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义夫是谁?

“我是一个随性的人。”采访中,倪琪笑着多次提到“缘分”二字:读MBA是缘分,读高金也是缘分:“不是我选择了高金,而是我们选择了彼此。”倪琪作为班级大使,担任SAIF校友会第一届秘书处副秘书长,与其他校友会一起创立章程,建立框架,为高进的发展贡献良多。这也为她和同安投资形成了新的缘分,开始了全新的职业旅程。

从被动选择到主动选择

倪琪毕业于厦门大学,获会计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她加入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担任财务工作。“我的MBA有点‘被动选择’。因为公司的一个同事想学习,跟我聊了一会儿,我的职业规划以后可能会转向更宏观的预算、结算、经济分析等方向。感觉有管理学硕士挺好的,就动心了。”

起初,倪琪报名了交大安泰经济管理学院。考完试后,正好高进的潘杰副校长做了一个简短的招生介绍。短短一刻钟,“好老师”成了倪琪对高进最深的记忆。也是在这个时候,倪琪的另一个朋友跟她聊天,问:既然我想学金融,为什么不选择直接读高进?

“这个朋友直接申请了高进。我觉得很有道理:管理学强调实践,可以通过一些经验积累和自我学习来探索。金融是另一个领域。我觉得还是不要考虑之后的职业转型了,先从知识体系转型吧。”

倪琪填志愿的时候多了一集。回忆起当年的“迷茫”,她自嘲地一笑:“我交了志愿表,以为就结束了;最后一天,我不小心从纸袋里掏出一块表,才发现我把表错开了,赶紧把刚刚掏出的正确的表送过去。”

误打误撞,一波三折。开学那天,倪琪终于两脚踏入高金,尘埃落定。她渐渐“主动”喜欢上了这个选择:“交大是一个非常开放包容的地方。我们和项目组老师随时以朋友的身份交流,和教授打交道没有距离感。”她依稀记得,有一次学生对一个外教的教学内容有疑问,就以班级的名义向学院反映。徐国栋老师也特意来听了这门课,然后和老师做了进一步的交流和改进。

“从教授到老师,都愿意倾听学生的想法。“倪琪一口气说出了好几个名字:于小军老师、张慧冰老师、吴老师...毕业多年,由于工作上的配合,倪琪经常遇到张志远春。”他很平易近人,可以和对方聊很多事情,这是一个开阔眼界的过程。"相比理论教学,倪琪更注重方法论的教学:"好的学习,好的交流,不局限于课堂。那时候老师经常会告诉我们哪个网页有高价值的文章,告诉我们去哪里找,去学习我们需要的市场信息——这些分享的启发是深远的,不是一时的。"

第一批“SAIF校友”

“我毕业的时候说交大,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我是安泰。然后我就开始说高进是个什么样的学院……”如今,倪琪已经不需要长篇大论的介绍了,高进已经成为交大的又一块金字招牌。“第一,课多,项目多。二是校友和向往高金的人越来越多。”倪琪说起去年在泰国普吉岛旅游时认识了一对朋友,才知道他们也想申请高金。“我一路都在打听高进的情况。这种不经意的体验,和七年前的高晋相比,你会发现今天的高晋真的做到了知名度和认可度的几何倍数。”

高进的成长背后,离不开默默付出的SAIF校友。2013,SAIF校友会正式成立。倪琪作为班级大使,代表第一届MBA班(也是当时唯一一届MBA班)参加了校友会的工作,并以副秘书长的身份成为校友会第一届秘书处成员。

校友会在成立初期面临两大困难,一是急需建立制度,二是人手不足。“即使是2013,我们也只有08、09、10三个年级的毕业生,校友样本非常少。一个人要干几个人的活。”从章程、活动仪式到具体框架的建立,打好基础的过程异常艰辛。令人惊叹的是,即使在如此繁忙的情况下,每天的简讯制作和分发,平时的沙龙,假期亲子活动,年度论坛等。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倪琪把校友会的工作比作“做菜”:“不是学院做了一道菜,我们来吃,而是学院和校友一起把这道菜做好,这样乐趣就加倍了。我们的责任核心是传播,让其他同学了解学院的变化。看到现在的校友会,整个部门体系已经模式化,特别是很多社团已经起步,形成了一个相对良性的运作。看到返校日大部分人都会尽量来,感觉我们的努力获得了某种集聚效应,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