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Snap将加入裁员浪潮,正在制定裁员计划。

传Snap将加入裁员浪潮,正在制定裁员计划。

据说Snap将加入裁员浪潮,正在制定裁员计划。Snap最近公布了第二季度财报,并未预测第三季度财报。计划中的裁员开始了。传Snap将加入裁员浪潮,正在制定裁员计划。

据说Snap将加入裁员浪潮,正在制定裁员计划1。据知情人士透露,美国社交媒体巨头Snap (10.57,0.41,4.04%)正在制定裁员计划,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具体裁员规模尚不清楚,因为管理人员仍在为自己的团队制定计划。该公司目前有6000多名员工。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因利率上升、通胀上升和欧洲能源危机而放缓,科技公司、密码交易所和金融公司都在裁员和放缓招聘。

今年6月,facebook母公司Meta的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告诉员工,该公司今年将削减至少30%的工程师招聘计划,并警告他们为严重的经济衰退做好准备。

Snap首席执行官埃文斯·皮格尔(Evans Pigl)也在5月份的一份备忘录中告诉员工,该公司今年将放缓招聘,并列举了一系列问题。

在计划裁员之前,该公司最近的财报未能达到预期,导致其股价暴跌至历史最低点附近。目前还不清楚Snap的6000多名员工中有多少人将被解雇,整个公司的经理们仍在规划其团队的全方位裁员。

Snap发言人Russ Caditz-Peck拒绝置评。

The Verge推测Snap的业务下滑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因素:第一,苹果提出了“要求App不要跟踪”的提示,估计大部分iPhone用户都选择了“是”,这使得Snap这样的公司更难有效地针对其投放广告。第二个因素是经济问题,尤其是Snap和其他公司的股价。Snap自2017上市以来,仅一个季度盈利。

该公司一直试图建立其重要的广告业务。然而,其销售硬件的尝试,如230美元的自拍无人机,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不仅是Snap,Twitter、抖音和其他许多科技公司也在最近几个月宣布裁员或暂停招聘。甚至比Snap更大、更赚钱的社交媒体竞争对手Meta也减少了招聘。

据The Verge报道,两位知情人士透露,Snap正处于裁员计划的前期。Snap发言人Russ Caditz-Peck拒绝置评。

Snap最近发布了第二季度财报,没有预测第三季度的收益。计划裁员开始了。这一消息使其股价接近历史低点。目前还不清楚Snap的6000多名员工中有多少人将被解雇,因为该公司的经理们仍在为他们的团队规划全方位的裁员。

TheVerge推测Snap的业务最近在两个主要方面受到了影响。首先,苹果推出了“要求应用不要跟踪”提示,估计大部分iPhone用户都选择了“是”,这就增加了Snap这样的公司有效定向广告的难度。第二个因素是经济衰退,这尤其打击了Snap和其他烧钱公司的股价。Snap自2017上市以来,仅一个季度盈利。

据悉,Snap上一次裁员是在2018年,当时由于Snapchat重新设计实施不力,仍处于困境。从那时起,它的用户群已经增长到每天3.47亿用户,超过了Twitter。

但该公司一直试图建立一项重要的广告业务。它试图销售硬件,如230美元的自拍无人机,但没有成功。5月下旬,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埃文·斯皮格尔告诉员工,公司将大幅减少招聘,并计划实施“更多开源节流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Snap并不是唯一需要裁员的公司。最近几个月,Twitter、抖音和其他许多科技公司要么宣布裁员,要么暂停招聘。就连Snap在社交媒体上规模更大、利润更高的竞争对手Meta也放缓了招聘步伐,并警告员工未来的日子会很艰难。

据The Verge报道,正在积极进军AR领域的Snap将开始一波裁员潮。Snap共有6000名员工,但不确定有多少人会受到影响。

这家社交媒体公司于今年7月公布了第二季度财报。由于业绩大幅低于预期,股价暴跌近40%。目前,Snap发言人拒绝置评。

据介绍,与Meta类似,Snap目前主要受到两方面的拖累:第一是苹果的隐私条款;第二是经济衰退的风险增加。

事实上,为了走出困境,Snap正在积极探索硬件领域,包括AR和无人机。以AR为例,自2021以来,Snap先后收购了AR波导显示器厂商WaveOptics、LCoS、MicroLED厂商Compound Photonics、脑机接口厂商NextMind。此外,他们还成立了AR研究团队Snap Lab,专门负责AR技术创新。

但是AR和无人机都没有成功,至少目前还不能给集团带来利润补充。今年5月下旬,首席执行官埃文·斯皮格尔(evan spiegel)表示,公司将大幅减少招聘,并计划推出“更多开源节流的措施”。

当然,面临危机的不止Snap一家。面对经济衰退的风险,苹果、Twitter、Meta等一系列科技公司纷纷宣布裁员、放缓甚至暂停招聘。

Snap上一次危机发生在2018年。当时公司不仅人才流失,产品改版也失败,导致用户大量流失。