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创业如此艰难——我们如何学习商业?
在开始商科探索之旅之前,我想借用张晓宇老师的思路,谈谈商科学习中哪些事情不要做。我会努力摆脱一些观念,比如一些常见的误解,对商业不合逻辑的想象。最后我会说我们应该做什么,商业的原则和理念应该是什么。最后,我希望你能把这些原则和想法带到你的生活中,并终身享受。
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说这里的物理是什么。
人类历史上物理研究的一般过程是这样的:首先要有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比如一个苹果掉在头上。当然,很多时候这种观察是重复的,也正是因为它的重复出现,我们才会关注这种现象;然后基于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开始总结规律,尝试用各种方式去描述一个现象。比如我们总结了万有引力定律。很多时候这个规律是用数学来表达的;之后就是验证部分了。所谓科学精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证精神。简单来说,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对客观世界提出各种解释,甚至总结出规律,但你总结的是否正确,还需要实践来检验。
所以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后,物理学家会通过各种实验来验证这个定律是否正确。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可以参与验证。一旦真正还原了正确的实验结果,这个规律就被认可了。如果未来观测到新的现象,不符合现有定律,科学家会尝试提出一个新的定律,比如相对论,重复刚才的整个验证过程。
现在让我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理科或者商科?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能很难全面回答,但我觉得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学习科学或者商科,希望用它们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学习空气动力学和流体力学,通常是为了制造飞机、汽车和轮船。学化学是因为我们可以制造更安全更容易的塑料,让生活更方便。那为什么学商科?除了我们的好奇心,我们还希望看到商业中的各种现象,学习各种规律,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最终为我所用。
然而,虽然商科和物理都在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但它们有一些本质的区别。学习物理的过程是:观察世界——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它包含了关于我们这个世界的两个基本逻辑:一个是因果的严格规律,一个是规律的可重复性。
什么是严格的因果律?说的是凡事皆有因,是因导致了结果。因为苹果是存在的,你把它扔到了天上,所以它掉到了地上。如果苹果不存在,或者你没有扔,那么苹果落地的结果就不存在。换句话说,只要你把所有的初始条件集合起来,把这个物理过程执行一次,结果就是必然的,从初始条件到最终结果是一个非常无缝的过程。我相信你能管理好号角军队。
那法律的可重复性是什么?简单来说,任何人站在地球上,随时向上扔一个苹果,肯定会掉到地上,而且结果是可重复的。不管是几百年前牛顿扔的,还是美国总统扔白宫的,还是我扔的,都没什么区别。换句话说,法律之所以是法律,是因为它能预测未来。所以,一旦你有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武器,你就可以以极大的勇气和信心告诉人们,如果你现在把一个苹果扔上去,它一定会掉下来。结果是非常确定的。这两个逻辑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两个逻辑。我相信很少有人会告诉你这么一个基本的东西。可以想象,没有严格的因果关系和规律的可重复性,整个科学大厦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一个规则不能重复,那就不能称之为规则。
回到真正的主题,商业:
张小玉老师说,学商科的首要原则是不要把商科当成物理。本质上就是说我们在学习商业,分析公司,总结各种商业理论的时候,要有一个清晰的意识。也就是说,科学大厦的两个重要基础——严格的因果关系和规律的可重复性——在商业世界中并不完全成立。换句话说,千万不能认为商科是一门科学,更不能把学习商科当成一门研究科学。
在千千,任何商业活动都会受到成千上万个因素的影响。作为一个观察和分析商业的人,当然要尽力去总结,去发现规律,去借鉴,但是切记不要把商业当成物理。我们不可能按照物理定律来概括商业,我们希望按照原样重复很多次。其实这也是商业的魅力所在。它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没有一个规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能够保证成功。
第一个原则,从本质上讲,就是商业不是一门严格的科学,不能像学物理、学化学那样去研究商业,不能认为有什么不变的商业规律。严格的因果关系和法律的可重复性在商业世界中并不严格存在。第二个原则是因果关系。学习商科,要避免三种归因谬误:一是简单归因,二是过度解读,三是因果倒置。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把阿里巴巴的成功归结为创新商业模式的成功,把腾讯的成功归结为产品文化的成功,把百度的成功归结为顶尖技术的成功,就犯了简单归因的错误;为了避免简单归因的错误,我们深入思考,BAT这么强大的产品是怎么上来的?他们的成功秘诀是什么,使他们能够创造这种产品?是他们在挑选员工的时候特别挑剔,特别注意保护公司文化,还是有什么特别的培训机制?一旦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就会走进“过度解读”的陷阱;很多人并不了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但在分析这些成功的企业时,往往会把企业的成功归结于产品文化、对细节的追求,甚至是企业总部大楼的设计,这其实是因果倒置。
王老师打了一个比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有时候,企业就像一部快速上升的电梯。电梯里,有的人静静的站着,有的人倒立着,有的人转圈跑着,最后电梯到顶楼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让这部电梯上来的最重要的原因。但事实上,这与事实相去甚远。其实我在研究分析企业和公司的时候,也经常有这种感觉。人是喜欢因果的动物。很多时候我们希望找到一些窍门和秘密,这样我们就可以重复我们的商业成功。但是这种盲目归因的倾向也会误导我们学习商业,分析公司。
在学习商科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的归因是极其草率和不理智的。我们有时会把原因简单化,有时会过度解读,有时会把因果颠倒。无论是公司的CEO,还是我们自己,不断锻炼自己的归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在学习业务、分析业务中会获得的重要能力。
你应该还记得小米公司在几年前非常火爆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口号“专注、极致、口碑、快”。我很喜欢这个口号。当时很多分析师用这七个字做了很多文章。但是你可能注意到了,这两年小米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整个企业的速度也慢了下来。已经没有人再提这些七字标语了。但是,难道因为小米发展慢,我们就应该“不专注,不偏激,不口碑,不开心”吗?显然,这也是错误的。
小米本身给了我们三个非常重要的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概念都是高度抽象和模糊的。正如雷军所说,“专注”和“极致”其实是对复杂现实的高度概括。而一旦我们对客观世界做出这种概括,就会失去很多信息。比如在企业中“专注”很重要,但是什么时候专注,多大程度的专注叫专注,专注多久合适?比如小米也做了很多投资,打造小米生态链企业。这种行为是不是不专注?同样,“极致”也有这个问题。更多的极端是极端,在什么方面是极端,为了极端而忽略代价是否可行?在一个口号或一组概念中,为了表达简洁,这些问题不得不被忽略。当然,这个概念和口号也有它的作用,比如它可以让我们很快理解和记住一些东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很方便,但概念本身必然有其局限性。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由于概念往往高度抽象,当我们理解概念时,往往会陷入一个经典的思维误区,这也是美国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孟格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说的是当我们脑子里有一个概念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的去寻找支持它的证据。比如,当你知道“专注、极致、口碑、速度”的时候,你在看很多公司的时候,可能会想把这些概念融入进去。看到老干妈的时候我就想,老干妈很专注,这么多年只做辣酱,已经做到极致了;我看到顺丰的时候就想,它的口碑好,服务也非常快,所以能受欢迎。虽然这些说法是真的,但它们大大简化了一个公司的成功。因为没有一家公司是因为口碑差而成功的,也没有一家公司是因为产品特别难用,服务不到位而成功的。所以如果我说顺丰成功是因为口碑好,服务快,那就没什么意思了。当我们脑子里有了一个不完整的概念,又找了一些事实来一次又一次的证明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最终会陷入真正的深度思考。
第三,一旦陷入对概念的执念,往往会产生掌握武功秘笈的错觉。看来如果能实现一些口号和理念,就一定能取得一些成功。但事实上,现实总是更复杂。就像我们之前说的,商业中没有必胜法则,有时候成功者本身的归因也不一定准确。
这也是商业的魅力所在,因为它不是永久的,而是一直在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取得自己的成功,或者至少通过观察和研究获得很多新的知识。
所谓“不要站在原地”有两层意思。第一个层次是时间维度。此刻不要看历史,用现在的眼光去评判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是要努力回归历史情境;第二个层次是空间维度。不要只是站在外面猜测一个公司或者一个企业家在做什么,做什么决策。而是要尽可能深入到公司,深入到创业者的内心,去感受他们那一刻所做的决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商业。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的观察和转化,才能最接近商业的本质。
可以想象,如果我们在拍一部精彩的商业传记片,导演一方面要还原当时的真实故事,另一方面要走进关键人物的内心。其实学商业和拍电影很像。
只有理解了这四个“不要”,你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即使你读了无数的案例,绕过了失败案例中所有错误的东西,拥有了成功案例中所有好的特质,你也未必能创业成功。归根结底,就是三个字。不确定性,商业和历史都一样。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概率随机事件,而不是简单的因果规律。那么,既然看这些案例没有意义,为什么还要学商科呢?商业研究到底是什么?
所谓“归纳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归纳,一个是过程。这里的归纳其实取自一个逻辑概念“归纳”。我们之前说过不要把商业当成经典物理,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使用归纳法。归纳法是指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反复观察,试图总结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例如,某些材料(金、银、铜等。)之前都被发现导电,所以有个猜测: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导电?这是一个归纳。之后,科学家根据这种归纳试图证明或反驳这一猜想,从而完成了一个绘制物理规律的过程。
在商业书籍《创新者的困境》中,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经典的总结。它总结了一套关于小初创企业如何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颠覆大公司的商业理论。这本书得到了根本不喜欢看商业书籍的乔布斯的高度评价,理论很受欢迎。所以我们在看待商业的时候,这种跨越时间、空间、行业的归纳确实是要反复做的事情,这也是本文的核心使命之一。
但我在这里更想强调的是,我们必须明白,归纳的过程比归纳的结果更重要。我们在做这些概括的时候,要保持一个清醒的意识,那就是虽然我们总结了这样的规律,但它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甚至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被证明是错误的。所以,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比具体的结论更重要。这就是归纳的过程。
首先,商业世界和天气一样,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很多关键因素。任何微小的扰动,就像巴西的蝴蝶扇动翅膀,都可能在另一个地方引起巨大的风暴。这是一个混沌系统,小因素变化的结果大不相同。但同时,我们不要忘记一件事。那就是,虽然我们很难预测明年早上8点北京的具体气温,但我们当然知道一定在一定范围内。比如一定不能是50摄氏度,也不能是零下20摄氏度。换句话说,虽然准确的天气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气候”确实是可以预测的。在某个地区,气候是有规律的、可预测的、可感知的。
商业的规律也是一样——虽然我们无法准确做出具体的判断,但有些规律和逻辑是可以感知和总结的,也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然,在使用任何定律时,我们都不能忘记,我们只是试图在一个混乱的系统中找到秩序。哪怕能总结出一些规律,收获一些心法,也应该很满足了。俗话说:没有人征服过高山,只有感激高山让我们攀登。面对商业,我们也应该有这份敬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多元、不确定的地方。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努力寻找一些规律。
最后,学习商科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自我观察的过程。所谓“自我观察”,是指我们在商业历史中如何看待自己和人性。因为慢慢你会发现,所有的商业史,公司史,甚至金融史,货币史,娱乐史等等。最终都是人类历史。历史总是在重演,却又常新。本质上是因为人性始终贯穿着,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观察自己。所以在学习商科的时候,要能够从两个层面来观察自己。
一、商科锻炼的学习应该是多维度分析思考事物的能力,同时跳出各种思维误区。商业世界就是这么复杂,但正因为复杂,反过来也给我们提供了优秀的案例和素材。让我们去观察,去理解,去联系现实世界。在真实的历史中,是一次难得的磨练自己思维能力的机会。
第二点,也是我经常强调的一点,学习商业就是学习生活本身。如何独立思考,如何与人沟通,好朋友好伙伴有什么特点,如何与人竞争,如何在关键时刻做决定,如何改变自己的人生历程,如何激发最好的创造力,甚至应该是什么样的消费态度...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商家和公司说的。
所以在观察和研究商业的同时,我们也在学习生活的智慧。如果你能最终明白,商业就是生活,就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反思,你就真正抓住了商业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