炼焦方法,改进了鼓风设备,提高了冶炼炉的温度,使炉子更大,从而大大提高了冶金生产的质量和产量。

?中国古代科技虽然发达,但多以实用为主,缺乏西方古典科学严谨的理论逻辑,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本身的短板。明朝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巅峰,而后清朝借着夕阳的余晖在康乾进入了最后的盛世,最终在内忧外患中衰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