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创业热已经宣告死亡。

90后的创业热已经宣告死亡。

从开始到结束,90后的创业似乎总是与众不同。

通常情况下,一家公司大量裁员,竭力用“末位淘汰”来粉饰局面。他们普遍认为“欺骗别人”比“欺骗自己”好得多。90后的创业公司还是挺老实的,甚至带着这一代人创业时就深入骨髓的“傲慢”基因。

比如估值2亿美元的90后创业公司,表示最近已经公开表示要继续裁员。按照CEO文的意思,就是保持公司的灵活性,裁掉平庸之辈,迎接冒险者。

单看整个公告,这个并不比大公司更稳健的90后创业企业,姿态却比大公司更高。内容完全不提经营状况或事发原因,既不哭穷也不示弱,处处透露着“宁站着死,不跪着活”的光辉形象。

但是这个套路放到90后创业大潮中,会有很多资本愿意买。现在潮流在退,资本在冷,90后创业公司还有什么力量支撑他们的矫情?从前两年90后创业狂潮中的鲜花掌声,到今天的不温不火,不死不活,这是否预示着90后创业潮以集体失败告终?

90后群体曾经是时代造就的创业英雄。

事实上,90后的创业高潮持续不到一年,就被接二连三的负面新闻打得落花流水。今天,或将伴随着现状的礼物说,前路渺茫,似乎相当于杜绝这个风口。

2065438+2004年,90后初创企业在资本狂欢的时代赶上了一个大浪潮,吸引了全民的目光。尤其是以许小平、IDG为代表的一批投资人,对这群有个性的年轻人极为偏爱,希望赢得这部分主流网民的欢迎。投资人与其说是在投资90后,不如说是在搭宣传的顺风车。在中国,不缺投资资金和优质创业项目。投资基金比创业项目更需要宣传自己,争夺投资人。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以马佳佳、陈安妮为代表的90后创业者,在个性标签的光环加持和资本热情、媒体聚焦的助推下,成为了很多人眼中的美丽与智慧女神。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推崇的90后标签也被更多人视为一代现实的表达和指责,从而加深了对这些90后创业明星的认同和支持。

这个世界利益熙熙攘攘,正是因为这些所谓的创业明星在90后人群中的引领作用,更多的资本开始寻求和押注90后创业者的未来,他们甚至不关心产品或商业模式。

曾几何时,很多80后、70后创业者都有一些遗憾。为什么不晚几年出生,成为90后?

而单纯的投资于人,也为以后的繁荣埋下了隐患。我们看到,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出现了礼品说、一起唱、神奇百货等新公司。,在创始人90后明星的光环下,轻松进行了数千万级别的融资,一时都是风头正劲。但随着全民创业进入深水区,这部分依靠创始人名气的初创公司逐渐消失在舆论中。一旦重新出现在媒体曝光中,大多以失败或者相当负面的形象出现。

比如曾经被贴上“高考状元”、“性解放者”标签的,她的泡泡科技坚持不到一年就倒闭了,王的神奇百货也是如此。在经历了三轮融资和更加成熟的商业模式后,她在去年初陷入了资金链断裂的困境,甚至直言所有员工一个月的工资都发不起。相比之下,天赋论可以算是创业潮之后坚持了很久的一个,但是今天的裁员只能说是岌岌可危。

从创始人的角度来说,90后的标签曾经把他们推向了巅峰,但现在看来,可能正是因为这个标签的商业价值,他们才盲目沉迷于靠卖标签获得的成就,而忽略了一个公司的根本是尊重商业规律,企业家应该具备一个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基本素质。

我甚至不得不说,90后的个性标签甚至已经被所谓的创业明星给破坏了。

比如,张狂体现了90后的大无畏精神,但张狂和吹牛有本质区别。前者需要自身的实力作为支撑,后者无论是基于外界的赞美还是盲目的乐观,都违背了一个创始人的基本态度。当年,余佳文在央视发表过激言论,被打脸。这种事情也证明了,像先做一个亿的小目标,只能说是王健林开的一个玩笑。一旦被视为炒作噱头,迟早会被千方百计地辩解。如果没有,那就只能被认定为懦夫,被喷,然后万劫不复。

为什么90后明星创业都以失败告终?

那么,从现在的创业领域来看,90后创业真的很失败吗?

深圳某高校的调查显示,2065,438+00年以来入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160个创业团队中,只有12家企业还在运营,其他近百个创业项目已经“夭折”,成功率不足5%。失败因素中,市场需求、资金短缺、团队问题是最突出的。

这自然不是个例。就连被寄予厚望、历经多轮融资的明星初创企业也纷纷倒闭,停摆的停摆只是顽强的抵抗。但仔细分析原因,创业潮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它所呈现的失败也不完全是这些90后创业者造成的,所以不能简单地说这是90后创业的失败,更多的是多种主体作用的结果。

就内因而言,90后创业者的自身因素才是真正的始作俑者,比如在鲜花和掌声中自我膨胀,从而缺乏正确理性的认知,尤其是自我能力认知和商业认知,这在90后创业者这个群体中是很难看到的。或者说,炒作个性标签所获得的成就过于耀眼,让他们难以放弃这条更简单的成功之路,以至于他们试图通过个人影响力来带动整个公司的运营,这才是更致命的错误。

这也暴露了90后群体的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敢于发声,自我表达欲望强烈,这就容易导致个人与公司的注意力失衡。尤其是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过分关注创始人自身的性格特征或兴趣爱好,很难将用户的注意力集中到公司的产品上,而基于对创始人的关注而形成的忠诚度通常是不稳定的,除非有优秀的用户需求和商业产品支撑,但作为90后的新商务人士,往往很难一次性押注正确的市场方向。

更重要的是,90后创业还有一个更具威胁性的缺陷,那就是抗风险能力弱,尤其是和现在已经基本占领创业市场的80后相比。毕竟,90后是商界的新生力量。即使他们是受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浪潮影响最大的群体,但他们接触到的信息来源却很隐蔽,更何况90后一代创业者大多是新人,没有工作经验,更谈不上深入了解市场需求。此外,人脉积累少,这些先天因素是其抗风险能力弱的主要原因。

从这些自身的弱点可以发现,很多导致企业失败的因素,并不都是90后创业者天然携带的。相反,投资者故意忽视甚至助推,导致他们陷入光环,死而无憾。

创业潮火热的时候,舆论导向几乎是统一的‘赞歌’,逃不开背后推手的作用,尤其是投资人和媒体。前者忠于会讲故事的群体,只有通过包装才能找到合适的接盘侠,而后者本身就倾向于找90后的热点,而这也极其符合大众创业的正确方向。

再者,资本的盲目是这种趋势起源的根源。其实只要你有一些90后、名牌大学或者美女的标签,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融资,这充分体现了投资降低创业门槛的现象。正是这种盲目性,一方面纵容了90后的通胀心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初创企业过度依赖融资的先天缺陷。一旦资本退潮,大部分都是烧钱烧死的。

总之,创业潮以90后一代的牺牲和失败告终。他们可能会因为年轻和轻浮而受到指责,但他们不是唯一的罪魁祸首。

寻求收购可能是90后创业公司最好的出路

目前从创业大潮中脱颖而出的公司也就那么几家。逝者只能作为今人的笑料或者被当事人记载在经验论中。然而,那些已经淡出公众视野的公司,如超级课程表和礼物论,仍然在苦苦挣扎。也许他们还有机会,但总的来说,现实点只有两种方式:再融资和被收购。

当然,开源节流是必须的,但绝不是长久之计,更不可能坐等用户积累,为公司创造更大的利润。这主要是因为很多90后创业公司在发展之初就被带到了商业投机的阶段。甚至大部分公司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用户是在创始人知名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可以说,他们可能找不到市场的硬需求,靠开源节流也未必能支撑公司盈利。

至于融资,由于90后创业标签的价值可能已经被接连不断的负面消息所消耗,对于不具备任何优势的90后创业者来说,再融资确实很难,尤其是资本寒冬尚未过去,谨慎已经成为很多投资人的统一态度。投资机构已经把90后创业公司的名字从布兰妮改成了牛夫人。

在这种市场形势下,这些岌岌可危的公司只有找到新的资本故事和商业价值,才能获得新的融资来维持运营。但是纵观现在的互联网经济,可以说是没有复苏的迹象,所以想要获得融资,可能需要更多的运气。

被一家巨头公司收购可以算是最实际的方法,即使对于所有90后创业者来说,这也是一个难得的归宿。抛开新公司的创业潮不谈,其实有很多90后的创业公司,短短几年就能被巨头看中,然后被其收购。好处显而易见。

一方面,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就不必为商业利润而奔波,可以花更多的时间打磨商品。另一方面,对于90后创业者来说,这确实是一个进入巨头企业学习相关经验的绝佳机会,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可以再次创业。

比如渡鸦科技被百度收购之前,最多只能用三个app赶上人工智能的潮流。其产品的简单性不足以支持“智能”一词。现在有了百度的支持,不仅90后的创始人真的火了,对于以技术研发为核心的公司来说,也解除了很多后顾之忧。

所以,对于苦苦挣扎的90后创业公司来说,在剩余价值的基础上出售可能是唯一的救命之道。这相当于给了产品一个机会,也给了团队一个机会。

马云、刘等人创业时风华正茂,但很多年以后才有所成就。相比之下,90后还是有大把时间的。年轻人不一定能躲过资本的寒冬,但年轻人就是资本。想要让企业在残酷的商业世界中生存下去,不能只靠卖梦的炒作。90后应该回归商业竞争的本质。

一句话,90后创业热潮的出现和终结,除了反思,其实作为90后,不必沮丧,因为应该沮丧的是这个时代。而今年的90后这一代做不到,也是无奈之举,但万一运气好,下一个会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