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些证券投资公司帮你买股票,一个月几千块,保证你百分之几的收益。是骗人的吗?你找过吗?
此外,据业内人士透露,继银行QDII产品对外投资额度快速放宽至21.5亿美元后,保险公司QDII投资细则即将出台,初步估计额度不会少于银行和基金公司。在恐慌情绪和熊市思维逐渐抬头的今天,这一消息无疑会放大负面效应。再加上密集出台的超扩容、提高印花税、宣布查违规银行资金、打击违规信息披露等一系列紧缩打压政策,传递出中国股市不能再涨了,大家唯一的选择就是彻底退出这个高风险的市场的强烈政策调控语言。据统计,2006年上市公司利润3892亿元(a股流通股就更少了)。如果以2007年每日成交额3000亿元计算,印花税按0.3%计算,印花税(按一年240天计算)4320亿元,券商佣金按0.2%(法定0.3%)计算,合计2880亿元。如果每天成交2000亿,印花税合计2880亿,券商佣金6543.8+092亿,合计4800亿,仍然超过2006年上市公司利润的总和。如果按日成交额6543.8+050亿元计算,印花税合计2654.38+060亿元,券商佣金合计3600亿元,达到上市公司2006年全年盈利。文章说,因为股市投资的本质是分享上市公司的收益,所以上市公司是股市的基石。如果上市公司的总收入不足以弥补印花税和券商佣金,那么这个股市,甚至是“零和博弈”的底线,就应该是“负和博弈”。在“负和博弈”中,理论上每个投资者都无法分享上市公司的利润,“泡沫利润”只能通过吹泡沫、欺骗、伤害中小投资者来实现。目前中国内地投资者的证券账户存款总额只有1万亿,也就是说不到两年就全部收进国库。所有的参与者都是来免费送钱的。这就像一个街头乒乓球场地,两个参加乒乓球比赛的人拼死一战,最后获利的一定是摆乒乓球的摊主。双手的钱肯定会落入摊主的口袋。这个有投资价值的市场在哪里?为了控制股市,在储蓄存款没有出来的时候,管理当局煽动大家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只有通过证券市场才能充分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现在,他们中的一些人真的出来了,他们担心所谓的股市泡沫。他们不得不让散户关起门来买单,用自己的养老金和辛苦挣来的工资来承担管理层制造的泡沫。文章断言,中国证券管理当局的短视必将摧毁整个资本市场。管理当局的无能可能仍然是股市在3000点附近徘徊十几年的真正原因。事实上,中国的经济发展从来没有和股市同步过。附原文:反弹过后,将迎来更恐怖的下跌。1.作为股指期货的配套基金,沪深300ETF指数基金国已计划于近期在香港市场上市。内地投资者将无法参与此次交易。
2.业内人士表示,继银行QDII产品对外投资额度快速放宽至265438美元+0.5亿后,保险公司QDII投资细则最快将于本月中旬颁布,初步估计额度不会少于银行和基金公司。现在终于找到市场持续暴跌的真正原因了。许多普通投资者可能不知道这些政策所传达的方向性意义以及对内地证券市场中长期发展的重大负面影响。我先分析解读一下第一条信息。沪深300ETF作为与股指期货相匹配的指数基金,应该是反映内地沪深市场交易水平的标尺。管理层对于不开放境内投资者入市交易的解释是,沪深股市是两个完全分离、独立的交易市场,资金结算存在障碍。而且香港市场目前的T+0交易制度可以更好的配合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有分析评论称,这一政策客观上造成了对所有内地投资者的不公平,增加了境内投资者的风险,因为香港市场上的境外机构完全有可能利用该基金作为套利工具,使境内投资者处于无奈境地。如果境外机构共同控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h股、红筹股和300ETF,将很可能导致内地市场单边大涨或暴跌,还可能为国际对冲基金间接控制内地资本市场提供工具。后果和风险将不可估量。市场崩盘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机构投资者对这一政策的恐惧和焦虑。第二个消息是保险系QDII细则将在年中左右出台。如果你处于牛市,市场可能对这个政策不太敏感。毕竟市场资金丰富,人气旺盛,但现在人心惶惶,熊市思维逐渐抬头,消息会放大负面效应。央行宣布发行1550亿特别国债后,市场反应似乎有所缓解。超扩容、提高印花税、宣布查违规银行资金、打击违规信息披露等一系列紧缩打压政策,传递出内场证券市场不能再涨、所有市场参与者没有套利工具对冲价值的强烈政策调控语言。所以,大家只能有唯一的选择,那就是最近香港股市创下的新高是受到了内地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刺激。虽然有人澄清,特别国债不会对内地股市产生影响,但这是正常的经济手段。但是,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是互联互通的,绝对不是两个国家各自为政。显然很难让大家相信没有影响。想想看,即使特别国债不是面向普通投资者和企业发行,而是面向银行发行,因为其利息水平高于储蓄,银行肯定会积极认购。这个数额相当于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5%,而不是之前的调整0.5%。会不会构成股市资金的变相撤离?银行接受储蓄存款再放贷,如果可贷额度减少,企业贷款占比必然降低,上市公司融资门槛提高,周转困难,必然冲击上市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另外,银行进入股市的资金存量虽然公布了,但到底有多少没有查出来?找出部分或只是九根牛一头发。有多少非法银行资金介入市场,可能永远是个谜。一系列激进措施会不会对股市没有作用?
更可笑的是,说沪深300ETF指数基金因为内地两个市场不能结算,只能在香港市场交易。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完善是管理层的当务之急。随着新金融产品的推出,国内资本市场并不具备条件。你的管理层应该改善它,创造交易环境和条件。难道就这样让话语权旁落?把手给了别人以后,就是一把刀,我是一条鱼这个政策,不能不让人想起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的“外忙里先安顿”的政策。为了防止高企的股市冲击银行(著名经济学家刘纪鹏称之为长子),制定绝望的政策打压股市(刘纪鹏称之为幼子)?之前增加印花税的政策再次暴露了管理层的短视行为。我想问,这么重大的政策,有没有经过经济学家的精确计算和广泛咨询?有没有经过法律听证和咨询?这么渴望半夜啼叫?中国经济发展何时才能摆脱“三拍”循环:一拍在头上,就这么定了,一拍在胸上,我负责;拍三次大腿,再交学费?据统计,2006年上市公司利润3892亿元(a股流通股就更少了)。如果以2007年每日成交额3000亿元计算,印花税按0.3%计算,印花税(按一年240天计算)4320亿元,券商佣金按0.2%(法定0.3%)计算,合计2880亿元。如果每天成交2000亿,印花税合计2880亿,券商佣金6543.8+092亿,合计4800亿,仍然超过2006年上市公司利润的总和。如果按日成交额6543.8+050亿元计算,印花税合计2654.38+060亿元,券商佣金合计3600亿元,达到上市公司2006年全年盈利。从这些生动的数据中,不难看出,基本的市场化条件似乎离我们在“三公”原则下进行一场市场化博弈还很遥远。因为股市投资的本质是分享上市公司的利润,而上市公司是股市的基石,如果上市公司的总收益不足以弥补印花税和券商佣金,那么这个股市的底线,甚至是“零和博弈”,就应该是“负和博弈”。在“负和博弈”中,理论上每个投资者都无法分享上市公司的利润,只能通过吹泡沫、耍花招、欺骗中小投资者来实现。管理层一直倡导的价值投资基础在哪里才能实现?目前两个市场投资者证券账户的存款总额只有1万亿,也就是说不到两年就全部收进国库。所有的参与者都是来免费送钱的。
这就像一个街头乒乓球场地,两个参加乒乓球比赛的人拼死一战,最后获利的一定是摆乒乓球的摊主。双手的钱肯定会落入摊主的口袋。这是一个有投资价值的市场吗?这不是强迫卖淫,强迫大家傻乎乎的打。这是什么?还有管理层一直在批评的泡沫问题。泡沫的标准是什么?无非就是市盈率的问题。IPO 30多倍,海归h股高达1.25倍。上市被机构疯狂拉了1倍。要散户买单吗?用自己的养老金和辛辛苦苦挣来的工资去承受管理层制造的泡沫?被迫参与打架买了你发的股票被打有什么错!
管理当局为了控制股市,煽动大家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只有通过证券市场才能充分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现在,他们中的一些人真的关起门来咬人。这不是现代版的叶公·龙浩。这是什么?当股市真的出现大幅调整的时候,还在忽悠,说股市调整不会改变牛市的上涨格局。牛市的基础还在吗?无非是继续稳定中小散户。不要离开。等我大儿子安全退出后市场跌得面目全非,经过一个轮回,我就把散户忽悠进这个陷阱。当狼的叫声再多,你觉得会有人相信吗?管理当局的短视必将摧毁整个资本市场,这可能才是当局无能的真正原因,导致股市在3000附近徘徊了十几年。事实上,中国的经济发展从来没有和股市同步过。自91开市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以每年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以上海为例。在1991,从100开始。2005年相应的指数复合增长是否应该达到998?这不是自欺欺人。这是什么?
我:当我们刚刚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当我们刚刚用银行贷款买了房,当我们刚刚在银行存了些棺材本和书。一下子就像梦幻一日游一样随风飘荡,一夜回到10年前。
中国的老百姓如果不买股票,如何避免通货膨胀成为政策老虎?这就是中国的特色,我无所适从!
Gzclick广州点击网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