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审计股份公司的财务
第二,注意审前部署和资料收集。预审审计人员应根据项目要求,全面收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基本情况、相关年度的财务会计资料、财产、物资储存、相关制度等相关信息。此外,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和需要,还需要收集领导干部任期内需要参考的述职报告、目标下达和完成情况、年度工作总结等材料,收集有关政策法规、生产经营等方面的信息,目的是了解单位整体的基本情况,了解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的薄弱环节和重点线索, 本单位的盈亏情况,熟悉政策法规和生产经营管理知识,为开展审计查证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严格的书面双向承诺制度。为防止虚假财务信息和人为因素影响审计结果的正确性,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也应严格执行双向书面承诺制度。审计通知书发出后,被审计单位和离任人要按照“两办”的规定认真进行自查,领导干部本人要写出自己分管和直接负责的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损益事项的材料。审计结束后,单位应当向审计组提供财务会计资料、自查报告和离任人工作报告,并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是否存在表外账、重大关联交易和未决诉讼事项作出书面承诺并承担责任。审计组作出了依法审计和廉政责任的书面承诺。
第四,严格审核取证和证据审查。内部审计人员在取证时,应注意对证明材料的合法性、可靠性、相关性、正确性、充分性和有用性进行认真的判断和鉴定,以确保材料的证明力。实行审计组组长、审计部门负责人两级复核制度。审核时,审核人员应当判断相关取证材料所反映的事实和情节是否清楚、确凿。不够明确、确凿的,应当重新审查取证或者采取必要的补充措施;判断证明材料是否符合要求,如取得的证明材料是否与审计事项直接相关,复印、复制的证明材料是否有提供者签字确认,审计人员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取得的证明材料原始数据是否得到被审计单位确认,计算方法是否符合规定和相关标准,不符合要求且不足以证明审计事项客观事实的,应当重新或补充取证;判断所获得的证明材料是否已经覆盖了全部预定的审计范围,是否达到了全面、系统、客观、公正评价经济责任的审计目标,如仍有不足和缺陷,采取措施予以弥补和补充,以保证对审计项目的正确评价。
五是及时分析总结审计查证工作。审计期间,审计组应定期召开审计分析总结会议,及时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审计目标的顺利实现。分析总结会的主要内容是认真分析研究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讨论具体解决办法;总结前一阶段的审核工作,并根据审核进度,修改审核工作计划,调整审核重点,确保审核工作沿着既定目标顺利进行;组织审计人员学习和研究政策法规,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和工作经验。审计分析总结会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
第六,谨慎进行审计评价。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审计评价应以查清审计事实和准确界定经济责任为基础,以“三个有利于”为评价标准,充分考虑政策、市场等主客观因素,尽可能采用量化方法。需要注意的是:非审计项目不应评价;对于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和审计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仅通过客观、实事求是的方法明确反映相关事项,不作审计评价;有些事情要全面辩证地分析,才能评价;评价语言严谨恰当。
第七,及时提交成果报告供审核。审计组提出的审计报告一般应在提交前征求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本人的意见。对于先离职再审核的,也要征求继任者的意见,尽可能得到离任方和继任方的认可。对离任接班人提出的问题,要在认真核实的基础上,及时予以纠正。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事项,坚持审计意见,按时结束审计工作,及时向委托部门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对查出的违纪问题进行处理。仅仅把审计报告交给委托方和被审计方是不够的。审计处理应当从经济目标、资产管理、财经纪律、廉洁自律等方面对审计中发现的违纪问题进行处理。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部门、单位内部审计处罚规定,在授权范围内提出审计处理意见,下达审计处理决定,并监督被审计单位认真执行。
第八,注重跟踪审计。跟踪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阶段。跟踪审计主要看《审计结果报告》或《审计决定》中要求被审计单位纠正和整改的问题是否得到落实,审计报告中提出的保护性和建设性意见是否得到及时采纳;核实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和意见是否符合实际。通过跟踪审计,既要监督审计决定的执行,维护经济责任审计的严肃性,又要进一步促进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提高,为今后的审计工作提供参考。
第九,注重审计结果的应用。部门企业领导和人事部门应充分重视审计结果,在正视审计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情况,及时处理被审计单位。该奖励提拔的要警告,该降职的要处分,该免职的要免职,该党纪政纪的要处分,甚至司法机关也不能手软。只有这样,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才能达到目的,经济责任审计才有威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