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描述轴承行业和机床行业?
1,以SKF、FAG为代表的欧洲轴承企业出于生存需要,采取裁员、出售部分非核心轴承工厂、关闭部分非核心零部件等“断臂”措施。比如1993,FAG出售了部分工厂和业务部门,裁员6850多人,合理化裁员7830人。结果在1994销售额下降的基础上,扭亏为盈,财务收入2700万德国马克。在这次“断臂”行动中,SKF卖掉了美国等地的一些非核心轴承工厂,转移了大量非轴承工厂和部门。到1998,轴承在SKF集团业务领域的份额从80年代中期的60-70%增长到86%。
2.以五家日本轴承公司(NSK、KOYdtnew6O、NTN、NACHI、NMB)为代表的亚洲轴承公司加大了拓宽经营范围的力度,不断将经营范围扩大到以机械零部件为主的机械制造业。目前,日本五大轴承公司的主导产品除轴承外,还包括机械零件、汽车零件、精密机械、电子仪器及部件、液压机械、钢材等非轴承产品,且比重较高。如NSK集团公司1997年综合销售额为4932亿日元,其中轴承销售额为3161亿元,占比64%,非轴承产品销售额为1771亿日元,占比36%。
3.主要的轴承公司已经扩展到海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为了扭转轴承行业不景气的局面,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国家利益构筑贸易壁垒,各大轴承公司不仅调整了产品结构和经营策略,还加快了海外扩张的步伐。例如,自1993以来,NSK、光洋、NTN、纳奇、NMB等公司纷纷奔赴英国、美国、东南亚和中国,在12国家投资建厂,其中亚洲最大的投资者NSK在朝鲜、印尼、马来西亚建有三家轴承厂。1995年,NSK在中国江苏省昆山市通洪山轴承总厂昆山分厂成立了年产3600万套高精度小型球轴承的昆山恩斯克洪山有限公司。到1994年底,日本六大公司在国外设立了近50家生产工厂,产值超过220亿日元,占日本轴承工业总产值的1/3。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SKF还在马来西亚、印度、印尼和中国投资建厂。1996年,SKF和中国成立了中瑞合资企业——北京南口天福铁路轴承有限公司。美国投资或技术援助建立的美国以外的轴承生产中心有近10个。通过海外扩张,为轴承企业带来了生机,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机床行业的特点:
工业机床是指加工金属或其他材料的毛坯或工件,以获得所需的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的机器。机床是制造机器的机器,也是可以自己制造机床的机器。这是机床区别于其他机器的主要特征,所以工业机床也叫工作机床或机床。
从数控机床产量占机床行业的比重来看,2007年10月至2009年6月数控机床产量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0%左右,但在2009年第四季度,数控机床产量占机床行业的比重呈加速上升趋势,2009年2月达到27%左右。
虽然数控机床产量一直在增加,但与发达国家60%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数控机床产量仍然较低,未来几年仍有增长空间。因此,我们看好数控机床的发展前景,相信数控机床将受益于“下游驱动”和“数控化提升”的双重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