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一年,To B创始人:我们99%的人都会死。
“在过去的12个月里,To B投资是最火的。很多同事在这个领域花的时间比较多,有的以前只看To C,现在开始看To B了”一位专注To B轨迹的PE投资人说。
资本市场参差不齐,To B投资风生水起。无论是从初创企业的融资端,到投资项目的退出端,再到寻找项目的投资端,To B的整个赛道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与此同时,关于To B的投资风险的警醒之声不断。在之前的清科年会上,不止一位知名投资人表示,2020年将是企业服务领域非常危险的一年。
过去的65438+2月是最热的一个月,接下来的12月是最危险的一个月。在企业服务领域这个赛道上发生了什么?
中国风投在ToB投资一直有“债务”。
股息减少,循环重新开始。这两年,国内很多风投的目光逐渐从To C转向to to B。
根据清科的统计,2006年,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50强企业中,92%是To C企业;2018年,这个数字发生了逆转,最有价值的50强企业有80%是to B。
从创投市场的发展历史来看,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一级市场大量的人和资本涌向了消费互联网领域,很多风投也赚得盆满钵满,迅速崛起。另一方面,中国风投在To B领域的投资已经“负债累累”。
“中国的风险投资并没有从企业服务中赚到多少钱,赚到的钱基本都来自于消费互联网。未来十年,相信会有变化。在人工报酬不断增加、云服务大规模应用的背景下,辅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赋能,企业服务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说。这位在业内以C端项目投资闻名的投资人,一直在公开场合强调自己对To B业务的推崇。
作为投资人,这只是一个缩影。背后是近两年来,一级市场的目光悄然转移。
以金沙江创投为例,2018的投资企业服务项目数量已经超过消费互联网。“明年我们对To B投资的布局有望超过一半。”袁晶资本合伙人刘说。2016年,杭州这家投资机构开始布局企业服务,To B投资在整个板块的占比持续提升。
To B和To C投资冰与火的情况从2018蔓延到2019。
“消费互联网公司在融资的道路上非常艰难。大家都说资本是冬天,但在我负责的这些领域,包括硬技术和企业服务,依然是春天。”祁鸣创投合伙人叶冠泰也表示,“在十几年的To B投资中,祁鸣创投投资的公司表现都很好,大部分都能在2019拿到估值满意的钱。”
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企业降本增效需求的飙升,科技创新板重新燃起退出希望,是To B投资变得活跃的根本原因。
刘认为,To B端的变化往往对应于To C端的变化。“过去五年,中国1亿人口在前端不断数字化、在线化,倒逼产业中端和后端环节向前适应,工业化的创新机会来回传递。可以去前端运营流量,也可以去后端整合供应链业务,长尾会聚合形成一个大的流量入口。我们看好这样的融合会给工业互联网的上下游延伸带来机会。无论从哪个环节切入,企业家都有机会向前或向后整合,继续为企业创造价值,让自己的护城河更宽。”
投资者必须着眼于更长远的未来。从中美两国风险资本市场的比较来看,两国企业服务轨道的投资机构布局差异很大。整体来看,美国投资者在To B市场的收益与To C市场基本持平。在硅谷风投的很多投资结构中,To C可能只占20%,剩下的80%都是在企业服务领域,而中国的风投恰恰相反。
据机构统计,美国50%的上市公司是To C,50%是to B(一半是交易平台,一半是SAAS企业级服务),而在中国,现在96%的上市公司是To C,只有4%是To B。
这一切都预示着中国转向B投资的拐点即将到来。
ToB的初创公司非常脆弱。
无论对于创业者还是投资人,To B都比to C更苦。
美团CEO王兴增曾这样评价中国的to B服务。“中国to C的公司都很牛逼,最大的是阿里,其次是腾讯和百度。to B里的公司都找不到了,或者活着,但是活得很惨。”
“在中国的To B领域,创业公司要面临两大挑战:A轮死亡或者B轮死亡。”在阿尔法公社创始人胥思清看来,对于To B企业来说,B轮将成为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必须有足够多的好产品才能实现规模化。
事实确实如此。“2019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不知道下个月怎么发员工工资。"一位快速消费品B2B电商负责人回忆过去一年的发展历程。2019年中期,他们刚拿了16亿的融资。
“未来我们有三条路,99%死掉,0.5%被收购,另外0.5%上市。我们死亡的概率非常高。我们准备好让大家破釜沉舟,然后把整个结果往后推。”上述SaaS服务商的创始人也表示,即使成立不到一年,也拿了两轮融资。
To B是典型的马拉松。杨尚(化名)两年前离开酒店行业,选择创业,目标是商旅管理。
回顾To B这两年的创业经历,他感慨道:“之前做给C的东西都很快,两三个月就上线了,用户反馈后快速调整。我们知道去B很难,所以我们应该有耐心。需要半年时间才能出产品。结果一年后,我发现没有羊毛,什么也没有形成。”
即使产品出来了,如何打开市场也是个难题。过去二三十年,美国企业服务市场已经相当成熟,中小企业已经形成了使用软件的意识和付费的习惯,甚至比to C行业还要好。
然而,对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为软件或服务付费的意愿还处于初级阶段,付费能力不足是摆在中国创业者面前的一座大山。
这也是很多投资者关心的问题。“现在买得起钱的人有两种。一个是国企,工资很高,一个是BAT,但是中间的客户有点缺。当我们为一家大公司制作软件时,客户就更少了。”叶冠泰认为,这对To B创新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另一大挑战是,国内大客户对产品功能要求较低,对集成和定制要求较高。“初创企业的产品往往是阿里或华为这样的大企业整合出来的,不能靠自己的力量直接销售。”他进一步指出。
现在很多To B企业服务的客户都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公司。比如这两年腾讯做的一件事就是全面拥抱产业互联网。
2020年是最危险的一年?
市场已经火了,大家都在猜测中国什么时候会出现10以上年收入过亿的SaaS公司。但与此同时,2019,很多人对To B投资产生了警惕。
尤其是在宏观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大部分企业的上下游都会受到影响。To B行业到底谁在裸泳,答案会逐渐浮出水面。
2014、2015前后,B2B垂直电商项目是风口,风险正在暴露。“很多B2B公司承担了一些支持账期结算的功能,账期的缺口往往通过股权融资来填补。企业是如此混乱,他们只能依靠融资输血,”刘说。
“2020年是To B企业服务领域非常危险的一年。在过去的两三年里,我看到太多的公司在做AI、RPA、SaaS、大数据和数据。这些公司都有钱。它们都扩张了,估值也上升了。但大多数公司实际上很难找到合适的落地场景。”在清科举办的19年度中国股权投资论坛上,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李家庆也表示。
To B投资出现了泡沫。从2018开始,搭建中间平台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这个细分领域涌现出了很多创业公司。有的团队刚成立,就能以10倍PS的估值拿到融资,这对于很多投资人来说是非常不合理的。
“最大的问题是,对于To-B行业,还没有形成新的估值体系。大多数投资都有两种估价系统。第一个是消费用的。单纯用消费GNV的核算方法到交易型To-B的折算方法是非常危险的,还有美国公司的直接对标,2020年To B的分化,投资者要重组To B体系。”嘉誉基金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卫哲认为。
当然,危险和机遇往往是并存的。从增长潜力来看,中国企业服务市场是一座有待挖掘的金矿。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有3500万家企业,企业服务市场规模超过万亿。与美国相比,中国的企业服务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ggv capital GGV管理合伙人符绩勋的说法,一大主题是万亿美元的云迁移。在美国,整个云迁移已经进行了十年,都是百亿级的公司。中国企业互联网云的这些服务公司在哪里,未来五年、十年还会有这样的公司吗?
To B执政,2020年,新的投资战役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