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评价明朝的科技水平

1,军火行业有自己的看法。

明朝后期的一个重大军事事件是引进了仿制的欧洲火器。

明军引进了葡萄牙、荷兰等国的先进火炮,并进行了大量改装,出现了“佛郎吉”、“弘一宝”等品种。在欧洲人眼里,这些中国改装枪械的杀伤力如何?

明朝贬抑天文学而推崇手工业的拉达,对明朝的军需品水平也十分不屑。他在福建的时候,看到明朝驻军的大炮,认为这些大炮制作简陋,样式过于陈旧,很多只能射石头。

明代弘毅大炮的大型佛郎机

但一些真正和明军打过仗的西班牙军官却不这么看。根据阿特雷达上尉给西班牙国王的信,明军的精锐部队和大炮性能极佳。西班牙历史学家门多萨曾经登上一艘明朝的军舰,看到明军军舰上的佛朗哥号飞机。评价也很中肯:“比我们的更好更厉害。”

2、印刷各有千秋。

明朝末年,中国被欧洲人介绍的非常多,是“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

虽然当时欧洲也有造纸术和印刷术,但欧洲人也认可明朝的独占优势。

据利玛窦说,中国的印刷术至少比欧洲早500年,而且技术更精巧,错误容易纠正,速度更快。一块木头一天可以印1500多份。你看看中国的印刷就知道为什么中国的书那么多,而且价格比欧洲便宜很多。

然而,如此强大的技术也让欧洲人吹毛求疵:中国的纸没有欧洲的耐用,不能双面打印。而对欧洲人打击特别大的是,一开始明朝人坚信欧洲人会印刷,愤怒的欧洲人送来一大堆印刷的圣经——看看我们印的是什么。

《照明尽头》的学者王肯堂称赞说,欧洲的《圣经》两面都有字,而且防水,真是“与众不同”。

3、农业最令人钦佩

相比印刷术让欧洲人挑毛病,明朝的农业让欧洲传教士像刘姥姥一样进入大观园,一切都是新鲜的。整体农业水平被利玛窦概括为“比欧洲富裕得多”。

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

一些农民的生产场景让欧洲人大开眼界。大米一年煮三次,稻田里养鱼预防疟疾。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史》也详细记载,明代农民用竹料包裹鸭蛋,用稻草加热,但在严冬也能孵出蛋来。

欧洲人对很多常见的农具更是感到惊讶:福建能灌溉山坡的大型水车,得到了西班牙拉达的称赞。真正在欧洲引起热潮的是东南农村普遍使用的养粮农具:粮扇车。

旋转式扶禾风扇车

这种老式农具出现于西汉,发展到明代,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改为封闭式,并配有车轴和曲柄,两个人就可以快速操作,轻松脱壳。

强大的生产效率吸引了欧洲人的掠夺:荷兰和瑞典水手多次购买走私到欧洲,每次都以高价卖出,也引来了纷纷模仿。十八世纪,欧洲农村出了各种改良版,结束了苦力只能靠簸箕的历史。

据一些欧洲学者说,这种来自东方的农具可以算是离心式压缩机的鼻祖。

4、中医引发大热潮

欧洲人是看了利玛窦的著作后开始关注中医的。利玛窦告诉欧洲人,中医不仅可以治疗很多疾病,而且中国人看病比欧洲方便便宜,医院也多。“(在中国)一毛钱需要的金条是欧洲的六到七倍。”。

利玛窦肖像

此后,许多中医经典被翻译到欧洲,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版本。比如晋代王叔和的《脉经》,波兰版叫中医的《金匮要略》,荷兰版叫临床中医,17、18世纪在欧洲非常流行。医学经典,如《本草纲目》,在欧洲是可以翻译的。

在欧洲影响很大,明代也有成熟的预防天花的接种技术。欧洲称为“光天花疫苗”,最早在明代传到土耳其,治好了英国驻土耳其大使的妻子,此后广为流传。这一卓越的成就得到了伏尔泰的称赞:“这个被视为世界上最智慧、最文明的民族的榜样,是一个伟大的先例。”

5、天文工作太混乱

明代欧洲人最鄙视哪种科学?是天文学。

葡萄牙人克鲁兹曾嘲讽中国没有天文知识。称赞明朝高科技农具的西班牙人拉达,抱怨明朝人几何知识差,计算水平差,惨不忍睹。

中国的传统天文设备被践踏的更厉害了。康熙时期的比利时传教士费迪南德·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则以另一种方式批评元明两代流传下来的天文仪器:它们简直就是“笨拙的缪斯”,也就是只能作为装饰品。

同样在清朝为秦效力的传教士安,干脆向清政府建议,将元明时期遗留下来的天文仪器,包括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研制的简易仪器,作为废金属处理。

对此说“好话”的是利玛窦:其实明朝的天文设备很强,只是明朝的知识分子钻了科举的空子,很少有人研究。所以在天文学中,“他们的工作有些混乱。”

明代铸造的简易仪器,技术至今不明,是中国最大的天文仪器。

6.中国制造很厉害。

但嘲笑明朝天文水平的欧洲人,尤其是克鲁兹,却对明朝的手工艺水平深信不疑。他在广州住了两个月,看了广州所有的手工艺品,给了最高的评价:“工艺精湛,工艺奇妙。”

明代的广州,俗称“广州工匠”,是公认的手工业强国,有锡器、铁器、陶器,号称“天下第一”。广州工匠更是大名鼎鼎,有人远渡重洋到南洋发展。克鲁兹能有这种震惊也不足为奇。

大明手工业的两大绝技:丝绸和瓷器。在欧洲更受追捧,欧洲人也学会了模仿中国丝绸,但上流社会仍然只认中国品牌。比如在法国,任何人在贵族圈里穿法国仿丝绸衣服都会被嘲笑。

欧洲人千方百计打听中国瓷器的制造工艺。根据一些传教士的说法,如果你想打破土壤,只需将它与水混合并燃烧即可。这种方法传到了欧洲,很多人学会了制作,但都制作出了易碎的次品。直到康熙时期,法国人殷将景德镇高岭土走私回国,经过50年的研究,终于烧制出了硬质瓷器。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瓷器。

宋的手工业巨著《天工开物》虽未收入清代《四库全书》,但被18世纪的巴黎皇家图书馆收藏,被誉为“技术百科全书”,法国汉学家斯坦尼斯拉夫·于连称赞:书中的许多技术,如野树皮造纸、制墨、制铜、活塞风箱、提花机等,都远胜于当时的欧洲。

明朝末年,还有一种小型的单轮风帆车引起了欧洲人的兴趣。

这种小风帆车装有风帆,可以利用风力运输,用于农村田间。非常方便快捷。中国农民轻松操控的场景也让欧洲人大吃一惊。以至于欧洲在引进中国的地图画册时,必然会画这辆小赛欧车。

从此,这种中国车一度风靡欧洲,许多欧洲人开动脑筋,试图改装和发明它。1600年,荷兰学者史蒂文成功改装了风帆马车,并命名为“中国风帆马车”。顺风测得的速度高达40英里。从那以后,驾着帆船比赛一度成为欧洲年轻贵族最喜爱的游戏。

甚至在欧洲名著《失乐园》中,也有一句话与这种小风帆车有关:中国人用风帆开藤条轻车。

7.造船业并不落后。

明朝的造船业一直很有名,也很强大,但是葡萄牙殖民者刚来中国的时候,最不屑的还是明朝的战舰。据郑德时期葡萄牙东方舰队司令皮雷斯说,一艘葡萄牙军舰至少可以摧毁20艘德国船只。

如此不屑,只因为他来的“不巧”:这是明朝海防荒废的时候。比如广东,洪武时期有700多条船,当时只剩下100多条。

但嘉靖中期以后,明朝为了灭敌,极力重建海军之后,欧洲人的看法就不一样了。门多萨的书中详细记录了明朝战船的样式和性能,盛赞明朝战船的耐久性:“他们的一艘相当于我们的两艘。”

万历中期以后,明朝越来越缺钱,没多久海军就加强了,也是年年裁军。比如广东的六大水乡在天启时期被废了90%,著名的南澳水乡在崇祯时期只剩下八艘船。明末荷兰殖民者在东南横行,郑之龙等海贼崛起,是根本原因。

但欧洲,尤其是西班牙人,一直热衷于学习明朝造船。特别是,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多年来一直主持中国船只的建造。

8.建筑行业极其震撼。

金庸小说《鹿山公爵》中有一个情节:jaxa战争后,俄国摄政王皇后战败,谈判附加条件:请清朝派工匠到俄国,教俄国人如何造桥。

这个差距真不是金老师吹牛的。

门多萨向欧洲人介绍了明朝的造桥技术:泉州用花岗岩建造的桥不仅外形美观,而且是用巨型长板建成的,很难想象如何靠人力把它弄起来。直到清朝,俄罗斯的彼得大帝还专门派使团到北京求教造桥技术。

除了称赞桥梁的修建,门多萨还称赞了明朝的道路:城中道路整齐顺畅,驿道四通八达,简直是“天下第一路”。门多萨也很喜欢明朝特有的拱形建筑,认为这是一件堪比古罗马凯旋门的杰作。

门多萨总结说:“这个王国(明朝)各地都有伟大的建筑师,他们能建造出世界上最好的建筑。”

英国国王的建筑师钱伯斯爵士的一句话,反映了欧洲人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崇拜:“欧洲人无法与东方在艺术上的辉煌成就相提并论,而只是试图像吸收太阳一样吸收它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