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人为什么喜欢建公园?
治污增“绿”,看“园”
登上扬州东面的万福桥俯瞰,京杭大运河等七条河流冲刷出八个岛屿,形成了51.5平方公里、十里长廊的“七河八岛”生态奇观。走进园区,篮球场、足球场、秋千区设施齐全;沿着堤顶路往北走,不时有骑自行车、跑步健身的市民路过;再往北,先后经过深潜赛艇基地、万芳数据等企业。
“以前结婚的人不嫁廖家沟,现在新环境带来新经济。”万方科技学院副总经理黄娟告诉记者,这里曾经一穷二白,造船厂、砂石厂、牛场聚集,水污染严重;2011行政区划调整为新中心,也成为开发商追捧的焦点;如今,这里已成为生态科技新城,核心区建成了10.7平方公里的廖家沟城市中央公园。
生态逆转不仅把养牛场逼出了大数据产业,也把拆迁安置区逼进了优质住宅区。
晚上,记者来到了原来的小茅山垃圾填埋场——现在的花都汇公园。碰巧遇到附近小区的居民刘万芬。她告诉记者,这里曾经有一条又黑又臭的河,2011瘦西湖隧道施工时产生的大量泥浆也运到这里,在阳光下晒干,形成了黄图山。如今垃圾处理机械变成了工业景观,水系绿地相呼应,还配有健身步道、雨水廊道、椅子等。每天日落时分,附近的居民都会来这里散步,锻炼身体。
“以前是房价洼地,现在是高端社区聚集。”刘万芬指着附近的一所小学自豪地说:“这是全市最好的小学。”
在上海工作的吴源春节回家时,发现小区旁边破旧的网球场已经变成了一个建筑精美、设施齐全的“袖珍公园”。“公园虽然小,但是布局很细致,各种健身器材和健身步道都有。更重要的是,就在家门口。”吴昊说。
“如果说园林曾经是扬州古城的标志,那么公园就是现代扬州的标配。”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说。2015,“让生态成为市民永久福祉”被写入扬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大大小小的城市公园数千个,总面积超过11平方公里,相当于瘦西湖核心景区10的面积。
“三个愿意”探索生态惠民
2012年底,老体育场拆迁一度引发信访风暴。谢正义告诉记者,当时他不明白为什么拆除一个导致市中心交通拥堵的旧体育场,在郊区建一个更现代化的体育场会引起人民这么多的不满。“深入听取民意发现,老百姓关心的不是球场,而是身边的运动休闲场所。”
从民怨中倾听民声。2013扬州将在瘦西湖景区千亩地旁建设宋家城体育休闲公园。拿出一个黄金地段,投资6543.8+03亿元建公园,也引起了干部群众的困惑。直到2014,公园才免费开放。随着人数的激增和群众的称赞,疑虑烟消云散,至今已接待600多万人。
“你今天去宋嘉诚了吗?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公园改变了周围居民的生活,甚至连问候语都变了。”退役的杨永兰说。
如何衡量建公园是民生而非形象工程?扬州的标准是——能不能做到三点:愿意拿出最好的地方,愿意投入配套资金,愿意投入规划建设。
每个区域建一个生态中心,在人口密集区建一个生态运动休闲公园,在老城区建一个“口袋公园”。自2015起,扬州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划拨5%用于造林绿化,确保生态投入增速高于GDP和财政收入增速。市财政投入近65亿元用于绿化和公园维护,市级土地储备从2009年的5700亩增加到目前的10138.73亩,人均绿地面积从17.18 m2增加到18.58 m2。
改变城市“颜值”,提升城市价值
采访中,不少干部群众用数据和感受,直接或间接地证明了公园建设是一笔“值得”的民生账。
岳明湖公园融入24小时城市书房,花都汇公园叠加花卉、农业体验业态,社区公园变成了家里的游乐场。“生态+”带动了民生环境、城市形象、营商环境的改变。扬州智图科技有限公司是高德地图、百度地图、腾讯地图最大的服务商,在多个省市设有分公司。“坦率地说,自然环境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环境是我们总部落户的重要原因。”董事长何小军说。
据江苏省统计局统计,2017年扬州GDP跃上5000亿元新台阶,增长8%左右,居江苏省第四位。生态科技新城党工委副书记夏正东感慨地说:“生态和财富有矛盾吗?短期内肯定有,实践证明,长期来看,GDP、生态、文化是可以同步积累的。”
环境“颜值”的提升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城市气质。市民王永华退休后每天准时去宋家城运动休闲公园“上班”。他走路都带着一个塑料袋,碰到烟头和果皮就捡起来。“一开始还能捡很多,现在基本看不到了。”从2015开始,本市棋牌室减少了30%,常年锻炼的人群比例达到38.2%,节省了医保资金。
扬州不仅连续三年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而且连续三年实现人才净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